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核心:头部 “虚灵上领” 与气息 “沉藏丹田” 的统一。
虚灵顶劲:具体做法: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后上找玉枕,玉枕上找百会,百会 “虚悬”(非硬顶,而是颈直肌轻度收缩 + 柔缓虚领,刚柔相济)。关键原则:“无过不及”—— 太过则头重脚轻、血压升高;不及则精神涣散。经典依据:《十三势行功心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气沉丹田:丹田定位:下丹田(中医认为其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养生意义:心意集中于丹田,配合呼吸可通百脉、生气血,增强体质。技击价值:上虚下实,下盘稳健,如 “不倒翁”,实现 “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核心:躯干 “含胸拨背” 与精神 “内敛不扬” 的结合。
含胸:做法: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促使心气下降,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作用:按摩腹腔器官,促进循环;为推手 “走化” 奠定基础。拨背:做法:尾闾下垂 + 百会上领,拉直脊柱,背部肌肉下沉、脊骨鼓起上提。作用:舒展肩背肌肉,锻炼脊柱及膀胱经。意内敛:本质:“全凭心意用功夫”—— 以大脑中枢神经为核心,实现 “意到气动、气到身随”(现代运动学 “神经指挥运动” 原理)。核心:上肢 “松沉” 与全身 “筋骨舒展” 的协调。
沉肩:要求:肩井穴下沉,两肩平齐不端起,松开肩胛骨形成 “低洼”。作用:增加手臂长度,提升缠绕灵活性,避免 “气往上涌、全身无力”。坠肘:前提:以 “沉肩” 为基础,肘尖松坠不悬起,保持 “略低于腕” 的位置,做到 “肘不贴肋”。作用:松开肘关节,加速上肢血液循环;形成攻防兼顾的架势(如 “白鹤亮翅” 需肘尖下垂,避免 “挨打的架子”)。松筋骨:关键:松腰胯是核心(为后续 “松腰开窍” 铺垫),需松开四肢百骸、八段九节,避免经络受阻、疾病缠身。核心:以 “腰” 为枢纽,联动下肢 “松胯、松膝、松踝、松足”,实现 “上下一体”。
松腰的核心地位:经典依据:“命意源头在腰隙”“腰如车轴气如轮”(张三丰《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作用:腰松则全身皆活,可实现 “以腰为轴、旋转自如”。下肢放松的层级(从下到上):足:两脚虚实互用(五趾抓地则虚、舒展则实),松开各关节;踝:通过双盘、金刚坐等方法松踝,实现 “脚下轻灵”;膝:通过转膝、蹲起松膝,作为 “承上启下的阴阳枢纽”;胯:通过站大马步桩松胯;腰:通过无极桩、直腿坐、俯身拱腰等松腰,配合 “虚灵顶劲”“会阴内收”,实现脊柱竖直。核心:以 “心意” 主导 “螺旋缠丝运动”,实现内外兼修。
缠丝劲的本质:即 “螺旋劲”“抽丝劲”,进如螺旋、退如抽丝。养生与技击逻辑:养生:通过内缠丝、外螺旋沟通奇经八脉、十二经,调和阴阳、内壮脏腑、外强筋骨;技击:以意引气,“内旋时手领肘、肘领肩、肩随腰;外开时腰催肩、肩催肘、肘领手”,实现关节弧形回转、劲达指端。初学者关键:先练熟拳架,确保步法弧形、手法圆活,再求 “形神兼备”。核心:通过 “虚实转换” 调和身体阴阳,实现动作灵活、根基稳固。
虚实的内涵:形体上:脚、腿、手皆有虚实(如重心在右腿则右腿实、左腿虚);精神上:意识、思想亦有虚实层次。原则:“虚非全无力,实非全落实”—— 过实则迟滞,过虚则浮飘。虚实转换的关键:核心在 “腰”:需做到 “松腰、塌腰、虚腰”(松腰不僵、塌腰不瘪、虚腰不空);辅助配合:塌腰需 “敛臀”,配合 “会阴内收”“虚灵顶劲”,确保脊柱竖直、转动无偏倚。外在要求:虚实转换需 “外形隐蔽,心中明了”。核心:“上下联动” 与 “内外合一”,实现周身整体协调。
上下相随:枢纽:以 “腰” 为主动轴,上连两膊、下连两腿,做到 “一动无有不动”(如 “云手” 需手动、足动、胸腹腰脊齐动)。关键:上虚下实、下虚上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外合:基础:“周身六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进阶: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心神意气 “合为一体”,实现 “内练意、外练形”。经典依据:“发令者心,传令者手,观色者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核心:拳架 “绵绵不断、无断无续”,招势转换灵活多变。
关键做法:招势往复时嵌进 “折叠”(如下一动作往前,先向上折、再往后叠),形成曲线缓和运动。与外家拳的区别:外家拳 “有起有止、旧力尽新力生”,易被乘虚;太极拳 “自始至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周而复始、变化无穷。核心要求:精神状态需 “连于下一动”,避免动作 “断续”。核心:“动静一如”,在运动中体会 “虚静”,最终达到太极 “无形无迹” 的境界。
静中求动的三层含义:行拳前:无极状态中 “静待机动”;行拳中:一势完 “静待下一势动”(动而复静);推手时:“静待彼动”(后发先至)。动中求静的境界:动作纯熟后,平心静气运行,做到 “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实现 “始于无形,归于无迹”。以 “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松腰坠肘” 规范 “形”,以 “气沉丹田、以意引气” 调和 “气”,以 “意内敛、动中求静” 统摄 “意”;最终通过 “分清虚实、上下相随、招势相连、沾连粘随”,实现 “养生健身” 与 “技击应变” 的双重目标。
PS:
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民间武术文化传播的各位武友
常怀感恩心 世界更美好
传播正能量 功传有缘人
欢迎订阅 @京武功夫如是说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