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带棒状杆菌:病床旁的“多重耐药伪装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1:04 1

摘要:分类:革兰阳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1.分类:革兰阳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2.形态特征

①革兰染色阳性,菌体细长、直或微弯曲,常呈V形、栅栏状、单个或成对排列

②末端膨大呈棒状,着色不均,无芽孢、无荚膜;

③电镜下可见多形性(球状、杆状、丝状),表面有横向条纹(“纹带”来源)。

3.培养特性

①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缓慢;

②在血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形成中等大小、奶油色/灰白色、光滑湿润、不溶血的菌落。

1.生化反应

①触酶(+);

②葡萄糖发酵产酸(+);

③马尿酸钠水解(+);

④吡嗪酰胺酶(+);

⑤碱性磷酸酶(+);

⑥不分解麦芽糖(与白喉棒状杆菌鉴别点);

⑦硝酸盐还原试验(+)。

2.鉴别要点

①与白喉棒杆菌:白喉分解麦芽糖,纹带不分解;

②与化脓储珀菌:纹带触酶(+),后者触酶(-)。

1.高度多重耐药(MDR)

①对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耐药率 >70–90%;

②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 >70%。

2.敏感药物

①万古霉素(无耐药报道)、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考拉宁;

②利福平耐药率较低(约5%),特拉万星(新型糖肽类)体外有效。

3.耐药机制

①药物外排泵增强(氯霉素、四环素、β-内酰胺类);

②药物靶点改变(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③产酶(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

④细胞膜修饰影响达托霉素结合。

1.常居部位:皮肤、鼻腔、咽喉正常菌群,医院环境中常见。

2.致病机制

①黏附宿主细胞,形成生物膜(尤其在医疗器械表面);

②产生神经氨酸酶、透明质酸酶、溶血素等毒力因子;

③通过异体传播或环境污染物引起医院感染。

3.感染途径

①医源性感染:呼吸机、导管、手术器械等;

②内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时自身菌群异位;

③环境传播:床栏、洗手池、医务人员手部。

4.高危人群

①高龄、恶性肿瘤、器官移植、HIV、糖尿病;

②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

③接受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假体植入)。

5.感染类型

①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尤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标本采集:血、痰、尿、脑脊液、深部组织等。

2.涂片镜检:革兰阳性棒状杆菌,栅栏状排列。

3.培养鉴定

①血平板培养18-24小时观察典型菌落;

②生化试验(葡萄糖+、麦芽糖-、脲酶-);

③精准鉴定需MALDI-TOF MS或16S rRNA测序。

4.临床意义评估(关键)

符合以下任一项提示感染而非定植:

①无菌部位标本(血、脑脊液、深部组织)阳性;

②多次同一标本阳性;

③涂片见大量细菌伴白细胞反应;

④优势菌且浓度高(尿 >10⁵ CFU/mL);

⑤合并高危因素与相应感染症状。

2.目标治疗(依据药敏)

①万古霉素 ± 利福平(用于心内膜炎等重症);

②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3.疗程:一般2–4周,心内膜炎或深部感染需4–6周。

4.辅助措施

1.医院感染管理

①严格手卫生与接触隔离;

②加强医疗器械消毒(含氯消毒剂、戊二醛有效);

③环境清洁(床栏、台面、洗手池)。

2.高危患者管理

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与广谱抗生素使用;

②定期评估感染风险。

3.监测与报告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