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必读!9首感恩诗词,致敬人生引路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3:36 1

摘要: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

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释义]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恰是教师生涯的传神写照。春蚕吐丝至死方休,犹如教师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三尺讲台,以知识为丝,编织学生未来的锦绣图景;蜡炬燃烧成灰却照亮他人,恰似教师焚膏继晷的奉献,用鬓间霜雪换得少年眼眸里的星辰。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之叹,暗合教育者见证一代代学子远行时欣慰与不舍交织的复杂心绪;而“晓镜但愁云鬓改”更道出岁月在教师身上刻下的痕迹,却终化为桃李枝头的灼灼芳华。

诗人以“蓬山无路”喻指理想之遥远,但教师正是那殷勤探看的青鸟——他们以粉笔为羽翼,载着学子穿越知识的云海,抵达思想的蓬莱。这种奉献超越时空,如月光般静默却永恒,在无数个“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孤寂夜晚,教师案头的灯火始终与星河同辉,照亮人类文明传承的路途。

白居易〔唐代〕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全诗释义] 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白居易以“桃李满天下”喻指恩师育人之伟业,可谓千古绝唱。绿野堂虽占尽物华,然令公之门庭根本无需栽种凡花——因他早已用智慧浇灌出遍及天下的桃李芬芳。那每一株桃李皆是弟子化身,春华秋实间,既有花开时节的灼灼其华,更有果熟之日的累累奉献。

教师正如这种花人,其伟大不在于堂前花卉的艳丽,而在于让思想的种子随风播撒,在不同土壤中生根发苗,终成一片延绵不绝的知识森林。路人遥指绿野堂的赞叹,实是对教育者最动人的礼赞:真正的传道者,早已将生命的华章写进无数蓬勃生长的人生之中,这岂是寻常花草所能企及的永恒春天?

郑燮〔清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全诗释义] 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扶持与滋养。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们将会长得更高,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

《新竹》一诗,恰如一幅教育传承的写意画。新竹之所以能高过旧竹,全因有老干默默托举、倾力扶持——这恰似教师以知识为土壤,以心血作雨露,甘为学生成长的基石。他们弯下腰身化作阶梯,让年轻的生命得以攀援而上,望见更辽阔的天空。

那“十丈龙孙绕凤池”的蓬勃景象,正是教育生生不息的缩影:今日被呵护的新竹,明日终将成林,继续滋养新的生机。教师的价值便在这永恒循环中熠熠生辉——他们无需自比参天巨木,却用年轮般的智慧,让整片竹林终成接天碧色,在时光中奏响生命与文明的回响。

罗隐〔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全诗释义]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尽被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甘甜?

《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之问,恰是教师生涯的深刻注脚。他们如蜜蜂般穿梭于知识的花海,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古今智慧酿成思想的甘露,却从未独享甜美的成果。那“不论平地与山尖”的执着,正是教育者传道授业的身影——无论学子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野,总有人为他们点亮知识的灯火。

教师之辛劳,终化为他人生命的甘甜:每一滴“蜜”都滋养着年轻的翅膀,助他们飞向更辽阔的天地。而酿蜜者始终静守巢中,见证一代代新生力量破茧成蝶。这种奉献无需答案,因那满园桃李的芬芳,那文明薪火的延续,已是世间最甜的回报。

李商隐〔唐代〕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全诗释义] 得您恩遇未曾有些许报答,只能空拿着笔砚接受您的虎略龙韬。自从您传授了我为文的方法后,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让我慕羡。

《谢书》中“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一句,道尽了师道传承的深邃意义。教师正如深夜传衣人,将思想的火种与学术的衣钵悄然相赠,这种精神馈赠远比世俗的珍宝更为珍贵。笔砚虽微,衬托的却是龙韬虎略的智慧;点拨虽轻,开启的却是星辰大海的征途。

诗人以王祥得佩刀的典故作衬,凸显出知识传承的超越性——教师赋予学生的并非功利之器,而是照亮生命的永恒之光。他们以毕生学识为薪火,点燃一代代人的理想之灯,让弟子在文化传承中寻得比功名更崇高的价值。这种奉献无声如夜半传衣,却让文明的血脉在黑暗中生生不息,最终化作满天星河。

