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闪耀时 | “为岩石立小传”:在科普的土壤中深耕地质情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5:29 1

摘要:全国科普月期间,蝌蚪五线谱推出《我在北京做科普》特辑之《星辰闪耀时》栏目,聚焦首都科普星辰行动学员,结合他们各自科学领域,分享他们投身科普工作的宝贵经历、创新思路与深刻感悟。讲好首都科普故事,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全国科普月期间,蝌蚪五线谱推出《我在北京做科普》特辑之《星辰闪耀时》栏目,聚焦首都科普星辰行动学员,结合他们各自科学领域,分享他们投身科普工作的宝贵经历、创新思路与深刻感悟。讲好首都科普故事,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从2008年发表第一篇地质科普文章,到如今出版14部科普著作、两部译著;从地质灾害调查现场的年轻工程师,到连接专业领域与公众认知的科普桥梁搭建者,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的马志飞用十余年时间,在地质科普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的故事,既是对地质事业的忠诚,也是对科普的热爱,展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对传播科学、服务公众的不懈追求。

01

“扬长避短”

做科普

马志飞与地质科普的缘分,始于2008年还在读研究生时的一次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第一次目睹了地面塌陷的震撼场景,激发了他创作科普文章的决心,于是他写下了第一篇科普文章《来自地下的威胁》,发表于《大自然》杂志。随后,他开通了科学网博客,记录工作日常和地质发现,文章点击率高达300多万次,吸引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注意。

在编辑的策划和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的资助下,马志飞出版了第一本科普书籍《石头记》,内容主要涉及岩石、矿物的相关知识。这本书不仅获得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还荣获了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和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从地质专业研究转向科普创作的背后,还有一个“扬长避短”的故事。2009年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次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中,他未能取得理想成绩,经过深刻反思,他意识到可能是由于自己在口头表达能力上有不足。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将专业知识与地质文化传播相结合,开始了科普创作的探索之路。

此后,马志飞陆续出版了包括《玻璃地球》《小石头里的大秘密》《地球的日记本》等14本科普图书以及2部译著,让更多公众了解地质科学与地质工作者。

02

“科普创作就像在串糖葫芦”

作为拥有地质专业高级工程师背景的科普创作者,马志飞始终将“专业性”视为科普创作的生命线。“做科普一定要讲自己真正懂的东西”,这是他坚守的原则。

在选题上,他紧扣地质专业,从三个方向深耕:聚焦社会热点,如汛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撰写防灾减灾科普文章;关注行业前沿,解读《自然》《科学》等期刊上的地质领域新成果,比如为公众讲解“地球上最古老岩石”的研究意义;挖掘公众兴趣点,打破地质行业“辛苦、土气”的刻板印象,通过美丽的矿物晶体、有趣的岩石故事,让地质知识变得“时尚”。

但严谨不代表枯燥。如何让晦涩的地质概念变得生动易懂?马志飞比喻道:“科普创作就像是在串糖葫芦。”硬核的科普知识就像山楂,直接吃又酸又涩;而历史典故、人文故事就是糖衣,把知识串起来、裹上糖衣,才能让读者愿意“品尝”。

在撰写崩塌灾害相关科普时,他不仅介绍现代监测治理技术,还引入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巨石入坑”典故。这个故事既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又传递了古人因地制宜的防灾智慧,让科普既有“科学味”,又有“文化味”。

在科普创作过程中,马志飞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获取权威资料和数据的困难。他坦言,网络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数据存在矛盾或错误,这使得他不得不深入查阅专业文献,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如最新出版的《地表之下》一书,内容涉及我国深地探测的前沿科技,先后修改了好几遍才能满足科学性和前沿性的要求。

03

“让科普真正服务于

公众的需求和兴趣”

多年科普创作之路,马志飞也收获了许多温暖的反馈。有位探险爱好者朋友告诉他,每次野外探险,除了必备的安全装备外,一定会带上他的科普书,“朋友说要按照书中的内容去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石头。”此外,马志飞还有二十多篇科普文章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这让他倍感欣慰:“让我觉得我写的文章有用,至少对这些学生有启发作用。”

这些正向的反馈让马志飞更加坚定了科普创作的意义——让科普真正服务于公众的需求和兴趣:“我觉得科普创作一定要以受众为导向,贴近公众。一方面要搞清楚公众的需求点是什么,做到‘有用’;另一方面要搞清楚公众的兴趣点是什么,做到‘有趣’。”

面对网络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冲击,马志飞认为,传统的科普图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方式使得科普图书的受众日益减少,生命周期变短。

同时,马志飞也看到了AI技术为科普带来的新机遇。他尝试利用AI技术制作科普动画,如地质灾害避险指南等,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然而,他也提醒我们警惕AI技术可能带来的伪科学问题,强调传统科普图书的创作者在传播准确、系统的知识方面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需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去伪存真”,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科学。

凭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不懈努力,马志飞用自己的笔触连接起了科学与公众,帮助读者了解地质学科的趣味与重要性。他的科普创作之路虽然伴随挑战,却始终充满希望。在未来的科普路上,我们期待着马志飞继续用他的知识和热情,点燃更多人心中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