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位「国家杰青」牵头,最新Nature Energy!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07:21 1

摘要:聚合物电介质因高功率密度与高击穿强度(Eb)而成为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电力电子中静电电容器的核心储能介质。然而,在高温环境下,其可放电能量密度(Ud)偏低,制约了系统集成与可靠性。按公式 Ud = ½ ε₀ εᵣ Eb²(其中 ε₀=8.85×10⁻¹² F

机器学习指导设计高能量密度、耐高温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电容器!

聚合物电介质因高功率密度与高击穿强度(Eb)而成为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电力电子中静电电容器的核心储能介质。然而,在高温环境下,其可放电能量密度(Ud)偏低,制约了系统集成与可靠性。按公式 Ud = ½ ε₀ εᵣ Eb²(其中 ε₀=8.85×10⁻¹² F m⁻¹,εᵣ 为介电常数),Eb 对 Ud 起决定性作用;升温时泄漏电流与焦耳热加剧,击穿路径更易贯通,因此需同时提升材料的力学稳固与载流子俘获能力。传统复合策略常引入无机或有机填料,但“既具大带隙(Eg)、又具高电子亲和能(Ea)”的理想填料极为稀缺,这成为高温高能量密度聚合物复合介质发展的瓶颈。

鉴于此,清华大学沈洋教授、王训教授以及武汉理工大学沈忠惠教授采用生成式机器学习(ML)发现并合成了兼具 Eg≈5.5 eV 与 Ea≈4.5 eV 的有机分子填料,将其掺入聚酰亚胺(PI)制备复合薄膜:在 250 °C 下实现 Ud(η=90%)=5.1 J cm⁻³,并在 600 MV m⁻¹ 下完成 2×10⁵ 次充放电循环;同时,作者利用卷对卷(roll-to-roll)工艺制备公里级高质量复合薄膜,装配成金属化工业电容器,展示了在严苛环境中的稳定放电与自愈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High-temperature polymer composite capacitor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designed via machine learning”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energy》上。

【大Eg–高Ea填料策略的提出】

作者以能带工程为核心,比较了“绝缘陶瓷型(大Eg–低 Ea)”“半导体分子型(小 Eg–高 Ea)”与“理想的大Eg–高 Ea”三类填料在聚合物/填料界面形成势垒、抑制电荷迁移的差异(图1a)。对比体系选择了 BN(Eg=5.72 eV,Ea=0.45 eV)、PCBM(Eg=1.8 eV,Ea=4.2 eV)作为参照,PI 为基体;并从 OE62 数据集中筛出 NBM、DQ、TCB 等较高 Eg/Ea 的有机分子候选(图1b)。相场模拟显示,相比 BN 与 PCBM, TCB(大 Eg–高 Ea)在填料下方形成更宽的低电子密度区,显著削弱贯穿路径的形成(图1c)。定量上,PI–TCB 复合在基体内的电荷密度 76 C m⁻³(对比:PI–BN 402 C m⁻³、PI–PCBM 364 C m⁻³)与电流密度 2.64×10⁻⁹ A cm⁻²(对比:5.85×10⁻⁹/4.55×10⁻⁹ A cm⁻²)均最低,证明“大 Eg–高 Ea”策略的有效性。表面开尔文探针(SKPM)进一步表明,高Ea的分子可强吸并稳固束缚电子,而仅“大 Eg”或仅“高 Ea”的填料难以同时兼顾绝缘性与深陷阱效应。

图1.具有大Eg和高Ea填料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设计

【分子填料的ML生成】

基于 OE62 数据(清洗后 54253 分子,训练/测试/验证=7:1.5:1.5),作者构建了融合全局/局部边信息的等变图神经网络(EGNN)生成模型,通过噪声—去噪流程按目标 EHOMO/ELUMO 条件生成分子;对输入性质预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 R²(EHOMO)=0.950、R²(ELUMO)=0.978(图2b,c)。为应对极端高温下的电荷俘获需求,设定目标 EHOMO=−10 eV、ELUMO=−4.5 eV(Eg≈5.5 eV),每组目标生成 80 个分子,并以 DFT 复算校核(图2d,e)。结合合成可及性(SA)、稳定性与工艺复杂度的人审,最终选出并合成 DNBDC(4,6-dinitrobenzene-1,3-dicarbonitrile)与TCT(2,4,6-tricyano-1,3,5-triazine)两种代表性填料;LEIPS/REELS 证实其 Eg≈5.5 eV、Ea≈4.5 eV 的能带特征(图2a)。

