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教师接到学生电话:“您要是不在了,就把骨灰给我吧!”谁知,他一念之间转身把自己捐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2:31 2

摘要:然而仅仅3天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回到了他那间30平米的教室。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

他叫叶连平,是一位人民教师。

2018年夏天,90多岁的叶连平被一辆电动车撞倒在地。

医生诊断:腰椎受伤,胆囊破裂,必须立即手术。

手术后,医生嘱咐至少卧床休养100天。

然而仅仅3天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回到了他那间30平米的教室。

95岁的叶连平,凭着一腔热血守护着乡村教育的点点星火。

他说:“我人生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

1928年9月,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一个贫寒家庭。

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他跟随父亲辗转漂泊到上海求学。

年少求学的渴望,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母亲在战乱中不幸去世,父亲也因战乱失业。

高中时期,酷爱读书的叶连平不得不辍学谋生。

为了讨生活,他开始四处流浪。

18岁那年,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意外的窗。

叶连平进入南京美国大使馆担任勤杂工。

因为一天到晚跟美国人打交道,他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解放后,始终放不下学习的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居民在南京琅琊路社区办起夜校,开始了扫盲教育工作。

正是这份工作,让他与教师结缘。

然而,由于在美国大使馆的经历,动荡时期他不幸遭到迫害。

不仅失去了原有工作,还受了很多苦难。

妻子为了保全自己,决定打掉孩子,跟叶连平办理了离婚手续。

那段时间,是叶连平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1965年,37岁的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卜陈镇。

没有固定职业的他,在窑厂做过工,在生产队烧过砖窑、养过猪、种过树。

在最困顿的岁月里,是卜陈村的村民伸出了援手。

“那时候,我连个被褥都没有,穷光蛋一个。

是这里的人们收留了我,给我腾出两间房子,送来被褥。

到任何时候,我都感恩。”

多年后回忆这段经历,叶连平眼中仍闪烁着泪光。

这份恩情,成为他日后回报乡村教育的原动力。

1978年11月24日,50岁的叶连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原本在公社喂猪的他,被乡亲们推举为语文老师。

那天,他站在简陋的教室里,面对48张纯真的面孔,百感交集。

“从1955年到1978年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黄金时代白白糟蹋了,每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重返讲台的叶连平,接手的是个“特殊”班级。

每天到课的学生不足20人,许多孩子对家人谎称上学,实则在外玩耍。

面对这种状况,叶连平用45天时间走遍48个学生的家,一盏马灯照亮了无数乡间夜路。

当年的学生回忆道:

“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叶老师就把学生按自然村分成5个组,提着马灯一天一个组地跑到村里辅导。”

那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如今仍静静躺在叶连平的小院里,见证着一个教育者的执着。

教学上,叶连平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针对农村学生特点,独创了“四步教学法”。

这套方法,后来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

1979年中考,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创下学校历史纪录:

11人考上中专,成为全镇中考成绩最好的班级。

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正式接到领导通知:

“叶老师,恭喜您,终于要退休了!”

听到这话的叶连平傻眼了,趴在桌子上大哭起来。

“怎么就退了呢?我还能教书!那么多孩子还等着我呢!”

他舍不得学校,更舍不得孩子们。

退休后,叶连平每天都会来到学校里转悠。

听到有老师要请假,他立刻乐呵呵的冲过去:

“我来代课!”

但叶连平却一分代课费都没收,全部捐给了学校。

对叶连平来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在当“替补教师”十年后,2000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叶连平的晚年生活。

那年暑假,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在省道边追逐嬉戏,险象环生。

72岁的他,做了一个决定:

将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腾出一间,挂起小黑板,创办和县关工委首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这位曾经的语文老师,凭借在美国大使馆练就的英语功底,开始无偿为孩子们补习英语。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小课堂一办就是二十多年。

随着孩子们成绩提升,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本村扩展到邻村,甚至南京浦口的孩子也慕名而来。

叶连平根据不同年级分成四个班,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

“我要上四个课,备四个课,改四种作业。”

随着“补习班”的名气越来越大,流言蜚语接踵而至。

那些开办补习班的老板怀疑他从中牟利,也经常在背地里怒骂他是个“老不死”。

“明明年纪这么大了,不老老实实过日子,跑出来抢什么生意啊?”

