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觉互联网大厂都已经在布局通用 Agent 类的产品了。昨天,我姑家上大二的孩子,发消息告诉我一款叫 Tbox 的 AI 产品:
感觉互联网大厂都已经在布局通用 Agent 类的产品了。昨天,我姑家上大二的孩子,发消息告诉我一款叫 Tbox 的 AI 产品:
我当时一脸懵逼,深度检索了一下才发现,Tbox 是蚂蚁集团刚刚发布的一款通用 Agent 产品,而且初期的核心用户群看起来是学生。访问地址是:
#01
Tbox 出彩的地方
说实话,到现在这时候,通用 Agent 类的产品我们都已经不再陌生。Tbox 可以一句话生成 PPT、研究报告、播客、网页等形式的内容,类似功能的产品市面上也已经不少。我体验之后,感觉 Tbox 有两个核心优势:
1)它的核心逻辑是多智能体协同。多智能体协同其实是最近新的技术趋势。之前的单智能体产品,如果大家用得比较多,会发现有个比较鸡肋的问题。
同一个智能体需要兼顾查资料、做分析、排版等等不同的工作,结果往往某些环节就不够专业,能力泛而不精。同时,单智能体模式中,执行需要一步步来、串行工作,我们得等很长时间才能拿到结果。
相较于单 Agent 产品,多智能体的思路是像我们工作中的团队合作一样,先拆分任务,然后交给不同角色的智能体并行的完成。
这样不同专长的智能体能够并行执行任务,既可以保证任务的快速执行,同时,又能提升交付质量。
比如下图是官方内置的一个文档小组中的 Agent 成员。
2)除了官方预置的智能体外,我们还可以自己去创建专属的智能体。这样一来,就不仅是用现成的 Agent 工具,而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组合出一个更贴合需求的小组。
Tbox 在智能体生态这块做得挺不错。我甚至还看到创作收益的页面,平台应该是在探索完成创作到消费的闭环。
这种开放性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不再局限于官方给定的一些智能体,而是把创造权交给了用户。毕竟平台能够考虑到的场景有限,而且用户的需求五花八门。
支持自定义智能体,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行业背景、工作习惯,去设计属于自己的智能体角色,并组建任务小组。
这个思路挺酷的。从页面展示来看,Tbox 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我很期待它能加快迭代,把这种可能性真正跑起来。
#02
案例测评
接下来做几个案例大家看看。
不知道其他人,反正现在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 AI。甚至我那天还和同事开玩笑,我感觉没有 AI 的话,现在我的工作效率会下降五成。才两年多时间,和 AI 协同,已经成为我工作习惯的一部分。
Tbox 这款产品,本质也是一款为工作和学习而生的 AI 工具。
这两天,Nano Banana 比较火,假如我作为一个小白,不太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那我完全可以打开 Tbox,输入自己的需求。
下面是我的任务截图,可以看到,最下方有一个文档小组,这个小组内有不同的 Agent 会互相协作。
收到任务后,Tbox 会进一步二次完善我的需求。比如火出圈原因要分析市场推广和用户口碑,诞生背景要讲研发故事,技术突破要总结主要创新点,应用场景要给出具体案例。
最后还明确了产物形式,生成一份详细的 HTML 报告,包括文字和图表。
如果我觉得哪里不合适,那直接点击“编辑任务细节”就能修改。
开始执行任务后,Tbox 作为整体的负责人,会进一步拆解任务,并交给合适的 Agent 来执行。这一步太熟悉了,不就是平常领导给我们安排工作时的场景嘛。
紧接着,更熟悉的场景来了,Tbox 拆解完任务后,直接逐个艾特大家来干活,这时候,文档规划师、深度搜索助手、文档大纲助手等 Agent 相继上阵。
UI 的设计中,文档规划师回复了个表情符号:好的。扎心了,Agent 牛马。
任务执行的过程,其实能直观看出多智能体协同的逻辑。
像图里展示的那样,Tbox 会自动把任务拆解成多个环节:有的 Agent 负责输入结构化,有的负责读取任务分析文件,有的专门处理搜索结果,还有的根据大纲去生成总结。
能并行的部分会自动并行执行,比如搜索、总结和大纲撰写;而存在依赖关系的步骤,则会通过 Context 在智能体之间自动传递。
比如文档创作助手在生成最终报告时,就会直接基于深度搜索助手的资料和文档大纲助手的成果。
这种机制有点像一个真正的团队在协作:每个成员各自完成一部分,再把结果汇总到一起,既省掉了重复劳动,又保证了产物的完整度和一致性。
最后,大概等了 5 分钟,一份完整的报告出来了。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协作理解 Nano Banana 而言,已经足够了。它把背景、技术突破、应用场景都梳理清楚,还附带图表说明,不需要我们再各自去翻资料、做笔记。
换句话说,AI 已经帮团队完成了基础的信息收集和结构化整理,我们只需要在这个结果上继续讨论和延伸,就能把时间更多地花在思考和决策上。
接着,我再给大家看看我表弟是怎么玩 Tbox 的。表弟学计算机,刚开学就被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总结苹果系列芯片的发展历程。
他一看,最新的苹果手机都要搭载 A19 芯片了,这要是挨个搜索,一天时间估计都搞不定。于是他借助 Tbox 生成了一份可视化的网页。挺机灵。
有了 Tbox 生成的网页打底,他很快就能把苹果 A 系列芯片这些年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来,哪些代际在性能上有大跃升,哪些代际又是小幅迭代,都能一目了然。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轻松多了,省下了大量检索和比对资料的时间。
下面是他生成网页的一个 Gif 图。
说下我对 Tbox 的印象。使用下来,我觉得 Tbox 最出彩的地方是它生成的结果可靠。很多 Agent 产品,看起来酷炫,但在真实的场景中,其实表现并不好,要么中间生成出错,要么最后交付了一个半成品。
蚂蚁集团给人的感觉像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一样,稳重靠谱。Tbox 也延续了这种风格。不是炫技,而是给用户可预期的结果。对我来说,这种体验更接近真正的交付,而不是在和一个实验品打交道。
我把需求交给 Tbox 后,可以放心地去忙其他事情,因为我知道,五分钟之后,我能够拿到一份确定性的结果。
#03
写在最后
前两天看了微软 AI 产品经理 Asha Sharma 的一场访谈,她提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随着 AI Agent 的普及,未来公司的层级可能会越来越少。
很多中间层的工作,本质就是跟进、分配、检查、反馈,而这些如果交给 Agent 自动化完成,组织就会自然变得更扁平,大家直接围绕目标和任务协作。谁能解决问题,谁就能推动事情往前走。
这个判断现在看或许还显得乐观,但用过 Tbox 之后,我觉得它并不遥远。它能把模糊的需求拆解成清晰的任务,由不同 Agent 并行完成,结果交付得足够稳定。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Tbox 正在筹备 Agent 市场,用户不仅可以上架自己做的智能体,每次被调用都能获得收益,还能结合支付 MCP 自动收款。
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它意味着 Agent 不只是帮你干活的工具,而是开始成为一个可以跑通商业闭环的应用,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App 一样。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 App 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极有可能是 Agent 在重塑这一切。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