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是朱三太子吗?朱慈炤真有手稿能揭开石头记之谜?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09:25 2

摘要:近来,网络上传出发现了朱慈炤的手稿,铁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朱三太子。而且,此手稿已经通过有关权威机构鉴定,将揭开《红楼梦》作者真相,否定胡适以来的红学所有的结论,成为新红学的开山奠基的铁证。

近来,网络上传出发现了朱慈炤的手稿,铁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朱三太子。而且,此手稿已经通过有关权威机构鉴定,将揭开《红楼梦》作者真相,否定胡适以来的红学所有的结论,成为新红学的开山奠基的铁证。

果真如此,那将是红学史上颠覆性的大事,将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那么,朱三太子究竟是谁,网传的朱慈炤又是什么人,真有此人的手稿能揭开《红楼梦》作者的真相吗?

《明季南略·三皇子一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清顺治八年(1651年)冬月,有人首三皇子在民间,擒捉至马提督府审问。”这个三皇子是个出家人,法号云庵,被人举报到官,当即写了供状:“云庵,系崇祯第三子,名慈焕;年二十岁。兄慈烺,即东宫;同为周后所生。弟名慈灿,田妃生。”崇祯太子名叫朱慈烺没错,但何时又冒出个朱慈灿?这个朱慈焕又为何不提朱慈炤、朱慈炯呢?

供状中讲述了逃亡与出家的过程,说自己在甲申之变时潜藏民间被李自成军搜出,“随营到山海关”。李自成战败,又被带到了潼关,辗转至荆襄。左良玉杀散闯兵,救出了三皇子,遂改名黄贵叔。不久,闯将黄得功击败左兵(左梦庚),三皇子又落入闯军之手。黄得功手下黄蜚得知三皇子身份,为其隐瞒。黄得功败亡,黄蜚就带着这个三皇子逃到太湖。此后,就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转藏”,五年五月初一,削发为僧,号云庵。

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说:“三皇子,定王也。有可疑者,既依良玉,当左兵东下,必喜得王,何故隐名?迨黄蜚一帆到海,寻依李监奉义阳王,何故舍皇子而戴宗室?事固有不可度者,存疑可耳。”

这个三皇子固然“存疑”,但落入官府之手应当是逃不出去了。但奇怪的是,这个名叫朱慈焕的三皇子又在康熙年间出现了。

康熙年间,爆发了好几桩朱三太子案,经官府审查,大多都有了结论,所谓“朱三太子”几乎都是假借大明太子之名的复明之士,也有江湖骗子假冒的。诸如此类的“朱三太子”当时就原形毕露,后来的史学界也予以认可。但是,有一桩“张先生”案却成为疑案。

《清类稗抄》记载了这桩朱三太子案,大致情节是这样的:蓬莱县人李力于康熙二十二年春(癸亥春,1682年春)聘请浙中名士张先生为私塾。这个张先生不知其名,字潜斋。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李力解任居家,张先生携两个儿子前来投奔。戊子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初三日,李力正与张先生下棋,“忽有营兵官役捕张之父子及李去。”

官兵把李力与张先生押至省城,四月初六日分别提审二人。抚军问张先生:“汝何人?”张先生答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至今日,不得不说实情。”又问:“汝何以在浙东?”张先生于是讲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

崇祯末年,流贼围京城,先皇将吾交王内官,匿民间。城破,王献之闯贼,闯又交杜将军。未几,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余。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后游浙,止一古刹,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

听了张先生的供述,抚军说:“今有江南两处叛案,皆称扶尔为君,恢复明朝,尔往浙中质之。”四月二十二日,钦差少宰穆旦、镇杭将军、两江督、浙闽督、苏浙巡抚共同审问张先生:“汝是王士元乎?”张先生答:“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汝既为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张先生说:“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杭州对质,查明了两件事,其一,以朱三太子谋反者并非真正的朱三太子,而是有人冒名。其二,此张先生高度疑似,或者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的皇子。因此,主审谕臬司判断:“朱某、李某均非强盗,可将狱神庙收拾洁净,茶饭留心照管,委官看守。”

