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青岛好护士”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刘晓泉:“男”丁格尔传递温暖力量,医者仁心守护群众健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2:14 1

摘要:1997年出生的刘晓泉,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主管护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党员,他始终扎根危重症救治一线,以 “冲锋者” 的姿态与死神赛跑;以 “传播者” 的热忱普及急救知识;更以 “践行者” 的坚守锤炼专业技能,先后荣获全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

半岛网9月10日讯(记者 张家瑞)1997年出生的刘晓泉,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主管护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党员,他始终扎根危重症救治一线,以 “冲锋者” 的姿态与死神赛跑;以 “传播者” 的热忱普及急救知识;更以 “践行者” 的坚守锤炼专业技能,先后荣获全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奖,青岛市卫生健康行业技能标兵,青大附院“十佳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医者答卷。

院前马路伸援手,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

2025年7月9日清晨,刘晓泉和同事张永强刚结束夜班,遇到一位神色焦急地询问轮椅租赁处的家属,刘晓泉在告知租用地点后,出于职业敏感多问了一句:“家人是哪里不舒服吗?”当听到 “父亲在医院外的出租车上,难受得站不起来” 时,职业本能让他瞬间警觉 —— 下夜班的倦意顷刻消散,两人拔腿就往医院大门冲。

车门打开的瞬间,刘晓泉发现患者已双目紧闭、面色如纸,胸廓几乎没有起伏,查看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快!心肺复苏!”二人来不及多想,迅速将患者从出租车内移至马路旁的空地上,张永强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我去叫人!”刘晓泉转身冲向急诊,他心里清楚,快跑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希望。他与两位同事带着抢救箱返回患者身旁投入抢救工作,转运平车到达后,几人将患者快速送至急诊抢救室,在抢救室内继续协助团队进行抢救。

最终,在多学科医护的通力协作下,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康复出院。这场 “马路边的急救” 被多家省市级媒体报道,刘晓泉 “下夜班不卸责” 的担当,不仅为青大附院赢得了赞誉,更让社会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坚守。

立足岗位促提升,锤炼技能“硬功夫”

作为一名护士党员,刘晓泉勤于业务,勇于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在急诊门诊,他始终 “亮明党员身份”—— 每当有危重症患者送来,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这份 “敢担当、能吃苦” 的作风,让他获评青大附院 “十佳共产党员”,成为同事眼中的 “急救先锋”。

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了丰富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高,多次参加岗位技能大赛,通过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先后荣获青岛市第十二届“健康杯”护理综合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个人二等奖,青岛市卫生健康行业技能标兵称号,青岛市护理学会首届男护士临床护理质量创新项目分享会二等奖等,充分展现了护士党员勇于担当、精研业务的精神风貌。

科普赛场展风采,志愿服务显担当

“救一个人是责任,让更多人学会救人是使命。” 除了临床护理,刘晓泉还有一个身份—— 健康科普与急救知识的 “传播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科普形式,他与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苏哲、副护士长江茜共同创作的原创作品《红细胞竟然是个外卖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优秀奖。该作品在全国40412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受邀前往北京进行了优秀作品录制,相关科普视频在《健康中国》视频号宣发,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科普传播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急救知识普及的践行者,刘晓泉积极参加“守护生命、‘救’在身边”系列公益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单位,通过理论讲解、情景模拟、实操演练等方式,累计开展培训60余小时,惠及群众数千人次,有效提升了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志愿服务方面,他多次参与青岛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以专业的急救技能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为赛事安全保驾护航。

从马路边跪地施救的 “紧急一刻”,到抢救室里昼夜坚守的 “平凡日常”;从技能赛场上精益求精的 “较真劲”,到科普课堂上耐心讲解的 “暖人心”,刘晓泉用脚步丈量着 “医者使命”,以行动诠释着 “党员担当”。这位年轻的白衣天使,正以每一次挺身而出、每一份执着坚守,为更多人点亮守护生命的灯塔,也书写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荣光。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