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尔街日报》9日发文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潜艇性能较数十年前实现显著跃升,航行静音性与攻击威慑力大幅提升;反观美国,尽管潜艇技术仍保有领先优势,但其产能不足与维护困境已成为突出短板。报道同时围绕台湾问题相关事态,模拟了中美潜艇在台海周边可能扮演的角色。
《华尔街日报》9日发文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潜艇性能较数十年前实现显著跃升,航行静音性与攻击威慑力大幅提升;反观美国,尽管潜艇技术仍保有领先优势,但其产能不足与维护困境已成为突出短板。报道同时围绕台湾问题相关事态,模拟了中美潜艇在台海周边可能扮演的角色。
报道指出,解放军潜艇部队对美军构成实质性挑战的时间并不长。早年,解放军的发展重点是打造一支可在西太平洋执行巡逻任务的柴电潜艇舰队,首艘核动力潜艇于1974年服役时,还存在噪音大、航速慢、船员辐射防护不足等明显缺陷。
历经半个世纪的技术攻关,解放军核动力潜艇研发取得关键进展。如今的国产核潜艇在航速、续航里程与持续作战能力上均实现质的提升,分析人士预测,以095型为代表的新型攻击型核潜艇,将具备搭载巡航导弹的能力。前美国海军军官克里斯托弗·卡尔森(Christopher Carlson)评价称:“095型潜艇的静音性能将非常出色,这会让西太平洋的水下态势变得更复杂。”
常规动力潜艇领域同样成果显著。解放军对“元级”常规潜艇进行改良,引入“绝气推进系统(AIP)”——这一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潜艇水下航行时的噪音信号,还显著延长了其水下潜航时间,使其隐蔽性与持续作战能力得到双重强化。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高级研究员布伦特·萨德勒(Brent Sadler)也坦言,解放军潜艇的行动技术正处于快速跃升期,噪音水平的大幅下降使其更难被追踪定位。
《华尔街日报》也承认,美军潜艇在技术层面仍保持优势:现役潜艇的静音性、信息化水平更先进,且整个舰队正推进升级计划。例如,新型“弗吉尼亚级”(Virginia-class)攻击型核潜艇不仅在声学隐身性能上进一步优化,还强化了有效载荷能力,杀伤效能持续提升。
但美军面临的产能与维护问题已相当严峻。作为战略核力量核心的“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预计2029年交付,较原计划延迟2年;而规划中的新一代“超先进攻击型潜艇”(SSN(X)),最快也要到2040年代初期才会启动建造。
维护积压问题同样拖累美军潜艇战备状态。美国国会研究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23财年报告显示,美军全年有16艘潜艇因维护排队处于闲置状态,舰队整体战备率仅为67%,意味着超过三成的潜艇无法随时响应任务需求。
产能缺口进一步加剧困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测算,美军每年需建造2.33艘攻击型核潜艇,才能在提升自身舰队战力的同时,填补因“美英澳核潜艇联盟(AUKUS)”向澳大利亚提供潜艇所造成的兵力空缺;但现实是,美国当前年产能仅为1.2艘,这一差距使得美国及其盟友在西太平洋的水下力量部署更难应对复杂态势。
报道中,美媒基于错误的“台海战事”假设,对中美潜艇可能的行动进行了模拟。其声称,若台海局势出现变化,解放军可能以常规潜艇构建沿海防御体系,同时动用航速更快、续航更强的核动力攻击型核潜艇,应对试图介入台海的外部势力;而美军若介入,可能出动潜艇打击解放军舰船、实施反潜作战,甚至试图封锁台湾海峡、切断所谓“后勤补给”,并对中国沿岸目标发射导弹。
需强调的是,任何外部势力以军事手段介入台湾问题的行为,都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严重侵犯,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坚定意志、充分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与外部干涉,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美媒的相关模拟,本质是对中国内政的不当干涉与对地区安全局势的误导,忽视了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与中国的主权立场。
来源:历史小破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