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让大象寿命缩短一半,阿根廷关闭所有动物园,最后一头圈养象重获自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2:44 2

摘要:七月的一个酷暑天,大象肯尼亚(Kenya)迟迟没有走出运输笼,似乎在慢慢适应即将到来的新家。半小时后,这头重达6吨的非洲象终于踏出笼门,抖落一身尘土,简单打量了一圈周遭环境,随即一头扎进红土堆里打起了滚。

地球是一个奇迹

物种|阿根廷

肯尼亚曾待在门多萨生态公园(Mendoza Ecopark),在那里完成康复治疗后,它才转移至巴西的大象保护区。| 国家地理图片集

七月的一个酷暑天,大象肯尼亚(Kenya)迟迟没有走出运输笼,似乎在慢慢适应即将到来的新家。半小时后,这头重达6吨的非洲象终于踏出笼门,抖落一身尘土,简单打量了一圈周遭环境,随即一头扎进红土堆里打起了滚。

“那模样,活像个撒欢的小姑娘,”阿根廷门多萨市(Mendoza City)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公园负责人胡安·伊格纳西奥·豪德特(Juan Ignacio Haudet)笑着说。过去三年里,他一直照料肯尼亚,却从未见过它这般嬉戏——或是全身泡在水里洗澡,甚至连安心享用食物的样子,也是头一回见。

肯尼亚曾是阿根廷最后一头圈养大象。它在门多萨市生态公园度过了整整40年的圈养生涯,之后在该公园接受了数月康复调理,最终抵达巴西的全球大象保护区——这里是南美洲唯一的大象专属保护区。

今年早些时候,肯尼亚之所以能重获自由,离不开阿根廷2016年通过的一项法律。当时,公众对动物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再加上动物保护组织的积极奔走,这部法律应运而生:它强制要求关闭全国所有动物园,将其改造为生态公园,并将外来动物转移至保护区或救助中心。

护送肯尼亚前往巴西的团队回忆,它刚抵达保护区时便发出了响亮的象鸣,仿佛在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告:在这个拉丁美洲第二大国家,长达136年的大象圈养历史,就此画上句号。

肯尼亚被装入运输笼中吊运转移。它从门多萨生态公园(Mendoza Ecopark)前往巴西保护区的旅程,共耗时五天。| 国家地理图片集

一场满是遗憾的漫长迁徙

肯尼亚能走到今天,背后是一段布满坎坷与失落的漫长旅程。

亚洲象佩鲁萨(Pelusa)是阿根廷首批入选转移计划的大象。和肯尼亚一样,它一生独居,不过栖息地是拉普拉塔动物园。令人惋惜的是,2018年,52岁的佩鲁萨在即将转移到全球大象保护区的前几天,不幸离世。

这样的遗憾并非个例。同年,生活在私人动物园、从小就被迫在马戏团表演的亚洲象梅里(Merry)也离开了人世,享年50岁。2024年,非洲象库基(Kuky)在等待跨国迁徙所需的国际许可时,年仅34岁便猝然长逝。而就在今年肯尼亚出发前几周,55岁的亚洲公象塔米(Tamy)——它早已完成康复流程,只差踏上新家——也没能等到自由的那一天。

在野外,健康大象的平均寿命能达到60至70岁,但被迫圈养的大象,寿命会大幅缩短。弗朗茨·韦伯基金会(Franz Weber Foundation)公平保护区负责人托马斯·西奥拉(Tomás Sciolla)坦言,对肯尼亚来说,数十年的圈养生活虽未立刻造成致命伤害,却像慢刀子割肉般留下了诸多隐患:缺乏活动导致腿部病变、肌肉流失,还患上了肠道紊乱与肝病。

“过去的门多萨动物园,冬天冷得刺骨,夏天热得难熬,能给大象的空间本就有限,地面还全是硬土,”豪德特回忆起昔日的环境时满是无奈。这座动物园于2016年关闭,后来改建为生态公园——这里专为保护濒危本土物种而设,且绝不会将动物圈养起来。

“我们既没有配套设施,也没有足够预算,根本没法给大象提供它们需要的专业精细化照料。” 早在2008年,现任门多萨生态公园理事莱安德罗·弗鲁托斯(Leandro Fruitos)就发起了签名活动,呼吁关闭动物园。作为弗朗茨·韦伯基金会的代表,他还牵头与门多萨政府及国际机构沟通,只为拿到迁徙许可。

可据他透露,受“政治反复无常”的影响,另外两头大象的许可曾四次失效,肯尼亚的许可更是三次险些泡汤。

自关闭后,门多萨动物园就再也没有对公众开放过。过去十年间,园里超过1500只外来动物被陆续转移到阿根廷国内及海外的保护区与救助中心。尽管过程缓慢,但这份坚持为园内剩余动物争取到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与更好的生活条件,甚至还为它们配备了长期健康监测,全力保障动物的生存质量。

2016年至今,阿根廷还有多家动物园被改造成生态公园,只是这一过程既需要时间沉淀,也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

如今,肯尼亚终于与亚洲象马拉、非洲象普皮汇合——这两头大象来自阿根廷其他动物园,早在2020年就抵达了这座巴西保护区。肯尼亚的到来,是多年抗争、耐心等待与无数遗憾的见证。

它在红土中那第一记打滚,不仅是自由的呐喊,更是对那些没能等到这一天的同伴的深切致敬。

尽管大象在被引入运输笼准备转移时,往往会表现出极度焦虑不安,但肯尼亚却顺利完成了这一过程,未出现任何问题。| 国家地理图片集

伤痕累累的大象,如何重新信任人类?

