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早年的经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07:56 1

摘要:最近买回来一本书,应该不能称其为书,只有薄薄的四十多页,不到两万字。但是属于稀有品,国内没出版,通过网络从香港出版社购回,全部是繁体字,竖版编排,读了两遍,也只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最近买回来一本书,应该不能称其为书,只有薄薄的四十多页,不到两万字。但是属于稀有品,国内没出版,通过网络从香港出版社购回,全部是繁体字,竖版编排,读了两遍,也只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说了这么多,还没拐入正题。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实庵自传》。陈独秀著。实庵是陈独秀的号。1938年3月广州亚东图书馆初版。一共三个部分,前有《实庵自传刊者词》、后分“没有父亲的孩子”、“江南乡试”二章。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特别是中国新文化史上,不得不说陈独秀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党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的领航人,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毛主席曾经对斯诺说过:“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在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这样评价陈独秀,“他创建了党,他是有功劳的”。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章,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在这两章中恰恰勾勒出陈独秀的性格特征。

第一章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他的爷爷,一个是他的母亲。他的爷爷叫陈章旭,有个绰号,叫“白胡爹爹”,是一个非常严厉、脾气有点古怪的老秀才。陈独秀这样描述了这位长辈的厉害:“孩子们哭时,一说白胡爹爹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这位白胡爹爹的严厉可怕便可想见了。”

陈独秀六岁时,在祖父的严教下开始诵书读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他童性张扬,玩心重,不爱读书。祖父为他偷懒常常光火,会出口大骂,动不动就对他戒条加身,他既害怕又暗怀抗争,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

原书中这样写到:“我从六岁到八九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大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我背书背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我,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他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我的母亲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可是母亲对我并不像祖父那样悲观,总是用好言劝我,说道:‘幺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气。你的父亲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一桩恨事!’”。

这就又说到另一位重要的人,就是陈独秀的母亲查氏。她不仅具有菩萨心肠,还是一个坚强的女性,疏财仗义,结好乡邻,在亲族乡邻中有“女丈夫”的赞誉,被乡人尊敬。因此,尽管父亲去世了,但有着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庇护,陈独秀的幼年时代,物质享用是充裕的,心灵成长是温馨的,这为他的个性成长又嵌入关爱的基因。

陈独秀虽不怕祖父的板子,但却怕母亲的眼泪,他一看到母亲流泪,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心里常常自责,随之跑到书房,自觉诵读爷爷用戒尺逼他背诵的经书来。爷爷的棍棒教育和母亲的温馨关怀,在陈独秀童年和前少年注入了双重个性元素,爷爷的严教和高压,促成了他遇事敢于斗争的性格,母亲的温柔和宽容赋予他怜爱的心理素养。

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人称赞我疾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疾恶如仇则不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容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之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性格的遗传,也有影响罢”。

第二章主要写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1889年陈独秀的祖父去世了,于是由哥哥在家教他读书。陈独秀的哥哥与祖父的性格相反,非常温厚和气,并不严厉逼迫陈独秀读书。陈独秀非常讨厌八股文和科举考试,只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才用点心思读书。1896年,17岁的陈独秀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参加了院试。陈独秀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把考卷答完,第一个走出考场,他的哥哥看了陈独秀的卷子,非常失望。但出乎意料的是,发榜的时候,陈独秀居然得了秀才第一名。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陈独秀对于自己喜欢的《昭明文选》几乎烂熟于心,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胡乱拉扯,结果反而唬住了考官。

而对于轻而易举得到的秀才,陈独秀自己并不看重,相反更加厌恶、鄙视科举制度。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陈独秀才于1897年夏天去南京参加了乡试,希望能中个举人。但这次考试过程中的耳闻目睹,使陈独秀彻底与封建制度决裂,走上了反帝反清、民主爱国的革命道路。

对此,陈独秀做了这样生动的描述:“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跷起大拇指叫道:‘好!今科必中!’这位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

在这个短短的自传中,我们不仅找到了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内在因素,而且为我们推出了影响他性格的三个重要人物。

除了严厉的祖父,能干慈爱的母亲外,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大哥。都说“长兄如父”,少年陈独秀虽然顽皮,但对大哥还是非常尊敬,因为大哥不像祖父那样厉害暴躁,大哥性情温和,比起塾师的古板乏味,他们兄弟俩在教与学中,还有快乐。所以他在《自传》中称,大哥是“阿弥陀佛的大哥”,大哥的亲近、温和,在他的个性中植入了人文的温情。一个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而童年,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往往是重要的左右力量。爷爷、母亲、大哥三人在陈独秀的个性中分别嵌入抗争、怜爱和激情。

书虽薄,味很足。余音缭绕。

来源:率真天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