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俄乌战争的阴云笼罩下,欧洲大陆的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紧张。欧盟为了减少对美国军事的依赖,增强自身的国防自主性,毅然决定加大对军事工业的投入。据相关报道,欧盟已承诺投入8000亿欧元(约1.2万亿新元)用于重整军备。然而,就在欧洲军工业看似迎来“春天”的时候,一
在俄乌战争的阴云笼罩下,欧洲大陆的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紧张。欧盟为了减少对美国军事的依赖,增强自身的国防自主性,毅然决定加大对军事工业的投入。据相关报道,欧盟已承诺投入8000亿欧元(约1.2万亿新元)用于重整军备。然而,就在欧洲军工业看似迎来“春天”的时候,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如乌云般笼罩在整个行业的上空,那就是人才短缺。
德国武器制造商莱茵金属公司在2025年8月27日于德国北部翁特吕斯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火炮工厂,其面积相当于五个足球场,这也是欧洲目前最大的武器生产基地 。按照计划,到2027年,这家工厂每年将能够生产35万枚炮弹 。类似的扩张举措在欧洲军工业并非个例,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等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促使多国政府纷纷加大军费开支,欧洲的军工企业订单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欧洲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扬·皮耶曾表示,当前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防务部门最紧张的时期,订单增量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最高。
然而,与订单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军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短缺问题。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Kearney)在一份报告中做出了令人担忧的估计,如果北约成员国遵守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用于国防的建议标准,那么到2030年,欧洲的军工业为了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将需要约76万名技术工人。而根据欧洲航空航天、安全和国防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欧洲军工业就业人数约为100万,且其中并非所有人都具备满足未来高端国防技术研发和生产所需的专业技能。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欧洲曾经拥有着深厚的军事工业人才储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为了满足战争的迫切需求,不惜投入大量资源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工技术人才。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欧洲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军事工业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各国对军工人才的培养和投入也随之减少。许多高校纷纷减少了与军事工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一些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也在市场的浪潮中逐渐萎缩。这种长期的忽视和投入不足,导致了欧洲军工人才的断层现象日益明显,年轻一代的技术人才难以接上班老一辈的“接力棒”。
在当今的欧洲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与金融、互联网、医疗等热门行业相比,军工业的工作环境往往较为艰苦,工作压力大,而且部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在一些武器生产工厂,工人需要长时间在高温、高噪音的环境下工作,甚至可能面临化学物质泄漏等安全风险。此外,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舆论对军事工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民众认为过度发展军事工业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这种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投身军工业的意愿。据一项针对欧洲年轻人的职业调查显示,仅有不到10%的年轻人将军工业列为自己的职业首选,而超过60%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金融和互联网行业。
过去几十年间,欧洲经历了严重的去工业化进程。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纷纷倒闭或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不仅导致了大量制造业岗位的流失,也使得与制造业相关的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军工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去工业化的冲击。一方面,军工业所需的一些基础零部件供应商逐渐减少,使得军工业的产业链变得不再完整;另一方面,大量有经验的技术工人转行或退休,而新的人才又未能及时补充,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以德国为例,在过去的20年里,德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其中不乏许多熟练的机械加工工人和电气工程师,这些人才的流失对德国军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法国政府和军工企业联手建立了一个“军工人才储备库”,旨在让经验丰富的退休工人在紧急情况下重返岗位,为法国的军工生产“发挥余热”。这套机制由负责军备采购的法国武器装备总署(DGA)与两家主要承包商KNDS公司和Arquus公司共同打造,首批纳入人才库的工种包括焊接工人、模具制造师和工程师等。此外,一些国家还加大了对高校军工相关专业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与军工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英国政府推出了“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投入数百万英镑用于支持高校与军工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机会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和就业机会。
军工业企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首先,提高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是最直接的手段。根据行业组织ASD的数据,欧洲航空航天和国防公司员工的平均年薪为5万9000欧元,比欧洲的平均工资高出43% 。意大利国防企业莱昂纳多(Leonardo SpA)为了吸引年轻员工,正在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并加强职业发展计划,目标是到2028年招聘多达7000名员工,涵盖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和高性能电脑等领域 。其次,企业还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人才吸引方式。例如,有的企业提供瑜伽课程、健身俱乐部会员等福利,以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还有的企业将餐厅厨师转变为建造战舰的焊工,通过职业培训和技能转换来扩大人才来源 。德国坦克制造商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正在改造其两家汽车工厂,并对员工进行国防再培训,充分利用汽车制造业因产能过剩而裁员的机会,将汽车工人转化为军工人才 。
为了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欧洲还计划从海外引进一些优秀的军工技术人才。一些国家出台了优惠的移民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欧洲工作和生活。例如,瑞典政府推出了“高端人才快速移民通道”,对于具备军工相关专业技能的海外人才,简化移民手续,提供优厚的生活补贴和工作环境。同时,欧洲的一些军工企业也积极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招聘机构,直接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招聘活动。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在印度和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进行技术研发,还可以通过与当地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尽管欧洲军工业在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未来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全球范围内对军工人才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也在加大对军工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欧洲军工业需要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其次,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欧洲军工业需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培训内容,以确保人才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例如,随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军工业需要培养大量具备相关技术知识的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欧洲还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随着欧洲军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可能会逐渐增强。未来,如果欧洲能够在军事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军工产业生态,那么有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军工业。此外,欧洲军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可能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军工业与民用航空、航天等产业的融合,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得他们在军工业和民用产业之间能够自由切换,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俄乌战争的爆发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欧洲军工业,既带来了订单激增的机遇,也暴露了人才短缺的严峻问题。欧洲军工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欧洲各国政府和军工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人才培养、创新的人才吸引策略和良好的产业生态建设,欧洲军工业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欧洲军工业在解决人才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改善工作环境,提升行业形象,让军工业成为一个既能够为国家国防安全做出贡献,又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有魅力的行业。
来源:谁挽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