九月十七日,朱慈焕被押到都城,清廷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为由,将朱慈焕“弃市”,也就是斩诀。“时朱家在余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事发被捕,皆投绶,六命俱尽。”

《清类稗抄》结论:“朱某,初曰张潜斋,亦曰王士元,即世所传朱三太子是也。”但是,又说:“朱三太子乃杨起隆所托名,令其党李株等纠约满洲各官家奴,将于元旦起事,经监生郎廷枢上书告变,圣祖密遣捕获株等二百余人诛之,谨言始息,起隆旋亦就获,处以极刑。”

看来,“张先生”是不是朱慈焕,也是大有疑问的。《清圣祖实录》:“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伊子朱、朱?、朱壬、朱在、朱坤、俱着立斩。”

既是第四子,为何又称朱三?古人排行,即便是有夭亡者,也将载入族谱,何况皇家?显然,这个张先生也是个假冒的朱三太子:其一,朱由检没有一个名叫朱慈焕的儿子,定王是朱慈炤。其二,定王朱慈炤是崇祯第四子,不是“朱三”。其三,据吴三桂《讨清文》之说,朱三太子是朱慈炯,也不叫朱慈焕。所以,康熙判定这个朱三太子也是假冒,斩之无错。

正史与野史的记载高度吻合,朱慈焕,也就是张先生不是朱三太子,他就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所谓朱三太子手稿肯定不是这个假朱三太子的。

以《清类稗抄》张先生所述,与《明实录·崇祯实录》以及大明遗民所撰野史高度吻合。《崇祯实录》记载,崇祯三年春,“制皇太子宝册庚申册立皇太子慈烺”;崇祯十五年春,“封皇子慈?为永王”。《崇祯实录》中记载了太子、永王、定王,但却没有提到何时封的定王,定王叫什么名字。史料非常扎实且可信的《明季北略》与《崇祯实录》的记载吻合,也没有记载永王的名字以及什么时候封的定王,定王是谁也不清楚。

以这两部史料记载,崇祯只有三个皇子长大成人:太子、永王、定王。《明史·庄烈帝纪》却有“封皇子慈炤为永王”、“封皇子慈炯为定王”。若以《明史》的记载,定王不是朱慈焕而是朱慈炯,是崇祯第三子,永王朱慈炤是第四子。

这里有一个疑问,永王为四皇子,为什么封王在先,定王为第三子,为什么封王在后呢?这个原因,应当是明代史料,以及诸如《明季北略》之类的大明遗民所撰史料中没有讲清楚。

就依《明史》所言,朱慈炯才是朱三皇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清类稗抄》、《清实录》所说的张先生不是朱慈炯,也没有史料证明朱慈炯改名为朱慈焕。若说朱三太子写了《红楼梦》那也应当是朱慈炯,而不是所谓“手稿”拥有者朱慈炤。

写到这里,崇祯三个皇子的身份已经理清,朱三太子只有一人,那就是朱慈炯。虽然有人宣称朱慈炯是《红楼梦》的作者,却拿不出任何依据来,基本上属于猜想尚未求证。而声称现朱慈炤是《红楼梦》作者的,却发现了朱慈炤的手稿,并以手稿“铁证”朱三太子写了《红楼梦》。

若说朱慈炤的手稿能证明此人写了《红楼梦》,那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确认此“手稿”出自朱慈炤之手,二是要找到《红楼梦》的手稿与朱慈炤的手稿对照,笔迹完全一致才能认定。二者缺一都不是什么“铁证”,依然是猜想。那么,这个朱三太子又有什么传说,他有没有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呢?

《崇祯实录》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以太子、永王、定王分送外戚。”翌日昧爽,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此后,崇祯帝三个皇子下落如何呢?

