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农户收益。在玉米种植全周期中,收获期的选择是决定最终产量的关键一环——科学把握最佳收获期,不仅能有效减少籽粒养分流失,还可使产量提升5%-10% ,同时显著改善玉米的容重、含水率等品质指标,为后续仓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农户收益。在玉米种植全周期中,收获期的选择是决定最终产量的关键一环——科学把握最佳收获期,不仅能有效减少籽粒养分流失,还可使产量提升5%-10% ,同时显著改善玉米的容重、含水率等品质指标,为后续仓储、加工及销售筑牢基础。
判断玉米是否进入最佳收获期,并非依赖单一的种植时间,而是需要从植株形态、籽粒发育、生理特征等多维度综合考量,这是确保增产的核心前提。
从植株外观来看,成熟的玉米植株会呈现出明显的“成熟信号”。首先是叶片,玉米下部叶片会逐渐变黄、干枯,中部叶片由绿转黄,仅上部几片功能叶保持浅绿色,这表明植株已停止向籽粒输送养分,进入养分积累的收尾阶段;其次是果穗,果穗苞叶会从绿色变为黄色,且逐渐松散,不再紧密包裹籽粒,部分品种的苞叶甚至会出现干枯、脱落的现象,此时果穗已具备收获的基础条件;最后是雄穗,玉米雄穗(俗称“天花”)会从顶端开始变黄、枯萎,这是植株生长周期进入末期的直观表现。
从籽粒发育状态判断,是更为精准的核心标准。首先观察籽粒颜色,灌浆期的玉米籽粒呈乳白色,随着养分不断积累,籽粒会逐渐转为品种固有的颜色,如黄色、白色、紫色等,且颜色均匀、有光泽,说明籽粒已充分成熟;其次检查籽粒硬度,用指甲轻轻掐籽粒,若籽粒坚硬、无凹陷,且掐痕处无汁液渗出,表明籽粒含水率已降至适宜收获的范围(通常在20%-25%),此时收获的玉米籽粒不易破碎,便于储存和加工;最后查看籽粒与穗轴的连接情况,成熟的玉米籽粒与穗轴之间的连接会变得松散,轻轻晃动果穗,部分籽粒会自然脱落,或用手轻掰籽粒即可轻松取下,这意味着籽粒已完成养分积累,达到最佳收获状态。
从生理指标角度,玉米籽粒的“乳线消失期”是判断最佳收获期的黄金节点。乳线是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与水分形成的一条明显分界线,随着灌浆进程推进,乳线会从籽粒顶部逐渐向基部移动。当乳线完全消失时,籽粒的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此时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均处于最佳水平。此外,玉米籽粒的含水率也是重要参考指标,当籽粒含水率降至20%-25%时,不仅籽粒饱满度高,而且收获时机械损伤率低,后续晾晒成本也大幅降低,能最大程度减少产后损失。
把握玉米最佳收获期,不仅能直接提升产量,还能带来多重附加价值,为农业生产注入正能量。对农户而言,适时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容重高,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卖出更好的价格,直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减少了因过早或过晚收获导致的产量损失——过早收获,籽粒未充分成熟,千粒重低,产量大打折扣;过晚收获,籽粒易受风雨、病虫害影响,出现倒伏、霉变、发芽等问题,同样造成减产。
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最佳收获期内的玉米植株含水量适宜,机械收获时作业效率高,脱粒干净度好,减少了机械故障和籽粒破损率,降低了收获成本。此外,适时收获还能为下一季作物播种争取时间,避免因收获延迟导致的农时紧张,保障全年农业生产的有序推进。
从国家粮食安全层面,科学把握玉米最佳收获期,能有效提升全国玉米总产量和商品粮品质,减少产后损失,为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提供有力支撑。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收获期不当导致的玉米损失约占总产量的3%-5%,若能全面推广最佳收获期技术,每年可多挽回数十亿斤玉米,对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农户还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种植模式,灵活调整收获时间。例如,在无霜期较短的地区,需在初霜来临前完成收获,避免低温冻害影响籽粒品质;对于早熟品种,可适当提前观察收获信号,而晚熟品种则需耐心等待籽粒充分成熟。同时,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如无人机巡检、籽粒含水率快速测定仪等,能更精准、高效地判断玉米成熟度,助力农户科学决策。
把握玉米最佳收获期,是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科技赋能农业、推动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每一位农户精准判断收获时机的背后,都是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力量。只有将科学种植、精准收获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让“粮袋子”更充盈、“钱袋子”更鼓胀,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来源:欢快暖阳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