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授疾呼:我们不仅是原子弹受害者,更是侵略加害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08:43 3

摘要:但把镜头换到1937年,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在战时防空洞的哭声中睁眼——那就是田中宏。

“92岁,还在道歉。

”刷到这条新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非要揪着旧事不放?

但把镜头换到1937年,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在战时防空洞的哭声中睁眼——那就是田中宏。

从出生那天起,炮弹、广播、街坊邻居“又有部队去支那了”的窃窃私语,就刻进他的童年配乐。

后来他把全部力气砸进“花冈事件”:130多个被饿到皮包骨的中国劳工,最后一天还在被驱赶着往卡车里塞石头,只为让日本军官拍照“有力气干活”。

照片是假的,坟却是真的。

田中宏攒的每一张证词、每一张劳工名单,都被右翼嘲笑是“捏造”,可他仍旧跑遍河北的村子,把幸存者接到日本,让加害国的市民亲手给遗属端上一碗热汤。

有人鞠躬,有人沉默,也有人当场掉头就走——这些镜头剪在一起,他放给大学生看,问:你们觉得谁更像受害者?

答案往往尴尬。

因为在日本的叙事里,“受害者”位置早就被人坐满——教科书上用整整两页讲广岛核爆,却用两行字把南京标成“事件”。2020年文部省再改教材,把“杀害”改成“波及”,留言区高赞是一句“终于洗掉抹黑”。

田中宏在听证会里举U盘,拷着自己在南京拍到的弹孔墙,“这些弹孔也是假的?

”台下安静得能听见麦克风电流声。

但也不是没人想听真话。

名古屋一家旧书店把《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放在进门第二排,一年卖掉三百多册;店主在书封贴便利贴:“买这本书不打折,但可以免费喝一杯茶。

”东京一个00后程序员,用AR把《东史郎日记》做成沉浸式游戏,通关条件是“在审判席回答法官提问,回答错误就会被NPC嘲笑‘历史没学好’”。

上架三天,服务器被刷爆两次,留言最多的竟是“第一次不想快进剧情”。

右翼势力当然不乐意。

网络暴力套餐一样没落下:寄刀片、烧遗像、给研讨会场地打恐吓电话。

去年冬天,田中宏出门被一辆黑色轿车别到雪地,司机摇窗扔一句“卖国贼”。

老头子扶了扶眼镜,把滑落的围巾甩回去:“我只是不卖良心。

”第二天照样按原定行程奔大学讲课。

“健忘是本能,记住是选择。

”他把这句话印在讲座海报上,背景是自己童年那张被烧掉一个角的黑白照。

讲座结束,一个女学生递给他一张纸条:爷爷当年是关东军,活着的时候从不提战场,只爱唱《同期之樱》。

“如果我早生七十年,可能就是南京城下那个戴防毒面具的人。

这句话他没回,只是折好纸条,放进西装内侧口袋,回家后夹进那本泛黄的劳工名单册。

册子封面有一行铅笔字:忘记的人不会受伤,铭记的人才有机会好好活。

92岁,耳朵开始不灵,采访里常把记者的问题听岔,却能准确背出花冈死者名单上的每一个籍贯:“河北藁城刘文汉,山东诸城李振德……”背完抬头冲镜头笑,“别剪了,再剪又少了一个人。

有人问他图啥,“日本人现在日子挺好,干嘛非得揭疮疤?

”他指着电视柜上一个小搪瓷缸,“这是从南京纪念馆带回的弹片。

我每天晨练回来把它当茶缸盖,热气蒸出来一股铁锈味,正好提醒我——别让它真的长回去。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