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全国最爱吃菜心的地方,那一定是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白灼菜心是当地的传统名菜。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夏秋季菜心的产地也有甘肃金昌。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大多是由贵州的产业工人种植、采摘的。
要说全国最爱吃菜心的地方,那一定是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白灼菜心是当地的传统名菜。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夏秋季菜心的产地也有甘肃金昌。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大多是由贵州的产业工人种植、采摘的。
贵州人是怎么参与到这样一个“两头在外”产业中去的?又靠什么在竞争激烈的全国大市场中站稳脚跟?
这两天,金昌菜心大量上市,数百名贵州工人齐聚金川区双湾镇九个井村。
九个井村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前沿,正好在金川区菜心种植的主产区。这几年来,随着金昌蔬菜种植不断扩大,贵州产业工人也越来越多。
△来自贵州的“菜客”正在采收蔬菜
金川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刘生明介绍,金川区种植菜心、芥蓝、板蓝根青菜等蔬菜,90%以上的工人都来自贵州。
在九个井村的一个蔬菜基地,记者发现,停放的车辆中有一半都是贵G(安顺)牌照,也经常听到大家用贵州话、苗语和布依语切换着沟通。在金昌众益种植农业合作社的菜心种植基地,多数产业工人来自贵州,而其中大多来自安顺紫云县。
众益种植农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周钧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蔬菜基地里,安顺紫云籍工人达到百余人。周钧说,因为产业工人流动性较大,所以很难统计准确数据。
为什么金昌的菜心基地会有这么多贵州人?从事菜心生意多年的四川商人周钧告诉记者,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工人是核心竞争力,而贵州工人独具优势。“一方面,贵州人进入这个产业早;第二方面,贵州团队的管理和技术很厉害;第三方面就是贵州人能吃苦。”
那么,贵州人进入菜心产业有多早呢?上世纪90年代,广东的菜心产业蓬勃发展。南下务工的贵州劳动力成为了最早学会菜心种植技术的产业工人。随着种植技术突破,北方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菜心,与南方形成错季互补,而贵州工人开始随着产业南北迁徙。
在九个井村掌管着67公顷菜地的罗小毕随着老乡早年开始在广东种菜。2019年到九个井村种植菜心,5年来,他培养了近百名紫云县老乡。“我们出门打工,主要还是采用一个喊一个的方式,把我的隔壁邻居、亲戚朋友都叫过来了。”罗小毕说。
罗小毕所带的团队有100人全年在金昌、浙江等蔬菜基地种植菜心,每年3月至10月来到九个井村种植和采收菜心,10月到来年2月在浙江种植菜心,人均年收入10万余元。因为他们很像赶场割麦的麦客,被村民昵称为“菜客”。
虽然是老乡带老乡,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罗小毕的种菜团队都形成了从总管到大师傅、片长、组长,再到普通工人的组织构架,执行严密的现代管理制度。
△来自贵州的收菜工人展示她采收的菜心
“长度15公分左右、排手要好、刀口要齐、够青够花、只保留两片叶子……”小小的一棵菜心,却有着严格的采摘标准。质检员度国详说:“我们跟工人虽然都是一个村的,但是哪怕是我父母,该返工还是必须返工。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如果我们不遵守,公司就会被淘汰。”
贵州产业工人采摘菜心的严格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所以部分企业还获得了南方市场免开箱待遇,不用抽查就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口碑是认认真真做出来的,我们播种、管护等所有的流程都是标准化流程,我们的菜心大部分是进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南方市场。”罗小毕说。
贵州人还有一个优点——能吃苦!菜心产业的播种、灌溉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但采摘环节只能靠人工。为确保3茬到4茬菜心的种植,这两天2茬菜心采摘必须尽快收尾,有些贵州工人12点打着电筒在地里摘菜心。
30岁的杨秀琴夫妇属于紫云工人里的年轻一代。每天早上5点半他们就要起床到地里干活。一手菜大约60棵菜心,杨秀琴要持续弯腰2分钟以上。丈夫动作麻利些,最多时,他一天能割600多斤菜,两个人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元。
“你觉得这个工作辛不辛苦?”记者问。
“还好吧,怕苦我就不过来了!现在年轻就该好好奋斗,多做一天多赚一天的钱。”杨秀琴笑着说。
杨秀琴告诉记者,他们每年五月来金昌采摘菜心,十月转到南方采摘菜心,一年一人收入也有十来万元。“割菜虽然有点辛苦,但我觉得也挺好的,有老公陪着,收入也还可以。”杨秀琴说。
菜心产业迁移,市场变幻不止,不变的是勤劳又倔强、勇敢而坚韧的贵州种菜队。贵州“菜客”为什么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个个鲜活的贵州人身上。
记者:莫亚红 董振虎
编辑:魏戈琪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来源:金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