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报道(少年派周刊)︱侗歌献给您,亲爱的老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1:59 1

摘要:在美丽的黔东南州从江县美德村,一群返乡青年让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歌声中,他们变得自信而欢快。孩子们把这些返乡青年称为“老师”。今年教师节,孩子们用稚嫩而纯朴的歌声,向这些特殊的老师们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9月10日《贵州教育报》5版

在美丽的黔东南州从江县美德村,一群返乡青年让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歌声中,他们变得自信而欢快。孩子们把这些返乡青年称为“老师”。今年教师节,孩子们用稚嫩而纯朴的歌声,向这些特殊的老师们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美丽的美德村。

特殊的老师

秋分时节,教师节来临之际,侗族人家也迎来了丰收季。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的稻田边,一群孩子正俯身观察水流如何从稻田流出。侗族女孩吴雨馨惊喜地发现:“原来溪水不仅会自己灌溉秧苗,更会寻着水沟流出去,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她口中的歌,正是“云上粮仓”老师们刚教的《筑塘歌》。

在美德村,这样的自然课堂每周都在上演。每个周末,村里的孩子都会聚集到这里,习唱侗族大歌,亲近自然,在体验农耕中,与在大山里生活的祖辈对话。

这一切,源于一群返乡青年创建的“云上粮仓”周末课堂,他们也因此成了村里特殊的“老师”。自2017年起,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召集村里的孩子,从春分唱到大寒,年复一年。许多孩子因习唱侗族大歌,走上了央视,走向了更宽广的舞台。

教师节前一天,杨桂莲、吴彩云几个孩子唱着侗乡里最耳熟能详的侗族大歌,当作礼物送给了教他们唱歌的几位老师。

周末,村里的孩子会聚在一起学习唱侗族大歌。

歌声唤醒文化基因

“刚开始教歌时,孩子们都很害羞,甚至不好意思开口唱侗语。”吴凤英老师回忆道。2016年,她最先开始在美德小学教侗歌时,发现很多孩子已经不会主动说侗话了。

转变悄然发生。8岁的吴欣怡最初躲在最后排,现在却能领唱侗族大歌。“唱歌让我感觉和爷爷奶奶更亲近了,”他说,“现在我经常缠着奶奶教我更老的歌。”

经过多年练习,孩子们组成的“云上侗寨小歌队”登上了央视舞台,2023年9月还赴山西与贵州歌手周深同台演出。但比起舞台上的高光时刻,更让老师们欣慰的是日常中的变化:放学后,寨子里随处可听见孩童清脆的侗歌声;节假日,孩子们会主动组织小组练歌。

美德村的孩子与贵州歌手周深合影。

节气里的课堂

“这是籼稻,已经成熟了;那是老品种糯稻,还要等到寒露才能收。”13岁的杨茜指着不同稻谷向伙伴们介绍。在“云上粮仓”的节气课堂里,孩子们跟着24首侗语童谣,亲身参与完整的农耕周期。

惊蛰时节,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布谷催春》的歌声中寻找春天踪迹;芒种时分,边唱《插秧歌》边学习插秧;寒露节气,用传统的折禾刀收割糯稻。每个环节都配有相应的侗族童谣和实践活动。

体验农耕文化。

孩子们成为文化小传人

最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从文化学习者变成了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学习《蛇歌》后,孩子们自发编排成戏剧,还担任起“小老师”教给其他伙伴。他们用侗语音译、翻译歌词,再用戏剧表演展现农事劳作场景。每年暑假,城里的孩子们也回到这里,村里的孩子们就会以这样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侗乡人与自然的交往。

“孩子们给我们很多惊喜。”负责周末课堂的潘金师老师说,“一首简单的童谣,他们能衍生出田间运动会、乡野走秀、乐器弹奏等各种创意表达。”

每个孩子还有自己的“美德卡”,记录着一周要践行的美德。教室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版画创作,窗外是他们参与种植的稻田。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习变得生动而深刻。

寻根是为了走向未来

对这些侗寨孩子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文化认同感的建立。

张传辉老师惊喜地发现,经过几年的坚持,孩子们从山里的周末课堂走出大山,登上央视以及多个平台,站在台上与歌手周深同台演绎,自信地用最美妙的歌喉传递着来自侗寨的美丽与和谐。

孩子们还化身“社区调查员”,在清明节期间走访村寨,记录扫墓祭祖的习俗,了解“萨岁”文化背后的故事。主动问老人学唱老歌、听老故事。

5年间,超过300人次的孩子参与了“云上粮仓”的各类活动。如今,第一批参与的孩子已经升入高中,但她们仍然经常回到“云上粮仓”,帮助照顾更小的孩子。很多孩子把这里当作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正如张传辉老师所说:“我们不是要培养歌手,而是希望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都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在这个教师节,“云上粮仓”的老师们继续守护着侗族文化的火种。而孩子们在稻香与歌声中的成长,正是对这些返乡青年最好的回报——文化之根,正在新一代心中茁壮生长。

贵州教育报记者 廖尚海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王宁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