70年!这支民营剧团让村民追着看戏,秘诀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9:34 1

摘要:在长乐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或执画笔描绘乡野肌理,或用相机记录时代影像,或用双手编织民俗技艺,让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滋养精神的沃土。本专栏将走近这些艺术家、民间艺人、乡土能人,记录他们以艺术为媒,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的故事,看他们如何

编者按:在长乐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或执画笔描绘乡野肌理,或用相机记录时代影像,或用双手编织民俗技艺,让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滋养精神的沃土。本专栏将走近这些艺术家、民间艺人、乡土能人,记录他们以艺术为媒,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的故事,看他们如何让田间地头成为“长乐大舞台”,带动大家“艺”起来,愿凡人微光汇聚成炬,共同点亮乡村艺术。

“他们用艺术点亮乡村”

系列报道(十一)

在福州新区(长乐区)的田间地头

一支民营剧团

用七十载的坚守证明

传统戏曲

仍是乡村最鲜活的文化载体

当《苏秦还乡》里的喜剧笑声

回荡在乡村戏台

这支基层剧团正以艺术为笔

在乡土间书写着文化振兴的生动答卷

长乐大众闽剧团

这支扎根民间近七十年的队伍

为何能成为艺术点亮乡村的核心力量

答案藏在

它与乡村血脉相融的坚守里

藏在传统与创新碰撞的舞台实践中

扎根乡土

让剧目与乡村同频共振

长乐大众闽剧团的生命力

首先源于对乡村需求的深刻洞察

“台下是朝夕相处的乡亲,演什么、怎么演,他们最有发言权。” 团长陈贤民的话道出关键。从《状元与乞丐》用 “不信天命” 的故事激励村民,到《双龙梦》将本土英雄林安上的传说搬上舞台,剧团的每一部作品都带着泥土的芬芳。

在《苏秦还乡》里,苏代偷银票时的福州方言俚语惹得台下哄堂大笑,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战国故事成了村民能看懂、能共情的 “身边事”。自2012年首演至今,600余场城乡巡演场场爆满,正是最好的证明。

更难得的是,剧团始终与乡村现实同频。《十劝郎》用诙谐表演普及法律知识,《面子》借剧情倡导红白喜事简办,这些现代小戏像“文化温度计”,既呼应着乡村治理的需求,又以艺术形式化解了说教感。

年均200余场商业演出

50余场惠民演出、15场闽剧讲坛

让“送戏下乡” 不是走过场

而是真正成为村民的 “精神加餐”

墙面挂满的 “情暖乡亲” 锦旗

正是这份坚守的最佳注脚

团长陈贤民说“为了能给村民带来精彩的表演,我们每次都用心排练,因此经常收获村民点赞。”

守正创新

让传统艺术“活” 在当下

这种与乡村同频的创作理念

在剧团应对现代挑战时展现出

更深刻的意义

然而

长乐大众闽剧团的发展之路

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民营剧团,它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人才短缺致编导演员岗位告急、创作观念滞后让剧团陷入“守老戏难突围” 的困境、市场萎缩使乡村演出减少,这些难题如枷锁般制约着闽剧在乡村的传播。

但剧团正以创新思维探索“急救” 之道,始终秉持“传统不是守旧”的理念,在闽剧的传承之路上深耕不辍,以“十年磨一戏” 的匠心精神,让这门古老的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长乐大众闽剧团的前身为长乐市闽剧团,1956年成立,在2014年正式更名为长乐大众闽剧团后,持续聚焦传统剧目改编与新剧创作,推出《三凤求凰》《状元与乞丐》等经典古装闽剧,以及《遗恨姑苏台》《金薯传奇》《桃花梦》《长乐公主》《双龙梦》《苏秦还乡》等一批新编历史剧,多部作品凭借精湛的艺术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叫好又叫座” 的良好口碑。

深耕传统不守旧,锐意创新结硕果。长乐大众闽剧团在闽剧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上的执着坚守与积极探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肯定。2018 年,剧团凭借扎实的传承功底与亮眼的创新成果,成功跻身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行列,成为闽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标杆。2020年,剧团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大众闽剧团获评福州地方戏曲曲艺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与此同时,剧团创作的多部精品剧目在各类戏剧评选活动中接连斩获佳绩。《苏秦还乡》在保留“悬梁刺股” 励志内核的同时,新增丑角苏代这一角色,用喜剧消解悲凉,让村民在笑声中悟透 “家庭和谐” 的深意;“理论进闽剧” 活动中,《双喜临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剧情,用 “加冠戏” 的传统形式传递新风尚。这种 “旧瓶装新酒”的智慧,让闽剧既守住了“生旦净末丑”的传统规制,又装进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容。

“我们坚持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陈贤民总结道,从《苏秦还乡》的喜剧改编到理论进闽剧的实践,剧团始终在寻找传统艺术与当代乡村的最佳共鸣点。

如今

长乐大众闽剧团

正以持续的创新实践

让闽剧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浪潮中绽放新的光彩

成为滋养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

重要力量

记者 柯抒琳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