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立人设真的有用#这个话题火了,大家都在谈论“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最近,#立人设真的有用#这个话题火了,大家都在谈论“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图源:网络
有人在职场上立“不好惹人设”,新同事不敢硬塞工作,迅速在新单位里获得尊重;
有人立“学霸人设”“自律人设”“健康人设”……
立着立着,发现自己活成了人设该有的样子。
其实早在千年前,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就说过:
“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这种习惯。”
人的行为,会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立稳人设,会重新构建人的整个认知、思维、性格。
就像那句脍炙人口的谚语:
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装自己可以做到,直到真的做到)。
为什么立人设会产生如此奇妙的作用?
当我们给自己立人设时,内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什么样的人设最有益于我们活出更好的自己?
01
什么是“立人设”?
它的概念十分接近《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
通过一定方法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童话故事:穿靴子的猫。
聪明的猫咪为了帮助穷困的男主人,给他立了一个“贵族”人设,每天去森林打猎献给国王,说是男主人赠送的礼物;
时间久了,国王真的相信男主人家境优渥,将公主嫁给了他,穷男人一夜之间变成真正的贵族。
这个故事生动诠释了我们给自己立人设的全过程:
首先,管理自己的印象,设定一个“锚点”,比如“我是有钱人”;
然后,向锚点靠拢,一言一行都符合人设;
最后,“锚点”内化于心,人设成真。
这样一看,立人设的底层逻辑,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又叫沉锚效应):
人们在做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曾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单亲妈妈,需要靠救济金度日。
但她给自己立了一个“作家”人设,经常推着婴儿车、带着写作工具,去咖啡馆写作。
即使旁人都觉得她是一个窘迫的妈妈,但罗琳深信自己是一个“作家”,即使被拒稿十多次,仍然笔耕不辍,最终创作出《哈利波特》,成为闻名英国的大作家。
行为变了,人就变了。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认为: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选择如何做自己。
当我们把对自己的认知,固定于“我是一个作家”“我是一个有钱人”“我是一个好人”,这个锚点就会逐渐支配我们的言行。
就像一颗行星,我们围绕着它,逐渐改变自己整个人生轨道。
为了验证这一点,心理学家詹姆斯·莱尔德(James D. Laird)1974年做过一项面部反馈实验:
招募一群大学生,让他们在电极接触面孔时皱眉,做出类似生气的表情。结果大部分大学生都报告说:我体验到了愤怒。
而另一个实验中,莱尔德发现:被电极诱发出微笑表情的人报告说,自己体验到更多的快乐。(Schnall&Laird,2003)。
最初只是“做个秀”自我包装一下,但当锚点逐渐被自我吸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人设也就成真了。
02
要想人设成真
关键在于质变
当然,“人设”并不总是站得住脚,影视剧《虚构安娜》就讲述了一个“人设崩塌”的故事:
卡车司机的女儿“安娜”,假装自己是富豪千金,在酒店豪掷千金、向银行贷款千万,所有人都毫不怀疑她是真正的千金小姐;
可随着安娜的欠款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她是一个骗子,将她抓捕入狱。
安娜在牢里仍然坚称自己是千金小姐,但已经没人相信她了。
《虚构安娜》改编自真人真事,安娜的原型是以诈骗罪入狱的女网红AnnaSorokin。
图源:Anna Sorokin安娜·索罗金
为什么有些人设会失败?“人设成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第一步,持续行动直到养成习惯。
经济心理学书籍《财富自由》一书中提到:
新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21-66天。
这几十天是内化的关键阶段,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符合锚点,才能重新“组装”大脑。
安娜·索罗金从小就沉迷时尚杂志、模仿上流社会,这个习惯改变了她的整个气质。
当她自称富豪千金时,酒店工作人员对她浑然天成的谈吐气质深信不疑,在毫无凭证的情况下,任由她赊账吃喝玩乐。
行动力坚持得越久,人设越根深蒂固。
第二步,获得积极的社会反馈。
当他人给与你的“人设”认可和尊重,就会进一步强化你的新行为和身份认同。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认为,人的社会信念非同小可,能够导向自我实现。
比如,一群人相信安娜·索罗金是富豪千金,为了讨好她,刷信用卡为她付清欠款。她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发到ins,凭借“白富美”的光环迅速收割百万粉丝。
伙伴、粉丝的认可和尊重,强化了安娜对自己“人设”的认同,即使后面人们意识到她可能是一个骗子,只要安娜能想到办法证明自己,比如申请银行贷款付清账单,她又可以继续纸醉金迷。
到这一步,安娜几乎“人设成真”了,但她失败在最后一步——
第三步,将人设与真实自我融合到一起。
成功的内化,意味着新的人设特质不再是外在的“面具”,而是整合进了人的自我概念,成为你真实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它必须触发真实的改变。
安娜·索罗金拼尽全力让上流社会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她真实的存款没有因此增加,她的“包装”也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没能触发内在质变。
即使她尝试着买卖收藏品、奢侈品,因为没能真正理解上流社会的交易经,也没学会成功人士的经商手段,都失败了。
2021年,央美的本科毕业生邹雅琦假扮名媛,在北京城市里不花钱度过了21天,她将整个过程做成毕业设计《瞬间所有制》。
她这样阐释《瞬间所有制》:
“当我拥有和支配这些物资的时候,虽然只有一瞬间,但是连续的瞬间就是永恒。因为我还可以去瞬间支配和拥有其他的资源。”
——“立人设”获得一些资源,支配这些资源壮大自己,真正完成质变。
这番话点出了“人设成真”的关键:从量变到质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塑造“自律人设”“精英人设”“强者人设”能够成功,而有人失败了:
“立人设”只是我们给自己新开了一个账号,账号本身只是空壳;
我们持续往账号中填充什么样的内容、能否通过这些内容、让账号不断更新换代,决定了它最终会有什么价值。
顺着“人设”为我们打开的新世界,奔跑、攀登、跨越,让自己的潜能和才能得以发挥,
最终才能摆脱陈旧的躯壳,破茧而出,迎向新生。
报名联系专属规划老师,
领取学习福利!
来源:才子撩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