《明季北略》记载:“贼大索先帝、太子、二王,搜得太子、定王于内官外舍,太子送刘宗敏收视。定王送李牟收视。永王不知所在,贼封定王为宅安公。”

太子、定王被义军俘获,永王,也就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不知所踪。《明季南略》记载,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二十六日,“巡按御史王燮奏皇太子、定王、永王俱遇害。”《南明野史》佐证了这条记载:弘光元年,“礼部侍郎管绍宁请上先帝太子谥曰献愍皇太子,永王曰永悼王,定王曰定哀王。”

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案都是托名大明皇子的伪案,《清类稗抄》等朱三太子事,无出“稗抄”而以讹传讹。但是,又有考证者认为,永王朱慈炤在吏部侍郎邹元标之子邹之麟的监护下,逃到了云南,改名邹启贵。据说,又发现了邹启贵家谱。此家谱说:“甲申三月,流贼陷京师,天子之宝器竟行焚毁,悲伤我崇祯帝祖以帛自缢于山亭。”

对此,我表示极大地怀疑。既是流传有序的崇祯后裔,为何“邹启贵”从来就没有认祖归宗呢?明亡之际,不敢暴露身份,至康熙年间也不敢宣示真相,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后的二百多年中,还有必要继续隐瞒身世吗?而且,无论是哪个朱三太子,以传说判断,他们都逃到了南方。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间,依然有大明宗室在南方称帝,大明皇子为什么无一人出现?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康熙皇帝下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

因康熙解除对明宗室的禁令,《石头记》的作者石涛、朱耷都公开了身份,石涛还在康熙两次南巡时接驾,康熙也能直呼其名。即便是朱慈炤或者朱慈炯身份不同,是大明正统皇子,不敢相信康熙圣旨而继续隐瞒身份。但是,南明时期江南一带仍有朱明宗室延续皇祚,大明遗老四处寻访朱明后裔以立抗清复明旗号,朱慈炤或者朱慈炯为何被放弃,他们为何做了缩头乌龟呢?

弘光元年(1645年),鲁王朱以海在绍兴自称监国,与朱由崧小朝廷火并。此时,在浙中的张先生为何不敢露面?这时的江南,尚在明军的控制之下,身为大明正统皇子为何不挺身而出,继续隐姓埋名?

同样,逃到贵州的朱慈炯也有机会竞争南明皇帝。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在肇庆登基,一度控制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大片疆域。虽然在清兵的追击下,播迁于广西、湖广、云南、贵州各地,但毕竟是一支明朝的势力,以李定国为大将的永历军经常有胜清军收复失地的战绩。永历五年(1651年)至永历八年(1654年),朱由榔行在就在贵州安龙,朱慈炤难道不知?

伪造“朱三太子”,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我之见,所有的“朱三太子”都无扎实的史料印证,都应当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对待与质疑。因此,无论哪个“朱三太子”写《红楼梦》,不仅要板上钉钉地铁证确有朱三太子,朱三太子就是朱慈炯,没有其他诸如朱慈焕、张先生之类的假冒者。同时,还要从《红楼梦》的文本予以印证,考察朱三太子能不能写出诸多鲜为人知、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的历史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起兵造反,发布《讨清文》。

在《讨清文》中,吴三桂宣称:“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后,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记名托孤 ,宗社是赖。姑饮泣忍隐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十年矣。”

从康熙十二年往上推三十年是崇祯七年(1634年),《崇祯实录》记载:崇祯五年八月“庚辰皇三子慈炯生。”吴三桂所说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炯。

“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克期进发。”推封,证明三太子已故,而上文所讲的张先生是在康熙四十七年才“暴露”身份的,吴三桂当年已经“推封”,张先生等“朱三太子”若真在世上,为什么不响应呢?

朱慈炯是三皇子,不是朱三太子,朱由检已于崇祯三年立长子朱慈烺为太子,怎么可能有朱三太子?朱慈炯因吴三桂的“推封”就成了“朱三太子”。所以,“朱三太子”案皆因吴三桂而起,大明宗室或者图谋不轨者都假借前朝皇子以达到个人目的,就效仿吴三桂打着复明旗号自立为帝。

《石头记》中说,吴三桂编造了这样一段“鬼话”,设“桂花局”以欺骗天下,其实是自己要做皇帝。推封三太子,自己则“恭登大宝”、“建元周启”——贾政字存周,其中就隐含了朱明宗室对吴三桂抱有幻想。

