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尼泊尔,这个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高山王国”,近年来并未如其自然风光般宁静祥和,而是频频陷入政治内乱和社会动荡的漩涡。其暴发内乱的根源并非单一事件所致,而是历史积怨、脆弱的政治架构、深刻的社会分裂、低迷的经济状况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叠加发
尼泊尔,这个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高山王国”,近年来并未如其自然风光般宁静祥和,而是频频陷入政治内乱和社会动荡的漩涡。其暴发内乱的根源并非单一事件所致,而是历史积怨、脆弱的政治架构、深刻的社会分裂、低迷的经济状况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叠加发酵的结果。
一、 历史根源:从君主专制到脆弱的共和制
尼泊尔内乱最深远的历史根源在于其从君主专制向共和制转型的阵痛。长达240年的沙阿王朝统治,特别是1960年后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Panchayat),积累了深厚的阶级和民族矛盾。2008年,在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领导的十年“人民战争”结束后, monarchy被废除,尼泊尔宣告成立联邦民主共和国。
然而,这场“革命”带来的和平与秩序是脆弱的。它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新制度的构建充满了妥协与裂痕。各方政治势力在制定新宪法(2015年)过程中争执不休,核心争议点在于国家重组原则:是主要按民族身份划分联邦州,还是更注重地理和行政管理效率?许多边缘化族群,尤其是南部特莱平原(Terai)地区的马德西人(Madhesi)和塔鲁人(Tharu),认为新宪法未能充分保障他们的政治代表权和资源分配权,感觉自己再次被由中部山区民族主导的政治精英所背叛。这份本应凝聚共识的宪法,反而成为了长期社会分裂和政治对抗的导火索。
二、 直接政治诱因:派系斗争、政府更迭与信任崩塌
尼泊尔的政治生态以其极度的不稳定而闻名。自2008年以来,政府更迭如走马灯,没有任何一届政府能够完成其五年任期。内乱的直接诱因往往源于执政联盟的内部破裂和主要政党之间的权力斗争。
1. 共产党的分裂与内斗:曾经合并并赢得压倒性胜利的尼泊尔共产党(NCP),再次分裂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曾经的同志变成最激烈的政敌,为了争夺总理职位、内阁席位和地方控制权,不惜频繁变换联盟伙伴,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政府信誉扫地。
2. 信任投票与权力博弈:总理经常面临来自昔日盟友发起的不信任动议,政治博弈取代了治国理政成为中心工作。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使得国家机器几乎瘫痪,重大发展议程和民生问题被无限期搁置。
3. 街头政治常态化:反对党(无论属于哪个阵营)习惯于通过发动全国性的罢工、封锁和街头抗议来向执政联盟施压,以此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导致社会秩序频繁中断,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法开展,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三、 社会经济催化剂:贫困、失业与外部依赖
持续的政治混乱严重恶化了本就不佳的经济状况,而经济困境又反过来为内乱提供了土壤。
1. 经济低迷与高失业率: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严重依赖侨汇(大量青年赴印度、中东等地务工)和旅游业。新冠疫情的冲击使旅游业几近崩溃,侨汇也受到影响,导致国内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飙升。大量无所事事、对前途感到绝望的青年人极易被各种政治势力动员起来,成为街头抗议的“生力军”。
2. 民生问题突出:通货膨胀、能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而对政府的信任又降至冰点时,任何一个小的事件都可能引爆大规模的民怨。
3. 对外依赖的脆弱性:尼泊尔在经济和能源上高度依赖印度,后者也时常通过对尼泊尔进行边境封锁等方式施加政治影响。2015年的非正式封锁严重打击了尼泊尔经济,并加深了尼泊尔人对印度干预的反感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也常被国内政治势力所利用。
四、 外部因素: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尼泊尔地处中印两个大国之间,其内政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印度传统上对尼泊尔拥有巨大影响力,而近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大了在尼泊尔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合作。尼泊尔国内政治势力也不同程度地与两大国保持亲近关系。
这种地缘博弈使得尼泊尔的内政更加复杂。不同大国对尼泊尔各党派的支持,有时会加剧其国内的政治对立。任何一方试图与某一大国过从甚密,都可能引发另一方的警惕和另一派国内力量的激烈反弹,从而诱发新的政治危机。
尼泊尔的内乱是一场“完美的风暴”——历史遗留的民族与地区矛盾在脆弱的联邦共和体制下未能化解,反而被短视的政党斗争所利用;持续的政治瘫痪彻底拖累了经济发展,导致民生凋敝,为民怨沸腾提供了燃料;而外部大国的地缘竞争又为这场内部危机增添了复杂的变量。因此,解决尼泊尔的内乱问题,需要其政治精英展现出真正的国家责任感,超越党派利益达成全国和解,并找到平衡内外发展的自主道路,否则动荡的循环恐难彻底打破。
来源:陇上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