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提升】润心 育德 铸魂——我市以吴运铎纪念馆等阵地激活新时代精神文明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4:30 1

摘要:吴运铎纪念馆里,青年参观者目睹枪炮的武器模具,感受“中国保尔”浴火重生的信仰力量;赵梦桃纪念馆内,纺织人传续“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匠基因;呼老师工作室中,老教师呼秀珍与市民共话文明和谐,将“奉献即收获”的朴素哲理化为生动实践。这些地方,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金秋九月,渭水奔涌。在秦岭北麓的千年古都咸阳,吴运铎纪念馆、赵梦桃纪念馆、呼老师工作室这三座精神地标正以文明为炬,照亮新时代的征程。

吴运铎纪念馆里,青年参观者目睹枪炮的武器模具,感受“中国保尔”浴火重生的信仰力量;赵梦桃纪念馆内,纺织人传续“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匠基因;呼老师工作室中,老教师呼秀珍与市民共话文明和谐,将“奉献即收获”的朴素哲理化为生动实践。这些地方,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更串联起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密码。

吴运铎纪念馆

兵工精神熔铸科技报国魂

“大家看这张无后坐力炮原理草图,这是吴老1943年在皖南根据地用竹片当尺、用炭棒作笔绘制的。”9月5日,吴运铎纪念馆内的讲解员陈希轻触电子屏幕向众人介绍。随后,电子屏幕上的视频将参观者带回1941年的淮南兵工厂。古庙改建的车间里,煤油灯摇曳,吴运铎正俯身在简陋的工作台上打磨枪榴弹模具。突然,爆炸声撕裂寂静,气浪掀翻工作台,吴运铎倒在血泊中——这是纪念馆利用影像资料还原“淮南兵工厂爆炸”的场景,其逼真程度让16岁的中学生王晓萌攥紧了同伴的手:“原来‘把一切献给党’不是口号,是刻进骨血的信仰!”这些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九死一生的经历。

这座坐落于渭城区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内的吴运铎纪念馆,其发展脉络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文明培育史。1995年4月,首座占地80平方米的吴运铎纪念馆在这里建成开馆,彼时以实物陈列与图文展板为主,展出吴运铎生前使用过的工具、手稿及不同时期的事迹材料。2020年1月,纪念馆完成第三次改扩建,面积扩大至320平方米。

现在的吴运铎纪念馆内,400余件实物和沉浸式数字装置,构建起立体化的精神培育场域。展柜中的书籍《把一切献给党》中还留存吴运铎的笔迹;最引人注目的是吴运铎等人物的实景塑像,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吴运铎在各种工作场景下的形象,带领参观者领略“吴运铎的一生”。

“吴运铎用一生诠释着‘把一切献给党’,不仅是血肉之躯的奉献,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作为新时代的兵工人,我们更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聚焦强军首责,服务强军胜战,勇挑时代重任,用行动践行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吴运铎纪念馆负责人张蕾说。近年来,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已有多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把一切献给党”的深刻内涵——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用科研成果书写对党的忠诚。去年以来,吴运铎纪念馆先后被授予“装备行业领域新时代廉洁文化培育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该纪念馆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分层级、分类别策划开展系列主题参观及宣讲活动,讲好老所长吴运铎的故事,讲好人民兵工的故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正创新,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汇聚立足岗位、创新发展正能量,激励社会大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不断开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赵梦桃纪念馆

纺织精神绽放时代新花

“阿姨,这个人是谁呀?”在咸阳高新区的赵梦桃纪念馆里,馆长王晓荣正在给一群孩子讲述赵梦桃的故事。她指着赵梦桃汉白玉半身人物雕像说:“这是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她可是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当年,她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创新摸索总结出了细纱值车工的‘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让整个纺织车间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大提高。”

在纪念馆里的影像资料和老照片里,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纺织车间的场景:在轰鸣的机器声中,赵梦桃头戴小白帽,身穿工作服,正用“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细致地检查每一台细纱机。

