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远航,1957年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副主席。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教学和研究,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区域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回应了国家对京津冀大气重污染成因的关切
每个人的求学路上
总有几位难忘的老师
或许是一句“别急,我们再理一遍”让焦虑慢慢退去
或许是一次当众的认可
让自信悄悄发芽
或许是课后多留的几分钟交流
让更多想法被听见、被看见
这些被点亮的瞬间
常常改变后来的人生轨迹
优秀的北大老师们
在课程建设中打磨细节
在人才培养里着眼未来
在家国情怀中涵养担当
在全球视野里拓宽眼界
让“学术”更有温度
让“育人”更见分量
值此第41个教师节
让我们聚焦北京大学2025年
教学成就奖与教学卓越奖的获奖教师们
在这个属于老师的日子里
向所有默默耕耘的教师
致以敬意与感谢
老师好,你们辛苦了!
九位老师,一份北大答卷
这些北大教师里
有人研究天空与颗粒物
为清洁空气提供答案
有人追问文明起源
让古老中国与今天对话
有人深耕毒理学
把好食品药品与健康的安全关
有人推进量子与多体现代理论
训练思维的“硬核逻辑”
有人以飞机航测触摸云与微粒
读懂气候的细节
有人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研究中
辨析自由、责任与自我
有人把“思政课”做成“大课堂”
在法治与价值中育人
有人以应用微观与行为经济学
解析机制、回应现实
还有人用AI赋能免疫学教学
打开医学教育的新范式
北大教师们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温暖的陪伴
托举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让理想在燕园生根发芽
下面,一起走近他们的故事
2025年教学成就奖
张远航,1957年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副主席。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教学和研究,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区域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回应了国家对京津冀大气重污染成因的关切;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牵头编制了科技部“十二五”以来的蓝天工程重点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实施方案,致力于推动“双碳”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的创新和跨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张弛,1964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五期)专家组双组长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史前考古、田野考古、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教学。在中国新石器化进程、区域经济与文化、中国文明起源、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和田野考古等方向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郝卫东,1963年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毒理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毒理学研究,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与健康事业及保障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师德先锋、首都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2025年教学卓越奖
李新征,1978年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中一些计算方法(特别是与路径积分、李-杨相变理论相关的计算方法)的发展与应用研究。2012年入职后,随着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行,深刻体会到“教研结合”既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好的科研方式,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中文教材各一部。同时,主讲《群论I》《今日物理》《高等量子力学》(英文版)课程,并参与《量子多体的理论与计算》《凝聚态物理导论》等课程的建设。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吴志军,1978年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主要从事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在高精度多污染物飞机航测技术、颗粒物物理性质表征、颗粒物污染机制、大气颗粒物作为冰核调控云微物理过程和云辐射效应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5),获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优秀奖”和颗粒学会“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和“气溶胶科技创新奖”。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吴天岳,1979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研究,专注于该时期有关自由意愿、道德责任、情感、自我的讨论。著有《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并有多篇论文刊行于《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哲学》AugustinianaRecherches de Théologie et Philosophie MédiévalesRes PhilosophicaReview of MetaphysicsOxford Studies in Medieval PhilosophyThomist等刊物。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世英哲学奖青年学者奖等荣誉。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张会峰,1977年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本科生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上)认定。本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获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吴泽南,1987年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雅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为应用微观理论,主要集中在竞赛理论、保险市场、产业组织理论与行为经济学。在Theoretic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结项获评“特优”),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资助,担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博弈论分会青年理事。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奖项。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初明,1984年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免疫学系教学主任。主要从事免疫教学研究,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AI-based education, AIBE),打造了具有北京大学教学特色、示范作用广泛的医学免疫学AI课程,主编了医学免疫学数字教材,主持了首批全国医学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荣获全国基础医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教学管理奖、北京大学招生先进个人、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北京大学青年岗位能手和首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新秀奖。2025年度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卓越教学是怎样炼成的
这些教学成就奖与卓越奖的获得者
教学内容迥异、教学方式多样
却都不断更新着教学理念和技巧
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
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为中心
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和创造性的努力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不断锤炼、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北大将他们的故事汇编成
《卓越教学是怎样炼成的
——来自北大教师的教学智慧》一书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教育巨匠的风采
这是对获奖教师们的崇高敬意
更是对北大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这本书在大量访谈资料基础上
以第三者视角
从不同侧面展现
历届教学成就奖和教学卓越奖获奖教师的
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将那些真实鲜活的优秀教师
用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
让读者跟随他们的叙述
身临其境触摸他们的思想脉络
观摩他们的教学实践
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理解这些卓越的教学
每一事
都蕴含着教师们对教育的热爱
对知识的执着
每一页
都充盈着北大教师的
教学智慧和学术风范
翻开书页
走进这些教师的世界
感受北大教育的深厚底蕴
领略师者的教学艺术与学术风采
将启智润心的教学智慧
薪火相传
泽如凯风,惠如时雨
提灯引路,杏坛传薪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更多的北大青年
在优秀教师们的指引下以热爱赴山海,以才智向未来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更祝愿全天下的教师们
桃李满园,节日快乐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
文字 | 史童月、唐儒雅
编辑&排版| 史童月
图片 | 曹梦瑶
制图&责编 | 陈蕾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