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引得教育“活水”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07:48 2

摘要:这些年,放眼嘉兴,一场从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接力赛方兴日盛——许多学校建起了崭新的笼式足球场,偏远乡村学校有了特级教师的加持,城乡学生共同参与一场实践体验……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王 忱 闻心玥

通讯员 周雯静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在嘉兴,这并非一句空话。

这些年,放眼嘉兴,一场从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接力赛方兴日盛——许多学校建起了崭新的笼式足球场,偏远乡村学校有了特级教师的加持,城乡学生共同参与一场实践体验……

在孩子们自信的笑容里,一个个家庭的新希望正在升腾。

你的校舍,也是我的标配

教室冬冷夏热,宿舍潮湿拥挤,操场晴天有灰、雨天有泥……十多年前,这类景象在嘉兴乡村老旧学校中还十分常见。“家门口能有一所好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心愿,迫切而朴实。

回应民生期待,嘉兴从一体架构教育布局、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破题。

多年来,嘉兴坚持城乡学校同张图规划、同标准建设、同规格保障,统筹推进城乡学校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先后把教室采光改造、学校空调安装、厕所改造提升、满意食堂建设等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改变扑面而来: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室冬暖夏凉,塑胶操场、智能黑板等设施一应俱全。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达230.18亿元,为2004年的6.98倍。全市13000余间教室完成采光照明改造,公办学校空调安装实现全覆盖,近两年建设“创新实验室”68个、创建“学生满意食堂”200余家。

每到课间时分,被稻田包围的海盐县沈荡镇齐家小学里,笼式足球场上总有跃动的身影,为校园注入勃勃生机。

“这可是海盐最美的球场呢!”齐家小学学生们自豪不已。2017年,900平方米的笼式足球场建成。就在那一年,齐家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3年,齐家小学获评教育部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数字化浪潮也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便利。在桐乡市乌镇镇植材小学民兴校区,由两位老师执教的特殊美术“云课”,成为孩子们每学期的期待。教室里,通过精准调试的直播视角,教师能与每个学生实现远程“对视”,还可实时修改作业。

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就能架起一个“同步课堂”,共享给每一个学子。

2022年,桐乡市开发“桐艺云校”智能平台,通过预约调度系统,推动30位市级名师“线上走课”,以“点对点”帮扶链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艺术师资短缺的难题。该项目入选教育部智能美育项目,探索出一条从“实体受限”到“虚拟无界”的教育资源流动新路。

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在嘉兴持续推广。目前,嘉兴已完成78对131所结对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建设。

你的教师,也是我的春风

资源的投入让城乡学校的硬件设施日趋均衡,但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要优质师资的加入。如何让更多优秀教师流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对于这道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命题,省特级教师、平湖市全塘中心小学教师周建荣用41年辗转6所乡村学校任教的职业生涯,作出了坚定的回答。

1985年刚入职时,为破解农村学生语文读写水平低的难题,周建荣将家里积攒的小说拿给学生阅读,将看到的美文誊抄下来送给学生。如今,58岁的他仍选择每日通勤近两个小时,来到全塘中心小学,“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想让农村的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除了深耕乡村的教育情怀,政策保障、平台搭建等也给了周建荣坚守的底气。近年来,嘉兴深入实施“麦田守望计划”,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做优“携手镇村教育行动”品牌,有序布点70个“三名工作坊”,开展送教活动400余场,逐步走实城乡“优资共享”路。

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更需要系统机制提供“源头活水”。城乡教共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正是提升城乡学校凝聚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抓手。

2004年,南湖区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2005年8月,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应运而生;2008年,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加入秀城实验教育集团,标志着嘉兴首个城乡教育集团诞生……

如今,嘉兴已建成23个教育集团、111个城乡教共体,实现了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全覆盖,通过集团内部的师资流动和资源共享,一套自我孵化、互促共进的新机制已然形成。

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校区的数学老师沈如玉,去年来到凤桥镇中心小学新篁校区交流任教。面对班上孩子数学基础薄弱的现实,她耐心调整教学策略,从计算技巧训练到手把手辅导解题技巧,点燃起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

除了师资流动,秀城实验教育集团还积极搭建教学联谊、班主任节等多元平台,让城乡教师在切磋交流中共同提升教学水平。这些举措,正是集团化办学机制打破城乡融合壁垒的生动写照,也见证了乡村教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这一切努力的最终指向,是悄然改变的城乡教育生态。政策的顶层设计、集团的平台搭建、教师的情怀与奉献,共同编织成一张强大的支持网络,让优质师资如活水般涌流,为城乡教育注入持续而旺盛的生命力。

你的宝藏,也是我的课堂

校舍美了,师资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呼唤着教育文化的深度交融、双向赋能和有机共生。

在嘉善县干窑中学,传统陶艺正以现代课程的形式焕发新生。“窑砖记忆”课上,学生们抚触泥土,重塑小京砖、窑乡壶、瓦当等本地陶艺符号。

像干窑中学这样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特色办学实践,正在嘉兴多地点亮——平湖市文涛中学的空竹、南湖区七星中学的舞龙舞狮、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的皮影戏……2018年至今,全市共培育102所中小学“新优质学校”,其中镇村学校57所,占比55.88%。

当“上学近”迈向“上好学”,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将非遗、民俗、特色体艺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嘉兴着力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办学格局,正逐步形成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体系。

而这其中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在一次次具体的共同教研、校园活动与研学实践中,城乡教育关系已从单向输送走向双向滋养。

在海盐核电科技馆,一场由秀洲区闻川小学与麟湖小学栖真校区共同开展的“核芯能源工程师”主题实践活动,让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具象化。两校学生混合编组、协作完成“骑车发电”任务,在欢呼与实验中理解能源转化,也悄然消融了城乡之间的心理距离。

“组建教育共同体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星空下成长。”项目负责人表示,两校已将研学课程纳入校本实践体系,后续将持续深化共同体建设。

从设施改善到师资强化,从文化传承到资源融通,嘉兴正在城乡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中,逐步营造出更加公平、多元、可持续的教育生态。

以此为基础,嘉兴将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市域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全面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市域统筹一体、县域特色鲜明、城乡优质均衡”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嘉兴还将继续紧扣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两大目标,用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托起孩子们成长成才、人生出彩的梦想之翼。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