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榆林之前,我对这座陕北城市的想象,还停留在 “塞北重镇”“依赖转移支付” 的固化标签里。直到踏上这片土地,参加图书馆学会年会,才惊觉自己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 它明明是 “中国科威特”,坐拥全国近 10% 的煤炭、石油储量,全球 40% 的镁矿资源,妥妥 “
去榆林之前,我对这座陕北城市的想象,还停留在 “塞北重镇”“依赖转移支付” 的固化标签里。直到踏上这片土地,参加图书馆学会年会,才惊觉自己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 它明明是 “中国科威特”,坐拥全国近 10% 的煤炭、石油储量,全球 40% 的镁矿资源,妥妥 “躺在钱眼上”,却毫无暴发户的浮躁,反而将对文化的尊崇,刻进了城市的肌理。
开幕式上,榆林市委书记介绍资源时,一组组数据砸得人咋舌:煤炭、石油储量接近全国 10%,镁矿储量占全球 40%。可这座 “富得流油” 的城市,没把钱一股脑砸向 “面子工程”,反而对文化倾注了极大热情。
承办图书馆学会年会,或许不算 “挣钱” 的营生,但榆林主动接下了。走进榆林图书馆,更是被震撼到 —— 现代化的设计、科技感的布局,完全颠覆了我对陕北城市文化场所的想象。它不仅是在做图书馆,更是在以科技赋能文化,探索文化传播的新可能。
年会期间,我们去逛榆林老街。这座城市最核心的老街区,没有用鎏金大字或浮夸装饰彰显 “财力”,而是用激光投影打出 “欢迎全国图书馆老师”“中国图书馆学会高质量发展” 的字样,光影流转间,满是对文化人的尊重与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老街上,没有大兴土木的 “土豪” 做派,反而藏着一个个迷你小舞台。就在这些朴素的舞台上,榆林的民俗与非遗正鲜活地 “呼吸” 着。
木偶戏表演者,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指尖的木偶仿佛有了生命;艺人转动着如沙和尚念珠般的大串珠子项链,技巧娴熟地相互套到对方脖颈,引得阵阵喝彩;三弦说书的弹唱里,是陕北大地的苍茫与豪迈;而那明清小曲,竟带着苏州般的柔婉,让我一度恍惚。后来才知,康熙年间驻边的北京、苏南部队,把异地文化留存在了这里,连老街的建筑,都透着 “小北京” 的四合院韵味。
这些民俗表演,没有宏大的排场,却在细微处,让我触摸到榆林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它们不是被圈起来的 “展品”,而是城市生活里自然流淌的一部分。
住的酒店对面,是长庆油田公司,墙上 “能源的饭碗还是要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的横幅,彰显着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责任与底气。不远处,类似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建筑前,那尊比深交所牛更壮硕的雕塑,似乎在无声诉说着榆林的产业活力。
榆林的酒店密度颇高,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座城市的人气与活力。它并非只有资源与文化,更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平衡中,稳步前行。
榆林之行,打破了我对陕北、对资源型城市的刻板印象。它有钱,却不骄纵;它有厚重历史,却不沉溺过往;它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用心呵护着文化根脉。
有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不必执着于热门景点。像榆林这样的城市,能让我们在 “毛细血管” 般的细节里,触摸更真实、更多元的中国。下次,我想从榆林出发,去波浪谷拍 “中国版亚利桑那” 的大片,去壶口瀑布看黄河奔腾,再到延安、西安,来一场纵贯陕西的研学之旅,用 7、8 天时间,深度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
来源:最大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