因此,石涛、八大山人就在第一回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则批注:“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地之陷坑,隐伏甄士隐出场时的“当日地陷东南”,寓意大明灭亡。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武英殿,改元弘光。作者以“东南地陷”隐写了大明与弘光灭亡,南京就在北京的“东南一隅”。

作者说,既然吴三桂要去补天,为什么不在大明灭亡时起兵,而要编造朱三太子这样一段鬼话呢?书中的“桂花局(香菱是甄英菊)”、“姽婳将军”都隐写了吴三桂的这段鬼话。

《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朱元璋十世孙、弋阳王孙八大山人,以及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之后靖江王子石涛,他们也一定对朱三太子事有所听闻,从而在书中以“鬼话”否定了朱三太子的存在。以石涛与八大山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经历来看,康熙帝解除对大明宗室的禁令后远隔千里相逢,难道他们不会去寻找皇统遗脉?

吴三桂以“周”为年号,其实也有继承大明皇统的意思。《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大明朱氏就因周武王分封而得姓,所谓“周瑞家的”就隐写了大明朱氏的家世。

周、田二贵妃托孤吴三桂不见于史料记载,但此《讨清文》却印证了《明季南略》等史料的记载,世上并无朱三太子。即便有“朱三太子”,那也是吴三桂要假借大明起兵造反的“推封”,崇祯帝只立了一个太子,没有“朱三太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质疑崇祯三个皇子全部遇害的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假如三个皇子无论是朱慈炯、朱慈炤或者是朱慈焕有一人幸存。那么,此人写得出《红楼梦》吗?

综上所述,“朱三太子”或者朱慈炯、朱慈炤、朱慈焕都是难以实考的“传奇”,那么,朱慈炤等的“手稿”也就无从定论了。而且,即便是找到这些人的手稿,还得找到《红楼梦》的原稿,两相对照,才能做出初步判断:或许是有一个疑似的朱三太子写了《红楼梦》,或者是这个疑似朱三太子的人曾过录《石头记》。

判断朱慈炤、朱慈炯确实写了《红楼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那就是原著究竟写的是什么。以我对《红楼梦》的解读,无论是哪个“朱三太子”都不可能写出这部巨著。因为,书中有很多作者的亲身经历,“朱三太子”们根本无从知晓,除非石涛与八大山人曾经冒充过“朱三太子”。

其一,《石头记》第一作者是桂林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其一世祖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兴隆。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有一个情节是“兴隆街的大爷来了”,此“兴隆街的大爷”之一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追尊皇族,谥长兄朱兴隆为南昌王。南昌,曾称隆兴府,第二作者八大山人就生长在这里。

庚辰本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写的就是靖江王三世祖朱守谦之藩桂林。朱兴隆初封南昌王,洪武九年除月初二,其孙朱守谦以朱元璋诏令“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就藩。朱兴隆由南昌王改为靖江王一世祖,是“复旧职”。夤缘,即与朱元璋之缘。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生于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子丑就是“夤”,书中以元妃省亲、晴雯等隐写了这个“夤”字。所谓“木石前盟”,其中之一寓意就是指的这段夤缘。

朱守谦封南昌王木主之藩,其父朱文正的“木主”就留在了桐城或者其他地方,因而是“抛父”。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贾母第二个生日),石涛的父亲朱亨嘉称帝,改桂林为西京。李自成曾改西安为西京,所以,书中的“长安”就隐藏了大明灭亡与靖江王家史。

朱亨嘉称帝以“洪武”为年号,“林代玉”之一寓意就是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元璋(玉)。

隆武二年四月二十六日(第二十七回),在福建建宁称帝的唐王朱聿键缢杀了朱亨嘉,“玉带林中挂”其中就有靖江王朱亨嘉。“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唐,就是指的唐王,“家事消亡首罪宁”,其中之一“宁”便是朱聿键。

