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汉朝,大家可能最容易想起的就是刘邦当年那一路拼杀出来的壮举,还有文帝和景帝小心稳固江山,最风光的还数武帝刘彻,真是胆大包天,国土不停往外扩。但如果提到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估计很多人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偌大的汉朝,这个皇帝竟然总让人觉得低调又有点神秘
说起汉朝,大家可能最容易想起的就是刘邦当年那一路拼杀出来的壮举,还有文帝和景帝小心稳固江山,最风光的还数武帝刘彻,真是胆大包天,国土不停往外扩。但如果提到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估计很多人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偌大的汉朝,这个皇帝竟然总让人觉得低调又有点神秘,好像只在角落里默默地把大事扛了过去。这么有分量的人物,究竟为什么大家很少专门聊到他?其实他的一生,跟之前那几位皇帝比起来,起伏不定、风雨满路,却不知怎么,始终带着一股子隐忍和温和,不张扬,但真实。
命运弄人,这话用在刘病已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你知道吗,和很多宫里的小孩命不由己一样,他刚出生就赶上汉武帝晚年的闹剧。那阵子宫里闹出了巫蛊案,而刘病已的亲爹——太子刘据,惨被栽赃,满朝风声鹤唳。大家没想到,一场家变下来,太子一家人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病已这么个还在襁褓里的婴儿,硬是被命运保留了,像个不懂事的小鸟在破屋里瑟缩。从那以后,他不是在锦衣玉食的王府里长大,而是在监牢黑暗潮湿的角落里度日,身旁带着两个女囚做奶娘。这要搁我们普通人家,隔壁院里邻居都得念叨好几年。
说到护着刘病已长大的那个人,其实不是谁都知道——换个角度看,跟丙吉一样在朝中做官的人还有很多,偏偏是审案查冤的那一类格外容易动恻隐之心。你要说同情心,也有点,但丙吉做法更像是顶着压力守护一份不被人记得的责任,像在乱世下努力捡回一张旧家谱。倘若不是丙吉,可能刘病已早就在岁月里消磨了。说句闲话,其实换做其他朝代,能这样在乱局里“拣孩子”守护下去的官吏也有,比如宋朝后期,徽宗败亡,身边随从冒着杀头的危险藏着小皇子。这一类故事,反反复复在中国历史里出现,但大多数人其实记不住最后如何收场。
刘病已能活下来,也有运气成分。可等到武帝驾崩,全朝风向一变,他却还在掖庭里头。有段子说,刘病已小小年纪在墙根练字,偶尔听掖庭里的老姑婆碎碎念旧事。日子过得虽苦,却有张贺这样守望者暗地里帮忙教他读书识字,这一对师徒无声无息地维系了一点人间温情。不要小看这些教育,古代王室小孩能学到点见识,并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走“冷宫路线”的。
再接着往下说,到了霍光当权那几年,刘病已的生活稍微有些松动。彼时朝堂之上那是一边倒的霍家天下,张安世随波逐流,对看守王族孤儿并不上心。可你仔细翻翻那些汉代官员的家传,有意思的是许广汉把自己的女儿许平君许配给了刘病已,这举动既有扶持,也挖了条亲缘暗线。许家看人眼光不赖,许平君后来对刘病已的处境格外体贴。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汉昭帝突然早逝后。天下没人做主,朝里争权夺势,一派乱糟糟。一阵折腾后,刘贺那位昌邑王接了帝位没两个月就被轰下台。你说世事无常吧?朝里的杜延年,这人很懂得见风使舵和察言观色,他就像棋盘上的闲子,不动声色地给霍光提示:“你不如考虑一下刘病已。”霍光一听,思量到刘病已一直默默无闻,容易驾驭,一拍大腿采纳了意见。从这里看,朝堂权臣选皇帝,谁家孩子“好控制”,脑子里可不是没盘算。