王晓荣介绍,赵梦桃纪念馆于2017年7月17日建成,总面积500平方米。馆内通过400余件珍贵实物,多部历史影像资料,充分展示了赵梦桃及赵梦桃小组的先进事迹,是弘扬梦桃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青少年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该馆以弘扬梦桃精神为主线,大力开展各类学习教育,自开馆至今,累计接待团队以及市民参观学习10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赵梦桃小组第十四任组长王丹正延续着这份荣光。自担任赵梦桃小组组长以来,她带领团队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在奋斗中追求卓越,累计斩获多项行业领先的创新成果,形成多维度的创新实践体系。

从昔日“铁姑娘”到今朝“智造先锋”,“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互助精神内核与“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之魂始终未变。这种精神,在赵梦桃的年代是攻坚克难的“硬核”担当,在王丹们的时代则转化为智慧创新的“软实力”支撑,共同诠释着“平凡岗位创造非凡价值”的永恒使命。

呼老师工作室

用道德力量点亮城市精神灯塔

9月5日早上7时,81岁的全国道德模范呼秀珍早早来到位于渭城区文汇路街道的“呼老师工作室”。这位老人现在每天仍保持着提前一小时到岗的习惯。

这位从事教育事业已经60个年头的老人,从未请过一天病事假的咸阳铁中退休返聘教师,用“把对党的感激之情化作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的坚定信念,在退休后开辟出新的育人战场——2018年,建立“呼老师工作室”。通过道德宣讲、心理咨询、家风家教指导等多元服务,与市民零距离交流讲文明、讲道德,用心解除群众烦恼,播撒道德种子,拉近大家的距离,让“精神大餐”时时冒着热气,滋养着千万个家庭。

每周五,呼秀珍都会来到“呼老师工作室”坐班,真诚接待每一位来访市民,倾听他们的心声,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呼老师退而不休、精力充沛,奋战在志愿服务的最前沿。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解决社区居民以及学生、家长等求助难题近千件。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共产党员,呼秀珍老师一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从1999年成为一名宣讲志愿者以来,连续26年,她不顾山高路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拿讲稿,真情讲述,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开展宣讲活动近2000场次,听众近50万人。

如今,工作室还成立了“呼老师志愿服务团队”,共有成员30余人,其中包括“咸阳好人”等优秀模范人员8名。积极组织心理咨询师和教师志愿者团队,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在渭城区青少年“暑期快乐营”,呼秀珍用李智华的励志故事打动孩子;在彬州市阳光初级中学,她讲述安康少年冯莫林照顾残疾双亲的故事,令近3000名学生泪目。咸阳铁中学生许天娇说:“呼老师每次作宣讲报告,都会举很多例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鹏的故事,我要学习他的精神,珍惜美好青春,不虚度光阴。”

“在我看来,宣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榜样身上汲取奋力前行的力量。”呼秀珍说,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要学习他们心有大爱、担负使命,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争当奉献社会的先锋。

从吴运铎纪念馆里青年与讲解员的对话,到赵梦桃纪念馆中老少工人的传承故事,再到呼秀珍工作室里志愿者与市民的温暖互动,咸阳正构建起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地。真正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奋斗者的汗水里,在创新者的智慧中,在奉献者的微笑里。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我市“两馆一室”的独特魅力。这里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生动的传承;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鲜活的实践。吴运铎纪念馆的数字化影像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赵梦桃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让工匠精神“火起来”,呼老师工作室的精细化服务让志愿服务“暖起来”。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生动实践,正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咸阳样本。

当采访结束时,天空已繁星点点。吴运铎纪念馆旁的静思廊里,几个青年正在驻足思考墙上的三个问题:“你为何来此参观学习?”“纪念馆里最触动你的是什么?”“新时代‘把一切献给党’,献什么?怎么献?”他们的答案或许各不相同,但那份对精神信仰的追寻与传承,已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精神文明之花。

来源:艺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