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看网上“大蒜面积又涨5%”喊得热闹,真把镜头推到地里,山东菏泽那几个老蒜乡,减种的其实不少。
明年别瞎跟风种蒜——这是看完2025种植报告后,最先蹦出来的念头。
别看网上“大蒜面积又涨5%”喊得热闹,真把镜头推到地里,山东菏泽那几个老蒜乡,减种的其实不少。
包地大户老张算过一笔:蒜种去年8块/斤,现在6块多,听着降了,可人工、化肥、租地统统往上窜,一斤蒜刨去成本,利润比去年少了3毛。
他干脆把西边30亩改回麦子,只留东边河滩地凑合种自家选的老品种“苏联红”,反正旱涝都有收入保底。
小散户反而稳得住,地是自己的,肥料上得少,种子也不挑新品种,图的就是一年收成一口饭,“贵也种,亏也种”,年年赌个蒜贩子来收。
别看面积统计里5%的增量全写在山东、河南、江苏名下,其实江苏邳州那块增量,有一半是“账面上的移地指标”——把原本算在瓜果里的轮作蒜重新纳入统计,换句话,地里那棵蒜没变,换了个叫法,数字更好看了。
蒜种市场更直白:好种子越贵越有人抢。
云南独头蒜、山东紫皮蒜卖价高,种子比地摊散装货贵一倍;可蒜农心里门清,高价种子不等于高价收货,万一撞上一年“蒜你完”,全砸手里。
所以不少人宁可自己留种,去年好地头挑两百斤中号瓣,晒干、通风、垛墙角,来年撒下去——这叫“老底子保险”。
今年市面上流行的“有机认证”蒜种,标签一贴、价格翻倍,实际田间表现跟普通蒜苗区别不大,买家纯粹是替那张绿标买单。
机器倒是真帮了忙。
大蒜播种机今年便宜了,原来三万八的新机,贴个二手标、磨点漆,两万五还能包教会;会开的都是邻乡“农机手”,跟着机器跑,一春赚一茬麦子钱,晚上蹲地头算亩数——“一天播20亩,干半个月,比出去打工强”。
精准播种、定向投种这些噱头听着高大,其实就是把原来的“撒一把”改成“一颗一颗排好”,出苗齐、省人工是真的,但故障率和维修费也让不少人头疼:机器趴窝一小时,地里能乱成一锅粥。
再看终端消费。
脱水蒜片厂抢鲜蒜抢疯了,一卡车拉到厂门口,过磅、付款、走人,半小时完事儿。
可转头看菜场里带泥鲜蒜,零售反而跌了五毛,老百姓嫌味重,年轻人更懒,买去皮蒜仁、蒜蓉酱,懒得剥。
需求在升级——可升的不是总量,是把同一批蒜换了个包装,多赚一层溢价。
出口呢,别做梦了。
今年美国对中国蒜继续加税,东南亚市场又冒出越南、缅甸蒜压价,报关行一句话:没退税的蒜,运到港口就亏。
往年敢赌行情的贩子,现在收蒜都先问“要不要退税手续”,没批文,直接pass。
所以要是想明年再冲进去种蒜,最好先问自己三句:种子自己留得住吗?
销售渠道有没有合同保底?
万一下跌三成,银行卡顶得住吗?
把账算清再动锄头也不迟。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