当了皇帝,也没那种外人羡慕的光环。刘病已此刻已成年,表面上三分谦和七分谨慎,事事小心应对霍光,几乎到了步步为营的地步。其实宫里流传着个老说法,说他有点像后来的明宪宗——啥事都不抢、不争,先是把权力让出去,暗地里逐步培植自己的“同路人”。说到这里,我特别想岔一句:大权旁落时的隐忍,有人说是一种智慧,也有人狭义理解为懦弱,只有熬过的人才明白,并非怕权臣那点家底,更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一条命,把命捏在自己手里,才有机会做后面的大事。
等到霍光一去世,刘病已才像真正的主人那样慢慢掌控一切。他先是借人事调整,把霍家的重劳骨头一个个拆走,表面上给“大功臣”封官,暗地里却把实权分给新提拔起来的能人乡贤。这个招数,跟后来的唐太宗用魏征制衡老臣如出一辙,都是“温水煮蛤蟆”,用得极巧,朝里没几个能察觉。如果说汉武帝是刀枪见血,刘病已做法就像是水磨工夫,慢慢把绳索收紧,最后局势一转,朝堂又换了新气象。
治国的那几年,真有点“家长里短”的感觉。有人说刘病已带头倡导节俭、宽政,劝百姓多种粮食、学新技艺,各地老农盼着赶上个丰收年头。其实,他的一项政绩让无数后代皇帝都拍案叫绝,就是让各地老百姓有饭吃,哪怕春荒秋饥,朝廷的粮仓里还存着底。这点和宋仁宗、清乾隆努力维持“国仓充盈”的做法,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心,不至于饿肚子。搞粮食调控,刘病已是老手,设立“均输使”,类似现如今的粮食局,调剂东西两地价格,碰上灾荒,还能靠这系统救急。
我们都爱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轮到匈奴来闹事,汉宣帝也没慌乱。不像武帝那阵天天打大仗,不惜民力,搞得边塞苦不堪言。刘病已这拨人,用的是迂回为主的套路。他启用人材,比如扶持郑吉、窦固、耿恭、陈汤这些后起之秀,和匈奴对峙不再一味热衷硬碰硬。边防稳住后,西域跟汉朝的关系反倒亲密;乌孙、车师等国主动低头,汉朝名号越来越响。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出“亲姑姑”故事——刘病已让宗室的女子远嫁西域王公,联姻这一招根本就是软刀子,不流血也管用,把人心都揽到了汉朝这边。
更有意思的是,匈奴这家伙分家了。你要说也是命,原本凶猛的一家子,后来弄成了呼韩邪和郅支两家对着干,刘病已灵机一动,支持呼韩邪,结果后者立马感恩戴德,降汉称臣。西边的麻烦一下就少了,汉朝边防再也不用夜夜紧盯敌军营帐。平心而论,匈奴的衰败有人归功于汉武帝“先下狠手”,可我更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刘病已懂得软硬兼施,让西域各国也不由自主地倾靠过来。你看,历史往往都是一棒一糖,谁能用好这两样,谁就是那个能流芳百世的天子。
但话讲到这儿,如果让普通人选择最佩服的汉朝皇帝,大家还是爱提武帝。怎么说呢?武帝那阵子可够会干,把大汉的天地越铺越大。新土地跟百姓有啥直接关系?也许没那么多,但在那个朝代,疆土多了,百姓心里就踏实。那种“土地属于我们”的情结,不管读书人还是市井小民,都觉得莫名自豪,也难怪武帝的位置在历史里这么稳。再说世家大族和士大夫,看重“以天下为己任”,武帝开疆拓土,正合大家的胃口,这种“为国分忧”的风气一直传到后代。
我偶尔跟朋友闲聊,说到汉宣帝的成就,他们都觉得他有点“白忙一场”,老是给别人墩里打基础,最后却没有足够的名声。像汉武帝这种把敌人打怕了、英雄流芳的,民间自然爱传。要是没武帝的老底,宣帝再能干,也施展不开。老百姓、文人心里头,武帝是播种的,宣帝是收获的,“种树者武帝,乘凉者宣帝”,难怪后人不约而同对前者敬佩多些。
写到最后,刘病已这个人,他的故事里有太多波折和不为人知的辛苦。他不是那种一上来“天生帝王”,反而是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出来,才用温和又笃定的劲头治好了一个动荡的王国。放到你我这一代,或许我们更会佩服在黑暗里点灯的人,而不是舞台正中央的主角。历史有时确实容易遗忘那些不出头的好手。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让人惆怅呢?也许,最靠谱的人,最懂得含蓄——不张扬,也能托起天下。
来源:喜欢历史的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