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举行优秀教师记者见面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4:37 1

摘要:记者在见面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

9月9日,峄城区举行优秀教师记者见面会。6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代表,与现场新入职教师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记者在见面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

受邀优秀教师代表依次分享了他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心路历程,用爱阐释了教育情怀,用心践行了教育理想。优秀教师代表就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乡村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等问题,与新入职教师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见面会,不仅展现了我区优秀教师的风采,更传递了教育工作者以爱育人、以智启思的专业精神与使命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答问(摘要)

您好,李老师。从普教到特教的跨越,不仅意味着教学对象的改变,更是一场教育理念与使命的深刻重塑。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升华与飞跃?

峄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李莉:

从普教转向特教,是我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重塑。在普教阶段,孩子们虽然各有特点,但整体发展规律较为接近,教学往往侧重于通过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方式,实现共性引导。 而特殊教育则面向障碍类型多样、个体差异显著的孩子,不再强调统一的发展节奏,更注重通过精准评估,为每个人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教学目标也从“激发潜能、全面发展”,转向“弥补缺陷、提升生活适应能力”。这一转变让我更加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以更多的耐心、专业和爱心,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适应生活、融入社会,走向更充实、更有尊严的人生。

您好,王老师。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您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通过联结时代背景和学生的个人体验,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培育他们面向未来的能力?

枣庄市第一中学教师 王瑞:

在我13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信,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对话与唤醒。

我跟您举个例子,像今年“九三阅兵”这样的国家盛事,气势恢宏,直观震撼,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大语文课”,故此,我将其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联系到一起,用历史中沉默的史实,来唤醒学生个体生命感知,引导他们思考何谓民族脊梁,如何在不同时代诠释担当与勇气。同时借鉴《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那般以细节见深情的笔法,让学生用笔尖触摸历史的温度。

这样,语文便能真正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桥梁,他们不仅能在高考中写出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的高分作文,更能在心底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带着对民族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世界的憧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我们底阁镇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经验写入区委十一届七次会议,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16地市和高校代表近300人走进底阁观摩学习协同育人典型做法,作为“石榴花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发起人,您能否分享一下中心成立的初衷和工作开展情况吗?

底阁学区教师 孙言安:

底阁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出发点,学区党总支精准施策,在镇便民服务大厅和甘沟小学建设了家校社服务网点,以“数字化+在地化”双轮驱动,线上开发三大服务阵地,累计制作200期家风家教精品课程、通过50多个村居、学校微信群推送,面向全国开展近300场抖音公益直播,累计50万个家庭走进直播间,发布126期“峄教暖心家长夜听”音视频,总收听收看量达10万次。无论家长学历高低,年龄大小,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实现了可听、可读、可看、可以现场互动的立体化家风家教服务体系。

线下打造六大实践场景,在46个村居设立服务网点,开展100场家长学校课程、惠及一万余个家庭;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孩子举办89场村居“周末成长营”,服务超2000人次,打造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心理驿站”服务平台,整学校资源,把亲子阅读、心理健康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聘请北京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专家、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薄存旭教授进行义务指导,开发了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润校风润家风润村风三润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资源。大众日报和山东省教育电视台连续十次跟踪报道。

下一步,底阁镇学区将进一步优化“云端+阵地+流动”立体服务网络,建设家庭教育智能化互动平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互助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知道,在新高考背景下,物理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初中阶段的兴趣启蒙与基础夯实,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学习方向。请问康茜老师,您在教学中会用哪些方式,为其未来学习方向做好铺垫呢?

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教师 康茜:

我一直坚信,物理不只是公式定理的传递,更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的钥匙。教学不该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要点燃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一直以实验为桥梁,以生活为引导。让他们在“玩”中感受到物理的神奇与真实,同时,我也会将“天宫课堂”、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内容,以故事化、可视化的方式融入教学。未来,我将继续做学生和科学精神之间的“摆渡人”,帮助他们在物理启蒙阶段,种下理性和创新的种子。希望他们既能用严谨的逻辑分析问题,也敢用大胆的想象突破限制,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思考,自信地走向更远的未来。谢谢大家!

您好,刘老师!我们知道您长期扎根乡村学校,其实,与大城市相比,乡村教育面临许多特殊挑战。在您看来,当前农村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您和同事们又是如何克服困难,为孩子们守住这片教育沃土的?

阴平中学教师 刘珍:

说到最迫切的问题,其实不是硬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下,乡村学校硬件已有很大提升。真正迫切的是如何点亮乡村孩子的心灯,让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背后涉及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情感陪伴不足、学习动力缺乏等深层挑战。

而守住这片教育沃土,靠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情怀。乡村教师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热爱与责任。我们的突破口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寻”。一是“铸魂”,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思政课、红色宣讲等,为孩子补足精神之“钙”,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告诉他们为什么学习很艰苦却还要坚持;二是“赋能”,从乡村孩子最擅长的劳动教育入手,建立劳动基地,开设农耕、中草药、非遗芒编、粉皮制作等社团,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多一个爱上校园、爱上学习的理由。尽己所能为孩子守住希望晴空,这是我们每一位乡村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

新高考改革已是第6年,高中英语的难度也是逐年增大,您是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呢?

枣庄市第一中学教师 冯利伟:

“教育不是批量生产的工业,而是精雕细琢的艺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基础、思维和兴趣。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一直贯彻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

首先要在“读懂学生”上下功夫。记录每个学生的英语成绩起伏、薄弱环节、课堂表现乃至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基础薄弱者,从词汇、语法等根基抓起;中等生,着重培养阅读与写作技巧,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尖子生,则重点拓展思维深度,锤炼批判性思维。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想指导,缓解他们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重视程度。比如有的学生说学英语有什么用,不如改学小语种还能考高分,但实际情况是,全球约 70% 的学术期刊(如《自然》《科学》)、80% 的科技文献以英语出版,许多专业领域的经典教材(如计算机、医学、经济学)原版内容更精准,而在这些经典读物里却蕴含着我们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深邃思想,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英语去直接打破信息限制,避免翻译偏差,更要在英语经典阅读中去品读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峄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