朱聿键攻陷桂林的那一天,王府内官把石涛藏在“雪洞(薛宝钗住处)”之中,逃到全在湘山寺出家。靖江王府在漓江之畔,全州有湘江流过,这两条河都发源于灵渠,因而都是“西方灵河岸上”。湘江流域都是潇湘,“吾道清湘岂是男?”石涛不知自己是男是女,因而自号“潇湘妃子”。

石涛虽然出家,却不忘自己是大明宗室、靖江王之后。求八大山人《大涤堂图》时,请求落款“莫书和尚,济乃有发之人。”所以,石涛借邢岫烟说妙玉而自嘲:“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这句话,也是八大山人的自嘲。

所谓的“朱三太子”不问世事,哪里知道这些历史?即便知道靖江王僭号称帝,他能知道“潇湘妃子”中隐藏的石涛身世?石涛三岁出家,这段历史只有石涛自己知道。一直躲避宗室与清廷追杀,怎么可能暴露身世?

起初,石涛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丁巳(1677年)“谢园送茶”那年,才从全州(石门)钟玉行那里得知自己是靖江王之后,以及为何出家为僧。这时,也只能以隐语写诗纪念这件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接驾康熙,得到康熙肯定才以真实身份抛头露面,此时,已经是清的事了。试问,“朱三太子”们又是从哪里知道石涛的?若是石涛与“朱三太子”们有交集,那就肯定有记录。

其二,八大山人出自弋阳王家,“朱三太子”们知道有个朱耷?《红楼梦》中有两处写到了“弋阳腔”,是八大山人“弋阳王孙”的身份暗示。“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句诗出自八大山人《题自画石》:“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蒴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材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消酒做顽仙。”

这首诗是八大山人之作,现在都伪造成“清·曹雪芹”。这首《题自画石》,其实就是《石头记》的楔子。作者在书中设问:“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这个疑问的答案就是《题自画石》。

完璞,就是补天石,拳石,就是“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八大山人画过很多“玲珑石”,就是“通灵宝玉”的暗示。所以,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干就是七窍玲珑心。大观园试才,贾政“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初,上欲制宝玺而未得玉,有贾胡浮海适,至闻上即位,以美玉来献,云此阗宝玉也,自其祖父相传云‘当为帝王传国之宝’,上喜以示玉工,果良玉,即命制为玺一、圭一。”通灵宝玉是大明传国玉玺,以及象征朱元璋的“圭”。无论玺与圭,都是阗宝玉这块完璞所化。

顽石与蠢物合写,也是出自八大山人的《题自画石》。在《个山小像》题跋中,朱耷自称“没毛驴,初生兔”,自号个山驴、驴屋,书法作品很多落款“驴书”。驴就是蠢物,八大山人自称“驴”,大明太祖在给外甥李文忠的书信中就说石涛的二世祖朱文正是“驴马之人”,石涛的二世祖小名就叫朱驴儿。

“家事消亡首罪宁”,其中一“宁”指的是八大山人家事消亡,首先是两代宁王,也就是一世祖朱权,以及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朱权因参与靖难之役,反被成祖朱棣削夺兵权,改藩南昌。朱宸濠则因谋反被诛杀,宁藩被削夺。朱宸濠曾结联大船,遭火攻而败,薛宝琴《怀古十绝·赤壁》其中就隐写了八大山人的家史。

《石头记》中还有非常多的情节与细节证明石涛、八大山人是真正的作者。而且,书中点化了非常多的作者诗文书画,且有石涛、八大山人的家史隐藏其中。难道,朱慈炤或者是朱慈炯不写自己的家史,反倒关注靖江王、弋阳王的家事消亡?而且,是从哪里知道这两人劫后所经历的事情的?他们见过石涛与八大山人的书画吗?

总而言之,“朱三太子”都是传奇传闻,也高度疑似后来的虚构造假。即便真有“朱三太子”,也绝不可能写《红楼梦》。

本文只是线索式地解读了《红楼梦》的一些相关内容,也以此证明朱慈炤等所谓的“朱三太子”绝不可能写这部隐藏了石涛、八大山人身世的书。至于所列举的史料可能挂一漏万,也有待进一步论证坐实。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石头记》的作者不可能是朱慈炤或者朱慈炯。

来源:绿野萍踪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