类似于此的话,叶连平不是第一次听到,但他充耳不闻,只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他说:“我只想给孩子上好每一堂课。”

那些怀疑叶连平从补习班中牟利的风言风语,村里没有任何人相信。

这是为什么?

当你走进叶连平的家,就会明白一切。

他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

一件穿了60年的棉衣,叠着补丁也舍不得换新的。

他每次去南京买书的时候,只骑自行车,自带干粮,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

“省下几块钱,就能给孩子们买一本书。”

他对自己苛刻到极致,对学生却无比慷慨。

一位在南京理工大学读书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

因为家中困难,学费以及学习必要的笔记本电脑没有条件购买。

叶连平知道后,一次给了他一万元。

还有那个叫杨鸿雁的学生。

初中三年,她一直住在叶老师家。

对她来说,叶连平是老师,也是爷爷。

“2003年考上宿州学院,别的学生都是父母来送,只有我是爷爷来送。”

后来杨鸿雁才知道,叶连平送她返校后,因舍不得住旅馆,在南京下关的马路边露宿一夜。

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在政府和社会支持下成立 “叶连平奖学基金” 。

截至目前,基金发放11届近19万元,惠及250多名学生。

2019年获“全国道德模范”10万元奖金,他全数捐出。

当被问及为何不收补习费时,叶连平的回答铿锵有力:

“在物质生活上我低水平,在精神生活上我高标准。

我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的粮,不能再跟国家要账,要把省下来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他看来,教育就像种田。

你播下种子它丰收了,用不着你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13年,85岁的叶连平因脑溢血加脑膜炎在南京动了一场大手术。

因为年龄太大,医生都不敢收了,对他说:

“老人家,回家吃点药算了。”

做完手术,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医生要求住院三个月。

但只过了几天,叶连平就嚷嚷着要出院,还为此险些跟医生吵起来。

“今天必须给我出院。”

“不给我出院,我就从8楼跳下去!”

就这样,叶连平“逃”回了课堂。

更大的考验,在2018年暑期降临。

90岁的叶连平在骑自行车时,被撞伤腰椎。

手术后,仅仅过了3天,他拄着拐杖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当拄着拐杖的叶老师出现在教室时,孩子们围着他放声痛哭。

“很难描述当时的感觉,大家基本都哭了。”

叶连平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到了学生们。

在叶连平资助过的学生中,有人成为企业老总,捐赠善款回报家乡;有人像他一样走上讲台,回到“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分担教学责任。

最让叶连平欣慰的,是孩子们懂得了爱的传递。

叶老师无私奉献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被评为 “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优秀教师” 等。

就连央视、新华社,也对他进行专访。

面对诸多荣誉,叶老师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

叶老师身上还发生过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2023年,95岁的叶连平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

“叶老师,您还活着?”

叶连平不高兴地说:“你是想我死吗?”

“不不不!我是想着您没有子女,去世后想带着您的骨灰,安葬在我家乡!”

知晓了缘由的叶连平,感动得泪如雨下。

但他还是拒绝了。

他说:“我想把遗体捐给国家做研究。”

在他看来,让学生们在身上划千刀万刀,总比埋在土里被虫子咬更好。

叶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

人家是来日方长,他是来日方短。

这位与时间赛跑了二十余载的老人,依然在乡间的三尺讲台上书写着烛光人生。

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可叶老师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毫无保留地爱世人。

不求回报,不计较得失。

叶连平,是真真正正心怀大爱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若无信仰,又怎能在岁月的颠沛流离中屹立不倒。

他像一盏灯,照亮了留守儿童前行的路。

他助力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梦,是真正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本文选自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作者:知否大叔,80后自由写作人。三观比五官正,眼界比目光更宽广;没见过你,但比谁都懂你。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