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晨露凝在粉笔末里,当月光叠在备课本间,三尺讲台便成了丈量时光的标尺。
当晨露凝在粉笔末里,当月光叠在备课本间,三尺讲台便成了丈量时光的标尺。
古人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支握了千百遍的三寸粉笔,曾在黑板上拓开星河万里:
是 “床前明月光” 的乡愁启蒙,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的思辨启蒙,更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气节启蒙。
十载风兩育桃李,诗词里早藏着师者的身影。
有 “随风潜入夜” 的润物无声,有 “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赤诚守望,亦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的淡泊胸襟。
值此教师节,且借古人笔下的千钧墨意,溯回那些被板书定格的时光。
看先生执卷而立时,如何用一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敲醒懵懂,又如何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期许,让一代代栋梁拔节生长。
今岁金风起时,且以诗为柬,邀明月作陪,在平仄韵律中重温和光同尘的师恩。
愿这穿越千年的笔墨,能替我们道尽那句深藏心底的 “谢谢”:您曾在我们眼底种下星光,如今星河正璀璨成人间的栋梁。
1、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裴令公所栽培的后辈如此之多,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诗人用借代的手法,以桃李代学生,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2、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
新生的竹子能够赶超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
诗人用竹子的意象,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
3、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蜂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这两句诠释了教师的辛勤与无私。教师如同蜜蜂,耗尽心力 “采集” 知识(百花),“酿造” 成智慧传授给学生(成蜜),自己却不求过多回报,通俗易懂却引人深思。
4、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白居易《远师》
何时才能再次见到禅师呢?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每一次和禅师相见都能够使得自己心情平静许多。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
好的老师总是可以让人心下敬佩,不自觉得受其感染,如沐春风。
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
此句常被用于表达老师对学生成长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
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常用此句形容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首诗本义讲的爱情,现在常被当做歌颂教师的诗句使用。
7、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庾信《徵调曲》
树上落下了果实,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了河中的水,想到了河水的源头。
后世多将其化用为“饮水思源”,比喻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要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本初。
8、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他日顿悟潜藏于内心的佛性,不要忘记了老师的苦心。
9、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
——唐·于鹄《哭刘夫子》
自己曾经受教于老师,如今老师离世,自己心中悲痛万分,却又因为不是老师的至亲,无法为老师服丧尽孝,
这种遗憾和痛苦通过直白的表述,直击人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
10、
而今宛尔音容在,犹是当年问字时。
——清·刘廷珊《展拜恩师遗像敬题》
老师的音容笑貌一如昨昔,就像当年站在那里为我们授课,温和可亲,耐心细致,为我们认真解答每一个疑惑。
教师像一根蜡烛,也像一场春雨,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来源:云端读诗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