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书记,等收完这季玉米,我家几亩地也交给村里管!自家地不用自己种,到手的钱反倒多了……”连日来,东光县于桥镇大生村的村民们陆续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广,主动要求将土地交给村党支部领办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
东光县大生村合作社的麦田丰收场景。
“马书记,等收完这季玉米,我家几亩地也交给村里管!自家地不用自己种,到手的钱反倒多了……”连日来,东光县于桥镇大生村的村民们陆续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广,主动要求将土地交给村党支部领办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
这份踊跃背后,是“旱涝保收”带给村民们的踏实感。
“合作社种大伙儿的地,每年10月就能提前结完‘两季的账’,不管年景好坏,村民每亩地每年稳收800元。”马瑞广介绍,“村集体也跟着增收,一年下来能挣8万多元,两全其美。”
这喜人的变化,源于大生村从2022年起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的“村社共建”新模式——由村民出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耕种,省供销社旗下的河北省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服务公司)提供农资和资金支持,三方携手蹚出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省供销社的支持太关键了!”马瑞广感叹,有了启动资金,村里才能把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经营。从农业服务公司采购农资,质优价低,再加上科学种植,成本降了、效益高了。“村民、村集体、供销社,哪一个都不少赚。”
而几年前的大生村,还处在“种地难、赚钱少”的困境里。那时,村里土地多由老弱劳动力耕种,不少地低洼,“效率低、成本高、产出少”成了困扰村民的难题。更让人发愁的是,向外流转土地,每亩年租金才一二百元,村民们守着土地却富不起来。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升村民和村集体收入,2022年下半年,在东光县委组织部的推动下,大生村“两委”班子和沧州市人民检察院驻大生村工作队主动对接农业服务公司,决定走自主经营土地的新道路。
刚开始,不少村民心存疑虑。大生村“两委”班子和沧州市人民检察院驻大生村工作队没有打退堂鼓。他们多次组织召开大会,对每位前来咨询的农户耐心解释,一次次入户开导关键地块农户。真诚换来了信任,当年,就有174户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1900余亩土地“组团”入社,超过全村土地总面积的一半。
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很快显现。“从农业服务公司采购种、肥、药,质量有保障,价格还便宜。仅这一项,合作社每亩地每年可节省200元。”合作社的“账本子”清清楚楚,“耕、播、管、收全程机械化,土地连成片,农机作业效率高了,每亩地每年又能节省成本100余元。”
用心种田,收成让人振奋。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地为家,除了做好种植管理,还紧盯低洼地块的排水防涝。沧州市人民检察院驻大生村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全村低洼耕地排水沟渠的疏通工作。每逢雨季,大家更是守在地头清理淤堵,严防内涝。如今,合作社耕种地块的小麦亩产500多公斤、玉米(带槌)亩产900多公斤。
看着实实在在的收成,越来越多村民动了心。目前,合作社耕种的土地已达2300多亩。“今年秋后,还要再流转100多亩土地。”马瑞广笑着说,这一季,合作社还试种了甜糯玉米,打算延伸鲜食玉米种植产业链,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如此,今年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生王畅,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协助村里做好无人机飞防、机械维修等,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贡献一份力量。
图文来源:沧州日报
来源:中华儿女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