全球大象保护区创始人斯科特·布莱斯(Scott Blais)说,像肯尼亚这般年纪的大象,心里都藏着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他解释道,许多大象都是“选择性捕杀”的受害者——这种行为在20世纪十分普遍,猎人会乘坐直升机射杀成年大象。

“我曾听说,有些猎人会把幼象拴在濒死或已经死去的母象腿上,然后把幼象塞进箱子里,”布莱斯语气沉重地回忆。他说,这些幼象随后会被偷猎者或动物贩子卖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和马戏团,从此被困在牢笼里:没有合口味的食物,没有足够活动的空间,一辈子都只能在囚禁中度过。

没人知道肯尼亚是否经历过与母亲分离的痛苦,但我们知道的是,1984年,年仅4岁的它根据阿根廷与德国柏林动物园的协议被购入,随后送往门多萨。当时它被安置在一个围栏里,还有另一头幼象作伴,可没过多久,那头小伙伴就因肺炎去世了。

从那以后,肯尼亚便成了门多萨动物园里唯一一头非洲象,在这个本应群居的物种里,活成了孤独的个体。

不过,弗朗茨·韦伯基金会的兽医约翰娜·林孔(Johanna Rincón)在这份悲伤里,看到了一丝希望。林孔参与过肯尼亚、马拉和普皮的转移工作,也曾为库基和塔米做过健康检查。她说:“很多人觉得,要赢得这些受过伤的动物的信任很难,可恰恰是因为它们内心早已脆弱不堪,反而更容易建立起信任。” 林孔还慢慢学会了读懂肯尼亚的每一个动作。

“面对其他大象,我只能通过象鼻的动作判断它们的情绪;但面对肯尼亚,我能从它的眼神里看到更多,”她说,“你得让它们知道,你懂它们的不安,而且你会和它们建立起彼此尊重的关系。”

另一个难题,是让大象相信运输笼是安全的。为了消除它们的恐惧,工作人员会在笼子里放置食物、水,还会在里面照料它们。笼子里甚至装了类似安全带的固定装置,就是为了让大象待在里面时能更舒服些。

但大象必须明白,待在运输笼里只是暂时的——即便这个过程会让它们紧张。关闭笼门往往是整个转移流程中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动物可能会突然感到恐惧或愤怒,一旦情绪失控,整个转移计划都可能被延误。

不过,肯尼亚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好:它不仅平静接受了笼中的封闭环境,在前往巴西的五天旅程里,也没有出现任何状况。

布莱斯说,肯尼亚是一头“特别敏感、也很会表达情绪的大象”。在训练初期,它“满是不安,哪怕只是靠近人类,都会小心翼翼,这种胆怯藏都藏不住”。他坦言,尽管肯尼亚的转变才刚刚开始,但每次看到它的变化,自己都会由衷地感到敬畏。

肯尼亚的新生,能否照亮其他圈养象的未来?

如今的肯尼亚,正慢慢适应新家:它开始和邻居普皮互动,活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一会儿在山坡上漫步,一会儿又推倒栖息地周围的树木,像个终于找回乐趣的孩子。它还喜欢在泥地和草地上打滚,这不仅能让它开心,还能帮它蹭掉身上的死皮,改善足部健康。

今年早些时候,肯尼亚在全球大象保护区与普皮、马拉汇合,在这里,它终于能自在地做回自己。| 国家地理图片集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它心里的创伤正在一点点愈合,”布莱斯欣慰地说。 西奥拉则希望,肯尼亚的故事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启发。目前,弗朗茨·韦伯基金会正努力帮助该地区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大象重获自由,尤其关注那些仍被圈养在瑞士的大象。“大象本就不该被圈养,”西奥拉坚定地说,“把它们关起来,根本算不上保护。”

门多萨生态公园负责人豪德特经常会收到一些游客的反馈,不少人因为再也没法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大象而感到失望。“可大家得明白,以前在动物园里看到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大象;那只是一个长着象鼻、大耳朵和长腿的‘空壳’……它不会像野生大象那样活动,不会像野生大象那样觅食,更不会像野生大象那样生活,”豪德特认真地说,“肯尼亚每多适应一天,每多开心一点,都在告诉我们:这条路走对了。它是阿根廷最后一头圈养大象,而我们,再也不会走回头路了。”

撰文:María de los Ángeles Orfila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