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
2024年8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这是我们党对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新要求,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勉励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为新时代教师群体走向卓越树立了标杆。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开阔的国际视野,它既来源于历代师者躬耕教坛的传统赓续,又立足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拓新,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鼓舞。
首先,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师道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精神基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诲人不倦”,意味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为其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所以孔子毕生以从事教育最为著名,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被尊为“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孟子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教育思想。孟子认为人生的乐趣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作为同父母双亲在世、兄弟们都没有发生重大变故共列为人生大乐趣,这是何等的境界,又是把教育工作放在了何等崇高的地位,因而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荀子提出了“为师立教”教育思想。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他对教师工作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是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是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并加以阐发。他指出,学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到唐代时,著名教育家韩愈提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到近现代,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理念亦十分精辟,不但为全国教育界所认同,后来还被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新中国成立后,以斯霞、于漪、顾明远、张桂梅、张玉滚等为代表的教师楷模,更是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行动,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红烛精神”,这也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和内核。可以说,中国教育家精神是历代师者用生命书写的育人史诗。
然而,前些年受市场经济与西方观念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和风气,一些学生把自己当做消费者,认为他是掏钱来购买教育服务的;一些老师也把自己当成了被雇用者,教学仅仅为挣取薪金而已,学生和老师之间变成了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过去那种良好的传统——学生的尊师重道、老师的无私奉献不见了,这是一种严重误区,与教育家精神格格不入,必须坚决加以抵制和克服。
同时,在新的时代,教育家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所谓教育家,必须首先是有学识、有思想的师者,能够洞察教育的本质并产生深刻的教育理论,能够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理论与实践贡献,并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必须是师德品格的集大成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正向引导。必须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实践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炼教育思想、检验教育理论。教育家精神摈弃了教育的功利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对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中,教育家精神集中负载于教育家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彰显着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一是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和人民,全心全意地做学生的引路人。二是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成为学生的楷模。三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四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以扎实的知识和创新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五是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以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六是要求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精神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规律、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体现在教师能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是一种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它凝结和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特质和时代风采,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政策设计、理论建构、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集中汇聚和迸发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蓬勃之力,既赓续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千年文脉,又激荡着“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也昭示了教育工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而建成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通过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等协同推进,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刻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突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蕴含时代发展气脉的三大特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个服务功能,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有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三是要有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不仅是“经师”“业师”,更是“人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不仅要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更要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影响力,能够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对学生既能够传授知识,更能够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人民教师。四是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师是情感劳动者,教师的积极情感不仅能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其生活的热情。要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对涵育自己生命和成长的土地、人民和祖国,始终抱有深沉的爱,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要像人民教育家斯霞、于漪那样“热爱每一个学生”,做一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用大爱浇开生命之花,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五是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广大教师要自律自强,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坚决抵制损害党中央权威、国家利益的言行;模范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形象得体、言行雅正;加强科研诚信与优良教风学风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六是要构建浸润培育机制,厚植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土壤。要探索建立多维度、动态调整的教育家选树机制,优化实践应用机制,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让教育家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要注重教育工作人、事、物的有机结合,建立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的衔接融通和共生机制,构建目标引领、协同合作、利益协调、制度保障的运行机制,把教育家精神涵养和弘扬践行贯穿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形成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呈现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的新风貌。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