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3阅兵的现场,有一位熟悉的面孔调侃自己“糊”了。或许他早已不像如今的流量那样受粉丝追捧,可他一开口全国人民都能跟着哼:“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93阅兵的现场,有一位熟悉的面孔调侃自己“糊”了。或许他早已不像如今的流量那样受粉丝追捧,可他一开口全国人民都能跟着哼:“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这首歌诞生于1982年的歌曲,经过二十多年的广泛传唱,已经成为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性曲目之一。
而它的原唱,正是几度在现场观看阅兵的张明敏。从1984年春晚第一次登上大陆舞台,到几十年坚持唱“赤子情”,他从没争过热度,却屡屡站上高光时刻。
这次,阅兵现场他一身端正装束,清唱了几句《我的中国心》表达内心的澎湃。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国家的大日子总忘不了这个“过气”歌手。
不是开场秀,不是回忆杀,是实打实地受邀出席,唱了整整40年的那首歌,在国家的大场面上,再次响起。
九十多年前,日寇铁蹄践踏我山河故土,中华大地狼烟遍起;1945年,华夏儿女浴血奋战14年后,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门。从此,9月3日镌刻进了我们民族的记忆之中。
如今,距离1945年已经过去了八个十年。逢十大庆是我国的传统,这一次也不例外,我们广邀不同领域的代表与海外友人共襄盛举。
为了按时到达,观礼人员在3点左右就起床到达各自指定的地方,随后再乘车直奔天安门。那时天空仍然是黑漆漆一团,但抵挡不住张明敏他们内心的火热。
仪式正式开始是在上午9点,但7点钟的时候,几万人全都有序到位了。张明敏穿着得体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现场,被镜头扫到的时候,这个69岁的老人眼神里全是光。
现场观礼的有5万多群众,分别落座于广场和长安街两侧。虽然没有那条标志性的围巾,张明敏还是在密集的人群中被轻松认了出来,与他笑谈的“过气”截然不同。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观礼了,此前的抗战70周年、建国70周年,他都有幸到场。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的代表作说起。
它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音乐一响,人们脱口而出《我的中国心》。香港回归之时,庆祝晚会上少不了它;陪伴“嫦娥一号”踏过几十万千米旅程的32首曲目之中也有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首歌已经随着时代一起成为了民族记忆。40年前唱红了张明敏,40年后又把他送上国家级典礼。这事儿你说巧吗?它其实一点也不巧。
要知道,张明敏是香港人。在香港还没回归的1980年代,他就登上央视春晚,这事儿在当年的香港可不太常见。
可也正因为这份“稀罕劲儿”,再配上那荡气回肠的唱腔、汹涌澎湃的爱国之情,他直接把整个大陆的观众听哭了。
而今年的93阅兵现场他接受采访,话不多,但句句沉甸甸的:“国家的进步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话不是喊口号,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行动说出来的。
从1984年火了以后,几乎年年都在唱这首歌。他不换风格、不求新鲜,更像在守一块田地,春种秋收,年年耕耘。
你可以说他不火了,但你不能说他不重要。他存在的意义,不是流量数据上的数字,也不是短视频里的出圈片段,而是一种历史与情感的沉淀。
而那些真正记得的人,心里都有答案:张明敏,不是一个歌手,而是一段记忆。他代表的是,那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但始终“心向祖国”的人。
时间回到1984年,那一年春晚的舞台灯光不似现在华丽,摄像机也还是粗笨的老设备,但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场子,张明敏走上台,唱了《我的中国心》。
他那时候还不到30岁,长相斯文,穿得像个大学老师,一开嗓子,低沉温厚的声音就传了出去——“河山只在我梦萦……”
一曲终了,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问这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是谁,张明敏一夜之间“唱红了”,他的人生从此转了一个大弯。
但要我说,是张明敏把一代人的情绪唱了出来。那是1984年,香港还没回归,信息也不像现在这样通畅。
张明敏带着这首充满“家国情怀”的歌,从香港跑到北京演唱,说实话,需要胆量,因为公司是反对他参加春晚的。他不仅是唱给台下的人听的,更是唱给全国的心听的。
当年春晚导演受到一篇报道的启发,提出了邀请香港艺人的想法,但请谁、唱什么歌可把它们给难住了。
《我的中国心》是国语、表达的爱国之情、歌手是香港人,简直完美符合导演的要求。在深圳的公交车上听到它的时候,导演简直开心坏了。
彼时的张明敏在乐坛还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他自幼喜爱唱歌,却因家贫而早早进入了社会,成为流水线上一名普通工人。
