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生姜长势快,谨防病害危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06:09 1

摘要:入秋后,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这样的气候条件为生姜生长创造了有利环境。生姜在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效率提高,能够更有效地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能量。而且,较低的夜间温度减少了呼吸作用对养分的消耗,使得更多光合产物得以积累,从而促进块茎迅速膨大。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生姜迎来了生长的黄金时期,长势迅猛。在这个关键阶段,姜农们满心期待着丰收,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病害的威胁正悄然逼近。

一、天气转凉对生姜生长的影响

入秋后,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这样的气候条件为生姜生长创造了有利环境。生姜在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效率提高,能够更有效地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能量。而且,较低的夜间温度减少了呼吸作用对养分的消耗,使得更多光合产物得以积累,从而促进块茎迅速膨大。此外,土壤湿度在凉爽天气下更易保持稳定,为生姜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提供了良好条件。根系能够在适宜湿度土壤中更好地伸展,增强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为地上部分生长提供坚实支持。

二、生姜快速生长期的特征

1. 地上部分:茎秆变得更加粗壮,坚韧挺拔,支撑能力增强,为枝叶生长和光合作用提供稳定架构。叶片数量明显增多,面积增大,颜色愈发浓绿,光合作用能力显著提升,源源不断制造和输送养分,满足块茎膨大需求。

2. 地下部分:块茎膨大速度加快,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新的侧根不断生长,根系分布范围更广、扎根更深,更高效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为块茎生长提供充足物质基础。

三、常见病害种类及危害

1. 姜瘟病:这是生姜生产中最为严重的毁灭性病害,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土壤、灌溉水、种姜以及地下害虫传播。病菌从生姜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出现发黄、萎蔫现象,似缺水状,但浇水后也难以恢复;随着病情发展,整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基部变为褐色,内部组织逐渐腐烂,挤压病茎会有白色菌脓溢出,并伴有恶臭味。一旦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严重时可导致整块田地绝收,且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会对后续种植造成极大影响。

2. 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多在叶尖和叶缘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为黄褐色,中央微黄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使叶片大面积褐变、枯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生姜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以及连作地块,发病尤为严重。

3. 叶枯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叶片。初期叶片呈现暗绿色,之后病斑迅速转为黄褐色枯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会出现黑色小粒点,病情严重时,生姜植株全叶变褐枯萎,极大削弱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影响生姜生长和产量。在雨水过多、田间湿度大以及偏施氮肥导致植株生长过旺、抗逆性降低的情况下,叶枯病容易频繁发生。

4. 斑点病:又称白星病,同样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叶上密布白色小点,有的病斑还带有黄色晕圈,病斑形状多为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度一般在2 - 5厘米,斑中部变薄,容易破裂或穿孔。在雨季,斑点病常与细菌性叶斑病混合发生,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正常功能,进而影响生姜的产量和品质。温暖高湿、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的地块,均利于该病发生。

四、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 轮作换茬:避免连作,实行2 - 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降低病害发生几率。例如,与水稻、玉米等非姜科作物轮作,打破病原菌生存环境。

- 土壤改良: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晒垡,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和高温杀死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同时,增施有机肥,如腐熟农家肥、堆肥、绿肥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生姜植株抗病能力。一般每亩施用量为2000 - 3000公斤。

-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生姜品种,如山东肉姜、四川竹根姜等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购买姜种时,挑选表皮光滑、色泽鲜亮、芽眼饱满、无病虫害、无损伤的姜块,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和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滋生和传播。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般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6000 - 8000株。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避免因湿度过大引发病害。

2. 物理防治

- 高温闷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处理。将土壤深翻后,灌足水,覆盖塑料薄膜,密封大棚10 - 15天,使棚内温度达到60 - 70℃,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及杂草种子。

- 糖醋液诱杀:针对一些具有趋化性的害虫,如姜螟成虫等,可利用糖醋液进行诱杀。按照糖:醋:酒:水 = 3:4:1:2的比例配制糖醋液,加入少量敌百虫等杀虫剂,装入开口较大的容器中,如塑料盆或罐,每亩放置3 - 5个,悬挂在离地面1米左右高度的树枝上,隔5 - 7天更换一次糖醋液,可有效诱杀成虫,减少害虫基数。

3. 生物防治

- 使用生物菌剂: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可施用一些有益微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它们能够在生姜根际周围形成有益菌群,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增强生姜植株的抗病能力。一般在播种前将生物菌剂与底肥混合施用,或在生长期间进行灌根处理,使用浓度按照产品说明进行稀释。

- 利用害虫天敌: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如赤眼蜂、草蛉等,对姜螟、甜菜夜蛾等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可通过在田间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如油菜花、紫云英等,吸引害虫天敌栖息繁殖,增加天敌数量,控制害虫危害。

4. 化学防治

-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化学药剂对姜种进行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如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姜种30分钟,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姜种1 - 2小时,捞出沥干水分后播种。

- 药剂喷雾: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姜瘟病,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 - 40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对于炭疽病,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1000 - 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 - 15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对于叶枯病,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对于斑点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 - 15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 灌根处理:对于一些土传病害,如姜瘟病、茎基腐病等,在发病初期,可采用药剂灌根的方法进行防治。用上述防治姜瘟病的药剂,按照每株灌药量0.5 - 1升的标准进行灌根,每隔7 - 10天灌一次,连续灌2 - 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在生姜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姜农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生姜生长状况,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确保生姜健康生长,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