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悦护理】专栏,逢周三推送!内容涉及各类常见病的护理科普讲解与保健指导,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肝脏疾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运动篇
医学指导:肝胆病科 李培武主任医师
图文/肝胆病科 卜海玲主管护师 周桂娟主管护师
体重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和有效的控制体重,以达到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管理工作,过轻或过重的体重都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肝脏疾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不当的体重管理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今天,我院肝胆病科专家为您带来关于肝脏疾病患者在合理运动方面的体重管理建议:
1、适宜的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 :
散步:每天散步1小时左右,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血液循环,进而促进肝功能恢复。散步强度适中,适合大多数肝病患者。
慢跑或快走:这些有氧运动同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肝脏的代谢过程,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肌肉群,增强体质,但需要注意安全,避免交通事故造成肝脏损伤。
游泳:全身性的有氧运动,能够均匀锻炼全身肌肉,同时减轻关节负担。水中的浮力有助于减少身体对肝脏的冲击,使锻炼更加安全有效。
柔韧性训练 :
瑜伽: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还可以帮助调节呼吸和情绪,减轻肝脏的压力。特定的瑜伽体式,如树式、猫牛式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肝脏区域的紧张感。每周进行3~5次,以微微出汗为度。
拉伸:日常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如伸展四肢、扭转腰部等,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对肝脏健康也有积极作用。
中医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可通过调整呼吸、动作、意念,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的效果。
2、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任何肝病患者进行剧烈活动都是有害的,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加重肝脏负担。
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时脉搏每分钟不宜超过一百次,一天的运动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且应当在疲劳出现前结束锻炼。
分时段运动:运动要分上下午进行,不要在饭后或空腹时运动。饭后至少休息一个小时再进行运动。
避免腹部运动:如双杠、单杠、哑铃、扩胸器、仰卧起坐等运动,这些运动在练习时必须闭气、用力,导致腹肌过分紧张,不适合肝病患者。因为腹内压变化较大,肝脏受到较大力量的挤压,肝包膜也受到牵扯,会使肝区产生不适感。此外,腹部运动还会增加内脏压力,对于肝硬化患者可能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压力,而诱发消化道大出血。
3、避免不良习惯
控制饮酒: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脏损伤加重。因此,肝脏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或限制饮酒量。
戒烟:吸烟会加剧肝脏氧化应激,对肝脏健康不利。因此,建议肝脏疾病患者戒烟。
4、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内分泌,促进体重的控制。
减轻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减轻压力,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和体重管理。
5、定期体检与治疗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体重变化和脂肪肝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积极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应遵医嘱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肝功能并控制体重。
还可在医务人员的评估下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措施,以快速控制体重:
一、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属拔罐技术范畴,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一种自然疗法。它在传统的罐法中增加闪、摇、振提、滑等多种手法,对患者实施熨刮、牵拉、挤压、弹拔等物理刺激,以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行气导滞,祛寒除湿、调节阴阳、达到修复机体的平衡功能作用。
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感冒,颈项、腰背酸痛患者,失眠,湿热体质的健康人,肥胖症及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
二、火龙罐综合灸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是集推拿、刮痧、艾灸、按摩、烫熨、点穴功能于一体,结合揉、碾、推、按、点、摇、闪、震、熨、烫十种手法兼以艾灸的近红外光辐射的电磁波和光电的化学作用,几乎无痛的一种治疗性和舒适性并存,且无副作用的新疗法。
适用于各种风、寒、湿、痹所致的脊柱软伤类疾病、腰背部肌肉损伤,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上背痛、急性腰扭伤、局部肌肉拉伤、关节炎症或肿痛等;胃肠类疾病,如:便秘、便溏、腹胀、消化不良、脂肪肝、肥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
三、五行能量罐技术
五行能量罐属拔罐技术范畴,采用负离子能量陶土烧制,磁化程度不同所制作出的罐体疗效各异,用罐体五色对应五脏,据中医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现代纳米技术研制出的新型火罐。既保留普通火罐技术的负压效应,也通过罐顶凹槽加热产生远红外线,激发负离子释放,增强血管通透性,加强新陈代谢。五行能量罐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等功效。
适用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饮食不佳、肥胖、高血压、面瘫、关节疼痛、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痛经、痤疮等疾病。
