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在中国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俄罗斯总统普京称这一倡议“恰逢其时”。本报邀请多位俄罗斯专家对该倡议作出评价。
8月2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乐队在军乐节上表演。新华社发 亚历山大 摄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9月8日发表题为《俄罗斯专家解读中国全球治理倡议》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9月1日在中国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俄罗斯总统普京称这一倡议“恰逢其时”。本报邀请多位俄罗斯专家对该倡议作出评价。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世界政治与战略分析中心主任叶卡捷琳娜·扎克利亚兹明斯卡娅表示,全球治理倡议包含五条内容,是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准则的演进。全球治理倡议顺应了大多数国家构建更公正世界秩序的愿望。倡议主张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中国的这一全球治理倡议不存在霸权与施压的空间,这正是其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所在。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欧洲与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表示,全球治理倡议是中国一系列外交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延伸,本质上是中国在全球治理发展问题上的系统性阐述。
卡申认为,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理念都不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行动方案或改革计划,而是中国的系统性主张。
他表示,中国未来的目标是推动全球治理机构和国际行为准则的变革。目前,围绕此前提出的各项倡议,已形成了支持群体。根据中国公布的数据,支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超过100个。这为联合国大会、其他联合国机构以及各类区域组织推行相关倡议或原则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阿纳斯塔西娅·利哈乔娃表示,全球治理倡议可能源于中国对世界的双重失望。首先是对20世纪遗留下来的全球机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实现“公正”的尝试屡屡受挫感到失望;其次是对现有机构无力解决全球性问题(从饥饿、水资源短缺到经济技术落后问题)感到失望。中国已经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但过往的全球机制却在多数问题上以失败告终。
她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新倡议是一份“直面现实的宣言”。现实相当“粗暴”:作为现有国际机构体系的主要构建者和受益者,美国不会推动该体系的改革,使其更加公正或更能反映当前世界格局。若现有体系在某些方面损害美国的利益,美国便会破坏这一体系。世界贸易领域的现状便是例证:美国发动关税制裁,阻挠世贸组织运作,出台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高科技产业。
她说,在此背景下,中国似乎确实对以往的尝试感到失望,进而打算携手合作伙伴,并邀请欧亚经济联盟、东盟等友好的区域合作组织,推进治理体系变革。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称,过去三四年间,关于全球治理的理念已在中国国内专家群体、区域谈判及专家会议中进行过传播,主要是为了解世界各国对中国此类倡议的态度。如今,中国正式提出这一倡议,供那些对华友好国家以及中国所在的宏观政治区域内的国家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各方总体反响积极,俄罗斯也是如此,未来大概率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讨论。
他说,显然,全球治理倡议并不要求建立任何替代性机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相反,中国认为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应回归其初衷,即提供开放的讨论空间与经济竞争环境,且不论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如何,均应给予支持。未来几年,这一理念无疑将进一步发展。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