龚自珍〔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全诗释义]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恰是教师精神的绝妙写照。老师正如那离枝的落花,看似告别绚烂的舞台,实则将毕生心血沉淀为滋养新生的春泥。他们以凋零成就盛放,用鬓角霜雪换得满园桃李的青葱。

那“浩荡离愁”中挥鞭东指的决然,暗合教师目送学子奔赴天涯时的欣慰与牵挂——纵然身影渐远,精神却如春泥般持续供给着成长的养分。这种奉献超越时空界限:讲堂上的谆谆教诲、深夜里的案前灯火,最终都化作守护花开的沉默泥土,在文明传承中完成永恒的生命循环。教师之伟大,正在于以自身的“凋零”托起整个春天的绽放。

白居易〔唐代〕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全诗释义] 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每一次相见都能够使得自己心情平静许多。何时才能再次见到禅师呢?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远师》虽看似写禅门清趣,实则暗喻师者对学生心灵的深远滋养。诗中“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一句,道出教育的至高境界——真正的师者如同远禅师,不必终日相伴,却能以精神力量为学生筑起一方心灵净土。当尘世纷扰褪去,师者的智慧便如明月映照心湖,让人在喧嚣中得享思想的澄明。

教师之所以为“远师”,因其影响超越时空界限:讲堂上的点拨化作终身受用的箴言,批改作业的红笔成为前行路上的灯标。他们不追求朝夕相守的热闹,而是以知识为舟、以人格为帆,载着学子航向“心无一事”的辽阔境界。这种教导无声却深沉,恰似南寺钟声穿越云雾,在心灵共鸣中完成文明的接力。

刘基〔明代〕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全诗释义] 当权贵们在华丽宫殿里彻夜酣饮作乐时,姜太公却在璜溪独自垂钓。他把富贵看作天边浮云般虚无,心境像流水一样淡泊,不看重世俗的功名利禄。偶然间应合了文王非熊的梦兆,最终被尊为帝王的老师。即便官位爵禄于他而言仿佛本该拥有,千百年后,人们依然会因他的超然风骨而深深思念。

《题太公钓渭图》中“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一句,恰似对教师命运的深邃隐喻。他们如璜溪垂钓的姜太公,于喧嚣尘世中守着一方宁静书斋,以知识为竿、以耐心为线,在时光长河中静待思想的鱼跃。那“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的超然,正是教育者远离功利喧嚣的写照——他们甘愿淡泊名利,将毕生心力倾注于培育未来的“帝王”(即学生)。

教师之伟大,在于以平凡之躯承担“帝者师”的使命:一支粉笔可定乾坤格局,三尺讲台能开万世太平。纵然没有璇室璜溪的传奇,但他们每一声点拨都可能成为学生人生的“非熊兆”,每一次启迪都在编织影响千年的文明脉络。这种传承无需轩裳冠冕,因为真正的师者,早已将功业写在无数蓬勃生命走向辉煌的轨迹之中。

刘商〔唐代〕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
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全诗释义] 少壮从军马上飞,身未出家心依归。年老头陀秋山住,犹忆当年射虎威。

《《赠头陀师》以头陀苦修喻教师之志,别具深意。诗中所言“雪山童子未缁衣”,恰似教师赤诚初心——虽身处尘世,却如修行者般以讲台为道场,以笔墨作禅杖,在知识的长路上默默行脚。那“秋山年长”的孤寂,正是教育者甘守清贫、深耕教坛的写照;而“军前射虎”的豪情,则化作教师智破学业迷障、勇拓思想边界的英姿。

教师正如这头陀师:他们褪去浮华,将最绚烂的年华献予晨读暮诵的日常;他们深藏功与名,却让学生胸中激荡着射虎平川的壮志。这种奉献无需袈裟加持,因为三尺讲台便是他们的修行圣地,每一批学子成才皆是菩提花开。岁月或许染白鬓发,但那份传道授业的勇毅与澄明,早已跨越千山万水,照亮无数生命的远征。

来源:拾悦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