四、耳穴贴压/手指点穴(按摩)/耳部刮痧
手指点穴/耳穴贴压: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
耳部刮痧:调畅气血,调动机体防御机能,调整经络失调、阴阳失衡的病理状态。
耳部三法联用,共奏化瘀通络、醒脑开窍之效。
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腹胀、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五、督脉灸技术
督脉,被誉为“阳脉之海”,自颈椎至尾椎贯穿整个后背,宛如人体的“能量主干道”,统摄全身阳气。督脉灸则是在督脉上敷以特制的中药艾绒,点燃后凭借热力与药力,温通经络、补充阳气。
督脉灸施灸面广、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渗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通畅、经气激发,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培元固本、调和阴阳、温通气血、祛寒除湿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中医辨证为“实寒证”、“阳虚证”、“湿证”,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如肢冷、易着凉感冒、失眠多梦、免疫力低下等。
六、穴位埋线
将可吸收的线体通过特定针具埋入人体穴位,线体在体内逐渐软化、分解、液化并被吸收的过程中,持续刺激穴位。这种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七、治疗前后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 发热、关节红肿(急性炎症)
- 皮肤破损感染
- 高血压危象、严重心衰
- 孕妇及经量过多者
治疗后调护:
- 治疗后4小时内不冲凉,避免直吹空调,避免受凉
- 24小时内忌食冰饮、海鲜
- 当天避免剧烈运动,可喝温红糖水补充津液
可能出现反应:
- 背部皮肤微红、全身温热感、出现紫红色罐印等属正常效应
- 若出现小水疱(约绿豆大小)通常无需处理
- 大水疱需到医院处理以防感染
肝脏疾病患者的体重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不良习惯、作息以及定期体检与治疗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肝胆病科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病科,是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肝病重点学科,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是刘凤斌教授、黄绍刚教授,专科负责人是李培武主任中医师。
专科传承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王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劳绍贤、许鑫梅、周福生、刘小斌、刘凤斌,知名专家罗日永、刘友章、黄绍刚、熊文生等指导下,主攻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急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酒精肝等)、胆道疾病(胆石症,梗阻性黄疸等)、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胰腺肿物等)、消化道出血、食管胃静脉曲张、顽固性腹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等,尤其重视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炎-癌”转化的临床和科学研究。
综合运用各种中医药疗法,内外兼治,包括内服汤药、院内特色制剂,外用药散穴位贴敷、封包疗法、通络宝、穴位埋线、针灸推拿、盆底生物信息反馈治疗、红外线生物信息反馈肝病治疗等。掌握现代消化诊疗技术,开展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和穿刺引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肝脏弹性成像检查和各种胃肠镜诊疗,制定内镜治疗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的特色和优势,取得良好疗效,服务人民卫生健康。
专家介绍
李培武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肝胆病科副主任
内科第一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副书记
国家青年岐黄学者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
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肝胆病分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主要参与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主要参与制定团体标准3份,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擅长】胰腺胆道疾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重症肌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镜结肠镜诊疗,超声内镜诊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出诊】门诊南楼七楼岭南名医诊区周四上午、周天上午;门诊楼四楼,肝胆病/脾胃病门诊周一下午、周二上午。
作者介绍
卜海玲
主管护师
中医耳疗专科护士
肝胆病科、肌病科护士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中医肝病护理联盟理事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特色护理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会内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肌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应用各种中医特色治疗(耳部刮痧、耳穴压豆、中药贴敷、平衡火罐、五行能量罐、火龙罐、雷火灸、督脉灸等)进行肝硬化、脂肪肝、失眠、便秘、腹泻、痛经、焦虑、各类非器质性痛症等的调护。
【出诊】门诊楼5楼,中医护理门诊2室,每周一下午。
周桂娟
主管护师
肝胆病科肌病科高级责任护士
人工肝血浆置换、淋巴血浆置换、蛋白免疫吸附治疗专岗护士
【擅长】肝胆脾胰疾病及重症肌无力的护理及康复、保健指导等。
温馨提示
请关注下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就诊助手”或“门诊服务”,搜索“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执行编辑 | 赖嘉勇、杨凌、罗洋
责编 | 王爔晨、梁幸琳
审核 | 杨铭昊
审定 | 方熙茹
健康与你同路!
医院地址导航
互联网医院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