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余庆"从何而来?关键就在于母亲的德行和智慧。一个母亲的品格,往往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兴衰,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福报。那么,这些让孩子更有福气的母亲,到底具备哪些珍贵的品质呢?
资料来源:《易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古往今来,同样出身贫寒的家庭,为何有的孩子能成为圣贤,有的却平庸一生?
同样富贵之家,为何有的子弟能够传承家业,有的却败家如流水?
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人物,其背后往往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孟子有孟母,岳飞有岳母,欧阳修有欧母……
这些贤母们虽然出身不同,境遇各异,但她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品质。
正是这些品质,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余庆"从何而来?关键就在于母亲的德行和智慧。一个母亲的品格,往往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兴衰,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福报。那么,这些让孩子更有福气的母亲,到底具备哪些珍贵的品质呢?
战国时期,邹国有一户普通的人家,丈夫早逝,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这位母亲名叫仉氏,儿子叫孟轲。家境虽然清贫,但仉氏却有着远超常人的见识和品格。
最初,她们居住在墓地附近。小孟轲年纪尚幼,看到经常有人在附近哭丧送葬,觉得很有趣,就模仿大人的样子,学着跪拜哭嚎。仉氏看到这一幕,心中忧虑:"孩子整天看到的都是死亡和悲伤,长此以往,他的心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于是,她毅然决定搬家。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件值钱物品,仉氏带着孟轲搬到了集市附近。她想,集市人来人往,比较热闹,总比墓地要好。
然而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小孟轲开始学起商贩的样子,整天嘴里喊着"买肉啦,卖菜啦",还学会了讨价还价,甚至学起了一些商贩骗人的小把戏。仉氏看在眼里,又开始担心:"集市虽然热闹,但孩子学到的都是商贾之术,将来如何能成大器?"
这一次,仉氏搬到了学堂附近。每天,小孟轲都能听到朗朗书声,看到学子们恭敬地向老师行礼。渐渐地,他也开始模仿学子们的样子,拿起书本认真阅读,对老师和长辈都很有礼貌。仉氏看到孩子的变化,心中终于安定下来。
有一天,小孟轲从学堂回来,情绪低落。仉氏问他怎么了,孟轲说:"学堂里的功课太难了,我不想学了。"说完,他就跑到一边去玩耍。
仉氏没有立即责备孩子,而是静静地思考。过了一会儿,她把孟轲叫到身边,指着正在织布机上的半截布匹说:"孩子,你看这布是怎么织成的?"
孟轲回答:"一根根丝线织起来的啊。"
仉氏点点头:"对,每一根丝线都很细,但是把它们一根根织在一起,就成了结实的布匹。如果中途断了线,这块布就废了。"说着,她突然拿起剪刀,把织了一半的布剪断了。
孟轲看到这一幕,惊呆了:"娘,您为什么要把布剪断?这可是您辛苦织了好几天的啊!"
仉氏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需要持之以恒。如果你今天学一点,明天就不学了,就像我把这布剪断一样,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学习,将来怎么能成就大事呢?"
孟轲听了母亲的话,若有所思。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要放弃学习的话,而是更加刻苦用功。
仉氏的教育方式很有特色,她从不简单地训斥孩子,而是用身边的事物来启发孩子的思考。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偷了别人的鸡蛋,被大人发现后挨了一顿打。孟轲回家后,兴致勃勃地跟母亲说起这件事,言语中还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意味。
仉氏听了,脸色严肃起来:"轲儿,你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吗?"
孟轲有些不解:"那个孩子做错了事,被打不是应该的吗?"
仉氏摇摇头:"孩子犯错确实应该受到教育,但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感到高兴。你想想,如果有一天你犯了错,别人也这样嘲笑你,你会怎么想?"
孟轲低下了头:"我会很难过。"
"对啊,"仉氏轻抚着孩子的头,"我们应该有一颗仁慈的心。看到别人犯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要反省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看到别人受苦,要想着如何帮助他们,而不是在一旁看热闹。"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小孟轲从小就培养了仁爱之心。他不仅自己品行端正,还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窗好友。
仉氏不仅在品德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在学业上也从不放松。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有时候为了买书,她宁可自己少吃一顿饭;为了请教书先生,她不惜变卖首饰。
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学者路过邹国,仉氏听说后,立即带着孟轲前去拜访。那位学者看到这对母子,起初并不太在意,毕竟前来求学的人很多。但当他听到仉氏提出的几个问题时,不禁刮目相看。
"先生,"仉氏诚恳地说,"我知道自己学识浅薄,无法给孩子更好的指导。但我想请教,一个孩子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培养哪些品质?"
学者被这个问题触动了。他细细观察了一番孟轲,发现这个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举止得体,言谈有礼,眼神中透着一股清澈和坚定。再看这位母亲,虽然衣着朴素,但气质优雅,言辞恳切,显然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
"夫人真是有心了,"学者感慨地说,"现在的父母,大多只关心孩子能否考取功名,却忽略了品德的培养。您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在难得。"
接下来的谈话中,学者详细地为仉氏分析了教育孩子的要点: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品德修养;除了培养才能,更要树立正确的志向;除了关注眼前的成绩,更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仉氏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者越来越惊讶于这位母亲的智慧和见识,最后竟然主动提出要收孟轲为弟子。
这次拜访,不仅让孟轲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也让仉氏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明白,培养一个孩子,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智慧;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方法。
随着孟轲年龄的增长,仉氏在教育方面也在不断调整策略。她发现,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简单的道德说教已经不够了,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
有一次,孟轲在外面与人发生了争执,回家后愤愤不平地向母亲诉说对方的不是。仉氏听完后,没有立即安慰孩子,而是问:"轲儿,你觉得这件事情,你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孟轲有些不服气:"明明是他们先惹我的,我有什么不对?"
仉氏微微一笑:"孩子,你还记得我们以前读过的那句话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或矛盾时,首先要检讨的是自己,而不是埋怨别人。"
在母亲的引导下,孟轲开始反思这件事情的经过。他发现,虽然对方确实有错在先,但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存在不足。从那以后,他学会了在与人交往中,首先反省自己,这也为他后来提出"反求诸己"的重要思想奠定了基础。
仉氏的教育智慧还体现在她对孩子志向的培养上。她经常对孟轲说:"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为了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志向,她经常给孩子讲古代圣贤的故事。
"你看尧舜禹这些古代圣王,"仉氏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财富,而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心。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能够得到什么,而在于他能够为别人做什么。"
这样的教育,让孟轲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立志要像古代圣贤一样,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这种胸怀和气魄,正是他后来能够成为亚圣的重要基础。
仉氏的教育方式如此独特而有效,让孟轲最终成为了与孔子并称的"孔孟"中的孟子。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仉氏的教育智慧时,会发现她的成功绝非偶然。
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些品质,正是古代经典中反复强调的母亲应有的德行。
这些品质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同样是母亲,有的能够培养出圣贤,有的却教育出平庸甚至败德的孩子?
当我们从古代典籍中寻找答案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和人生智慧...
来源:融睿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