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严氛围席卷全国,全国上下激动不已,每一位华人都倍感骄傲。
文|纯元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从学生导师到贩卖焦虑,张雪峰走红后。
被“功利主义”的质疑声包围,一度陷入争议漩涡。
直到9月3日,北京城楼的阅兵方阵踏响正步,战机梯队划破长空。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严氛围席卷全国,全国上下激动不已,每一位华人都倍感骄傲。
就在这个关键档口,张雪峰在直播中说了几句话,引起了再次轰动。
视频中的他用手指狠狠指着前方,情绪激动,激起了不少网友的共情心理。
万万没想到,这条未提考研技巧、不谈志愿填报的内容,意外帮他实现了“口碑暴增”!
接触过中国社会的都知道,里里外外有两套规则。
一套是高大上的,光鲜亮丽地推崇正能量,平等的给每一个人带来希望。
另一套则是充满实际的,一般情况不会放在台面上讨论,然而这一套却是实实在在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
张雪峰为什么能从一般网红,成为被“封神”的程度?
因为,他把这不好放在台面上讲的那一套,略显暗黑的东西,直接放到台面上讲了。
有网友评价,张雪峰是头一个靠讲真话赚钱活着的人。
张雪峰的家境其实很普通,考入郑州大学后。
他并不满足于学习自己的专业文化课——排水科学与工程。
而是开始专注于多方面发展,在多个舞台上展现出他的口才与抗压能力。
大学毕业后,张雪峰毫不犹豫选择了教育和网络直播的行业。
他的课程风格生动幽默,语言生动诙谐,互动也很有意思,吸引了大量学生追随。
然而2015年,张雪峰正处于事业高峰期,同时也是争议期。
有网友整理他的“雷言雷语”指出:
“他不鼓励学生报考冷门专业和偏远地区的学校,理由是不好就业、收入低,难道考生就没有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吗?”
同时,张雪峰在讲座中反复强调“专业选择必须瞄准就业”而备受诟病。
他的课堂段子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选专业不看就业率,难道看学校风景美不美?”
“金融没关系不要报,新闻学是垃圾学。”
这种直白甚至略带粗暴的表达方式,实则揭示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
同时,精准戳中了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迫切心理,却也被诟病为“消解了教育的人文价值”。
彼时他的微博评论区,“把大学专业变成就业彩票”的批评声浪,与5000粉丝的微弱体量形成刺眼对比。
那段时间,张雪峰被骂得体无完肤。
他的风评随着大众舆论而跌落谷底,日渐衰退。
某高校教授在访谈中直言:“张雪峰的问题在于,他把教育简化成了谋生工具,完全忽视了人文学科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
2025年的九三阅兵,为张雪峰提供了一次创造舆论奇迹的契机。
当广场的战机梯队引发上亿网友点赞时,整个社交媒体正沉浸在“爱我中华,扬我国威”的集体亢奋中。
张雪峰也不例外,他在直播过程中,坦言道:
“看这个阅兵特别骄傲,这些武器不是为了干别人,而是为了保卫家园。”
他的言辞犀利,眼里泛光,将民族自豪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接下来他的话过于激动,再次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到时候要统一,枪声打响的那一天,老子至少捐5000万,整体最起码捐一个亿!”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评论区中的网友听了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爱国人士强势力挺张雪峰的,纷纷将张雪辉贴上了一个爱国标签。
“先给张老师点个赞,也要佩服张老师对公司规划的前瞻!”
“有这个财力,也有这个心,支持张老师。”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张雪峰的言论具有煽动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甚至有人骂他“鼓动战争”。
果然,不喜欢的人说什么都是错的。
在回应战争捐款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后,张雪峰无奈回应:
“群众里面有坏人......”
随后,张雪峰坦坦荡荡来了一句,“我又不移民,怕有影响就不会说,说了就能做到!”
短短一句话,态度强硬,但是传播的内容只有几个字。
“我们这代人,一定能等到统一!”
张雪峰的这一条动态,将自己从舆论深渊中连根拔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他的形象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转变为“务实的爱国者”,完成了公众认知的华丽转身,实现了“口碑暴增”。
来自学者的质疑说的人没意见,网友没意见,经济学者宋清辉的意见很大。
这位也不是一个简单小角色,被他炮轰过的人下场都很惨,他在微博上的粉丝高达980多万,话语权并不弱。
他称张雪峰这种并不是真的爱国,而是“表演性爱国”,具有煽动情绪的后果。
并且毫不留情地指责张雪峰,这样讲是为了“生意”二字。
但是这一次,全网似乎都不买宋清辉的账。
大家清一色地站在张雪峰这一边。
不少人留言:“以前觉得你太市侩,今天才懂你的苦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论不再纠结于“应试技巧”,而是聚焦于“如何让个人奋斗更有价值”。
这些声音似乎是在为当年深陷舆论风波的张雪峰鸣不平。
当阅兵展示的国家实力让“强国梦”变得具体可感,张雪峰倡导的实用主义路径突然有了精神内核。
张雪峰的这笔捐款,恰好成为连接这两者的情感纽带。
回看那场改变舆论走向的阅兵,其社会意义远超纪念活动本身。
它提醒我们,公众对教育的期待本质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这种向往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相遇,就能产生改变舆论的力量。
当个人行动能精准对接时代脉搏,当实用选择能融入家国情怀,哪怕只是一条简单的动态,也能产生穿越争议、直抵人心的力量。
张雪峰的赤诚爱国之心,正式打开扭转风评的最佳钥匙。
它让无数人明白,无论是考研选专业的现实考量,还是捐款做公益的精神追求,最终都能在 “为国家发展贡献才智”的坐标系里找到共鸣。
参考资料: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