图2.ML方法生成的具有较大Eg和较高Ea的填充物

【复合介质的储能性能】

在 PI–DNBDC 与 PI–TCT 中,热激发去极化电流(TSDC)揭示:电极注入相关峰(peak2)与界面陷阱峰(peak3)的陷阱深度显著加深——DNBDC:1.442 eV(peak2)/1.617 eV(peak3);TCT:1.473 eV/1.558 eV,且 peak3 的对应温度>250 °C(图3a,b),意味着在超高温下仍具有效俘获能力。得益于深陷阱抑制泄漏电流(例如 250 °C、200 MV m⁻¹ 下 PI–DNBDC 为 3.11×10⁻⁷ A cm⁻²),复合薄膜在 150–250 °C 的击穿强度 Eb 大幅提升(如 PI–DNBDC:811.47 MV m⁻¹@150 °C,741.76 MV m⁻¹@250 °C;图3c),从而实现超高 Ud 与高效率(图3d):Ud,90%=9.2 J cm⁻³@150 °C、8.0 J cm⁻³@200 °C、4.7 J cm⁻³@250 °C,较纯 PI 分别提升显著。进一步以微量 PWNS 机械增强后,250 °C 下 Ud,90%最高达 5.1 J cm⁻³(图3e)。循环方面,PI–DNBDC 在 250 °C、600 MV m⁻¹ 条件下历经 2×10⁵ 次循环后仍保持 Ud≈4.7 J cm⁻³ 与高效率(图3f)。此外,随电极直径由 3 mm→12 mm,Eb 仅由 741.8→619.0 MV m⁻¹(250 °C)且均匀性良好;更换工业常用 Al 电极亦可在 250 °C 获得 Eb =715.0 MV m⁻¹、Ud,90% =4.525 J cm⁻³。

图3.具有大Eg和高Ea填料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储能性能

【复合电容器的制备与可靠性】

作者以自研卷对卷产线批量制备工业级 PEI–DNBDC 金属化复合薄膜(膜厚约 ~10 µm,金属层约 ~50 nm),并装配成多规格电容器(图4a–c)。在设备上限 200 °C 条件内,器件表现出低损耗 tan δ=0.0039@1 kHz(图4d)、电容随温度的高稳定性(C/C₀=98.79%@200 °C,同体积下室温电容 270 nF,高于 BOPP 的 190 nF;图4e)。快速放电测试显示,200 °C 的复合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分别为 0.511 J cm⁻³/3.38 kW cm⁻³,明显优于 105 °C 的 BOPP(0.296 J cm⁻³/2.68 kW cm⁻³;图4f);其 25→200 °C 的能量密度保持率达 100%。同时,器件展现出典型自愈行为:击穿瞬时电压骤降后恢复,且自愈后仍可输出 0.49 J cm⁻³;SEM/EDS 观察到击穿点周围出现数百微米级 无Zn区,实现有效电隔离(图4g,h)。

图4.聚合物复合电容器的制造和性能

【总结与展望】

该工作以生成式 ML 将“绝缘陶瓷(大 Eg)”与“半导体分子(高 Ea)”的优点融合,首次在工业尺度实现了大 Eg–高 Ea 有机填料/聚合物复合介质,在 250 °C 下达成 Ud,90%=5.1 J cm⁻³ 与 2×10⁵ 次循环稳定性,并在卷对卷工艺与金属化器件中验证了高温能量/功率密度与自愈可靠性。作者指出,该材料体系有望牵引电容器配套(封装、线材、测试装备)向 ≥250 °C 演进,为极端环境下的高性能薄膜电容器奠定基础。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漫漫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