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贺电刚发到平壤,朝鲜传出一声巨响,金将军访华学到了真东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4:50 1

摘要:2025年9月,朝鲜半岛上空再度响起巨响,固体燃料发动机的轰鸣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亚太地区的平静。中方贺电刚刚抵达平壤,朝鲜的最新高新技术试验紧随其后,韩国和美国情报系统一度拉响最高警报。多家国际智库和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跟踪报道,全球舆论为之哗然。

2025年9月,朝鲜半岛上空再度响起巨响,固体燃料发动机的轰鸣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亚太地区的平静。中方贺电刚刚抵达平壤,朝鲜的最新高新技术试验紧随其后,韩国和美国情报系统一度拉响最高警报。多家国际智库和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跟踪报道,全球舆论为之哗然。

金正恩亲自观摩固体燃料发动机点火试验

2025年9月8日,朝鲜导弹总局与化学材料研究院联合完成了大功率固体燃料发动机的地面点火试验。推力高达1971千牛的新型发动机,成为亚太战略格局变化的焦点。金正恩亲临现场,见证了朝鲜导弹技术迈向新阶段的关键时刻。

这一试验不仅仅是朝鲜武器研发的又一次突破,更是朝鲜在全球高科技军备领域中一次激进的亮相。国际军控组织和联合国相关机构在24小时内密集发布声明,强调该型号发动机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应用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韩国国防部的即时研判认为,朝鲜或将在10月10日劳动党80周年大阅兵上公开新型洲际导弹“火星炮-20”,对地区安全环境形成实质性冲击。

此次发动机所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战略物资。美欧对高性能碳纤维的出口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管控。朝鲜能够突破材料和工艺技术封锁,令外界震惊。韩国《中央日报》、日本NHK以及《金融时报》等媒体均指出,碳纤维的自主生产能力意味着朝鲜固体燃料导弹可以实现“即点即用”,极大提升打击反应速度,降低被先发制人的风险。

2025年9月初,金正恩应邀踏上访华旅程。五天四夜的行程,比以往历次任何高层互访都更为密集和高调。北京见证了中朝最高层的多场会谈和公开互动,金正恩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中国领导人并肩而立,画面被海内外媒体广泛传播。9月4日晚,中朝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的会谈持续到深夜,原声讲话全程公开,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纪念活动期间只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金正恩安排了小范围茶叙和晚宴——这种礼遇在中国外交礼仪体系中极为罕见。新华社、人民日报、朝中社、朝鲜《劳动新闻》相继全文刊登中方贺电,释放出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的信号。

中国在贺电中强调:“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传统友好邻邦。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始终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朝鲜方面则罕见地进行了全媒体联动报道,显示出与中国关系的全新定位。

访华期间,金正恩不仅频繁与中国材料科学、军工技术领域的专家交流,还亲自考察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流程。外界普遍认为,朝鲜此次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技术跃升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密不可分。尽管中国严格恪守国际承诺,从未向朝鲜转让完整导弹技术,但在材料研发、工艺流程等领域的经验交流,为朝鲜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重要启示。

随着发动机点火试验的成功,朝鲜迅速在对外宣传中强化“地区外交中心国家”形象。朝鲜劳动党中央副部长金与正多次发表政策讲话,明确提出“先发制人应对敌对国家”、“以本国利益为核心管控剧变的地缘政治局势”——这一表态与当前国际热点事件紧密呼应。

在金正恩访华归国后,朝鲜外交政策发生明显转向。对韩政策趋于强硬,金与正在7月底和9月初连续公开发声,强调韩国在半岛事务中“无足轻重”,没有自主权,所有决策均需“仰视美国”。这一立场与韩国总统李在明8月访美期间的表态形成强烈对比。当时,李在明在美国智库演讲时直言:“韩国常规武器占优,但朝鲜核威慑力持续增强。”他公开呼吁美国加强对朝施压,并强调“必要时要有管理手段”。朝鲜方面则断然拒绝与韩方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与磋商。

多家国际媒体分析称,朝鲜近期密集的技术公开和政策宣示,已不再单纯追求“安全威慑”,而是试图在地区外交格局中确立主动地位。朝鲜通过公开固体燃料发动机点火、播放长达50分钟的访华纪录片,向外界释放“突破孤立、主导议题”的信号。

当前,全球范围内对高性能碳纤维和固体燃料发动机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最新报告,全球高性能复合材料市场自2024年以来年增长率达到7.8%,但高端技术依旧集中在中美日韩少数国家。朝鲜的“独立突破”,在国际技术封锁大背景下,尤显不易。

有分析认为,朝鲜之所以能够取得关键性进展,离不开“边学边用”的发展思路。金正恩在访华期间曾多次提及“技术自立”,但同时又极为重视对外部先进经验的吸收。正因如此,朝鲜在短短一年内就实现了从“火星-19”到“火星炮-20”的快速升级,固体燃料技术实现从理论到工程的跨越。

中国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点拨”而非“纵容”的角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朝之间的科研与经济合作完全符合国际法,不涉及敏感军事技术转让。中国更多是在材料科学、工艺流程等领域给予朝鲜启发和经验分享,既维护双边传统友谊,也为半岛局势保留了战略缓冲。

与此相呼应,朝鲜在宣传中也极力淡化“外援”色彩,更强调自主研发和技术自立。对此,美日韩三国加强了对朝鲜高新技术进口渠道的监控,联合国安理会也就朝鲜最新试验召开紧急磋商。但朝鲜依然展现出极强的技术自信和对外议题掌控力。

2025年秋天,朝鲜半岛巨响不只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朝关系、地区安全格局和全球战略平衡的新拐点。中方贺电刚刚抵达平壤,朝鲜随即以固体燃料发动机试验回应,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战略节奏。

金正恩访华后,朝鲜不仅在导弹技术上实现跨越式进步,还在外交布局上主动谋篇布局。韩国、日本、美国都在密切关注朝鲜下一步动作,而亚太地区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与地缘战略角逐,也因此埋下更多不确定性。

技术突破只是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朝关系的深度调整、朝鲜外交战略的主动转型以及亚太格局的复杂演变。巨响之后,谁能把握主动权,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舆论和各国战略博弈的核心命题。

参考资料:朝鲜进行大功率碳纤维固体燃料发动机地上点火试验

2025-09-09 22:51·京报网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