第一次转折发生在1979年,他接连在唱歌比赛中摘取最高荣誉而获得唱片公司的青睐,得到了一纸合约,圆了他多年的音乐梦。
1982年,香港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为振奋人心的是中国就和平收回香港与英国达成了协议,令香港社会欢欣鼓舞。
然而,与此同时是日本公然篡改侵华的法西斯行为。一大批爱国人士用自己的行动表达愤慨,华语乐坛的大佬级人物黄霑则挥笔写下“中国心”。
后来很多人问他,为什么那时候敢唱?他说:“这是我心里想唱的。”歌词并不复杂,但每一个字都叩在了心上,特别是“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一句就把几十年的乡愁打了个对穿。
所以说,为什么这首歌经过春晚的演绎之后能够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就是因为它歌词直抒胸臆、旋律优美又激昂,表演者的感情又是那么地充沛。
联系到张明敏向他发出邀约之后,公司表示反对。那个时候,香港对大陆的态度是“俯视”,并不那么友好。
从自己内心来说,张明敏是想接受邀约的;但事业上,又不得不顾虑公司的意见。关键时刻,是母亲的鼓励让他坚定了去北京的决心。
这时,谁都没想到唱完就火了,此后,上电视、登报纸、各种颁奖、各种采访,就没断过。但他也清楚,这首歌不是自己“打造”的IP,而是一种不能轻易玩弄的情绪。
他拒绝了不少商业化改编,而且你会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唱这首歌时的状态几乎没变。不是说他嗓子没老,而是他眼神里那股认真劲儿,从没打过折。
张明敏也不怕别人说他“老一套”,因为在他心里,“中国心”不是风格,是本色。这首歌之后,他唱过别的作品,但大家记住的,还是《我的中国心》。
他自己也早就明白,这首歌就像一张身份证,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是他和祖国之间的一张“血缘证明”。
而现在再回头看1984年,你就会明白,那并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那是一个香港青年,用一首歌跨越了制度、地域与心理的隔阂,让亿万人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归属。
在那个春晚的舞台上,他没说一句政治口号,但却完成了一次情感归队。
红了以后,张明敏在内地的演出市场火爆无比。但他并没有飘,而是不忘初心,为筹集善款进行义演。
再后来,他离开了演艺圈,转而开始经商。但是当舞台需要的时候,他依然会回来为大家再表演,比如2012年的春晚。
作为连接港陆的桥梁之一,多年来张明敏一直在为加强两边特别是青年之间的联系奔走。在香港的大学,他用粤语给学生讲《我的中国心》的词句含义——不是教唱歌,而是解释什么叫“文化认同”。
他还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去过大凉山为留守儿童义演,跑过福建山区的希望小学捐款,甚至连一次山西的扶贫演出,他都坚持自己买票、不报销、不打广告。
这些年,香港社会环境复杂,说爱国容易变得“敏感”。张明敏却没变,他在公开场合仍然大声说:“我是香港人,但首先是中国人。”
这话说得直,也说得重。他知道会有争议,但他不在乎。他说:“我年纪大了,不求什么回报,就想唱到底。”
此外,他还参与多个跨境文化项目,去马来西亚、加拿大、澳洲等地华人社区演出,每次必唱《我的中国心》。他常说:“海外游子更需要这首歌,因为他们的中国心,藏得更深。”
这么多年,他没换风格、没变方向,也不迎合潮流。他知道,这条路不热闹,但走的人少,才显得更值得坚持。
所以你看,他不是“一首歌唱一生”,而是“一种情怀唱一辈子”。面对这份真情,国家也从未忘记他,不提阅兵,早在2017年就登上辽宁舰唱歌,全国也找不出几个吧?
2020年春节,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全国按下了暂停键。那年很多明星都在做直播、拍短视频,但张明敏却历经波折找到了一间录音棚录制出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精细却充满真情的抗疫歌曲。
他只有四句歌词,但练了两天。为什么?因为他说:“这个时候,不能唱错一句。”没有剪辑、没有修音,就那么一句一句地唱,直到唱得稳了、准了,才放心。
这首歌最后被全国61家电台联播,张明敏的声音在一次又一次广播中,像个老朋友那样温柔地提醒着大家:“我们能!有你有我,我们能!”
他自己说得很坦白:“我没什么力量,不能像医生一样冲在前线。”没有滤镜,没有营销,但它却穿透了当时无数人的手机屏幕,让人一瞬间想起——这声音我们听了几十年了。
在全国陷入焦虑、恐惧、慌乱的时候,张明敏没高喊口号,也没做煽情演讲,他就只是唱了四句歌,声音不高,却让人心安。
此外,他投资的公司捐赠了价值千万的医疗用品,但张明敏特意强调不允许用自己的名字借助疫情出名。无论是当歌手还是做商人,他的三观都是毋庸置疑的“正”。
此次阅兵也一样,他没有做任何宣传,但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他的视频并配上六个字:“张明敏也来了。”
是的,张明敏一直都在。他的出现,不是“出来营业”,而是“心里装着大家”,这就是一个用歌声走过时代的人。
友情提示: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娱圈牛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