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道题我讲最后一遍,下次再错罚抄 10 遍!” 结果下次上课,老师:“来,我们再把这道题巩固一下…” 咱就是说,“最后一遍” 的保质期比奶茶还短!
又是一年一度的
教师节
那些年和老师斗智斗勇的日常
现在想起来全是笑点
“这道题我讲最后一遍,下次再错罚抄 10 遍!” 结果下次上课,老师:“来,我们再把这道题巩固一下…” 咱就是说,“最后一遍” 的保质期比奶茶还短!
课间想偷偷摸鱼刷会儿题(bushi),刚把小说藏进课本,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在办公室都能看见你课本缝里的字!” 救命!老师是不是偷偷开了 “千里眼” 外挂?
每次考完试,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某些同学啊,选择题蒙对的概率都比做题正确率高!” 我:默默把脸埋进臂弯,假装自己是个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
不过笑归笑
我们心里都门儿清——
老师那些“唠叨” 和 “严格”
藏的全是想让我们
变好的心意
就像在江门
有这样 5 位
获评“南粤优秀教师”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把教育的温暖种进了学生心里
接下来
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01
棠下中学英语教师岑转娣:
一个帆布包,“装着初心”
教龄:30年
支教次数:2
学生慧宁成绩逆袭:60→130
2018年,带着支教的任务,岑转娣从棠下中学来到了广西天等民族高中。在为期一年的支教时间里,她用热爱、耐心和坚持播撒着教育的火种。2024年2月,岑转娣又再次踏上了支教的征途,来到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这次的支教时间更长,计划至2027年7月,为期四年半。她以四年半的支教承诺与坚守,留下了一段段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
每当翻看支教旧照,岑转娣总会想起那个伴随自己30年的蓝色帆布包,它曾装过自己初当老师时的教案与作业。2018年,这个“装着初心”的帆布包陪她来到天等,装满了给孩子们带去的绘本、小零食。它还装过一份来自学生的“深情表白”,那是天等学生黄植东写给她的一封信,还创作了一首小诗:“民高小小学堂妙!妙在遇见岑可爱。人见人爱小花开,见您一笑乐开花!”直白的文字让岑转娣回忆起课堂的欢乐,也成了她与天等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初到天等时,孩子们英语基础薄弱且畏惧学习,岑转娣也知道这里的孩子怯于表达,正如黄植东给她的信中所写“上课无论我们怎么闹,您总能保持微笑”。教学中,岑转娣用单词游戏、编故事等方式开展趣味教学,每天额外辅导20分钟,打破他们“我不行”的顾虑。同时,她坚持“慢一点、近一点”,用真心换取学生的信任。
在岑转娣的努力之下,学生实现了蜕变。一开始接手班级的时候,学生小韦英语只考20多分。一次偶然,岑转娣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便让他将难懂的课文画成图像,用图像记忆知识点。最终,在岑转娣的帮助下,小韦的英语成绩大幅提升,高考更是过了本科线。此外,岑转娣到天等县支教后实施的“诊断式教学改革”,即通过“前测分析—精准施教—动态跟踪”,助力当地英语及格率从10%提升至33%,其中学生慧宁英语成绩实现“从60分到高考130”的逆袭。
岑转娣用“热爱、耐心、坚持”来总结支教生活。因为热爱讲台,才能扛住支教的压力;因为耐心等待,才能熬到孩子成长的“甜”。因为坚持,她更确定自己给年轻老师忠告: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多看见他们的小进步。
9月开学,岑转娣又带着她的蓝色帆布包,在广西天等继续自己的支教篇章。
02
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
教导主任阮美贤
一张音标分类表,教育之路的起点
教龄:33年
累计上课时间:7680+小时
担任班主任年限:13+
在阮美贤的办公桌抽屉深处,安静地躺着一张泛黄的音标分类表和48张音标卡。纸页已微微卷边,音标分类表残缺了一角,上面还有用透明胶带修补的痕迹。那是她师范毕业时学校发放的,陪她站上第一方讲台,也陪她走过三十三载教学春秋。
“那时候没有多媒体,我就举着这张表,带学生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读、拼。”阮美贤说。如今,课堂早已智能化,点击屏幕就能播放标准发音,可她依然习惯在接手七年级时,拿出两周时间,在课堂上融入音标的学习,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对她来说,这张音标表是教育之路的起点,也见证了教学的蜕变。
2009年,她公派到英国进行为期一年教学交流活动,任教对外汉语。异国课堂里,她教汉语、讲中国文化,也慢慢意识到:语言真正的力量,不是语法和分数,而是文化认同与自信。回国后,她毅然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推动跨学科融合,逐渐形成具自己特色的生活化英语教学方法——深入挖掘生活素材,为学生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强化英语知识应用的能力。
“我们要做的,是让英语成为一座桥。”作为英语老师,阮美贤从未停止思考和进步,她总是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主动拥抱新技术,擅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阮老师会让我们用AI工具点评自己写的英语作文,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拓宽写作思路。”景贤初中九(6)班金卓妍说。
阮美贤的英语课堂不局限于课堂本身——她组织八年级学生开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在活动中分角色扮演,精彩演绎了《花木兰》《愚公移山》等中华传统故事,真正做到“用英语唤醒文化自信”;在九年级下册时,发起“英语小老师”活动,让学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通过讲评试卷等内容,让学生体验教学的同时,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巩固课堂知识。
如今,阮美贤成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导处主任,肩上的责任变了,但内心坚守的“三问”原则从未改变:问心无愧、问心心安、问心自豪。她坚持每天巡课、推门听课并给出细致点评,常对青年教师说:“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要用细心、耐心和信任找到帮助他们的钥匙。”
“教师的使命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怀揣着这股初心和信念,阮美贤一直在教育的道路上奔跑。
03
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烹饪专业教师罗国永
一把菜刀,打磨“工匠精神”
教龄:26年
研发教具:30+
家访次数:200+
每到周一上午8时左右,罗国永都会准时来到烹饪实训室。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菜刀进行打磨,这把菜刀已陪伴罗国永近20年。“菜刀要常磨才能保持锋利,就像我们职校教师要时刻打磨自己的技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就像我和这把菜刀的故事一样。”罗国永轻抚刀身,目光里满是温情。
在罗国永26年的职教生涯中,有10年是在农村学校(开平市第五中学)任教,陪伴他近20年的菜刀正是当时的学校给他配备的教学工具。其间,罗国永成功自制和研发出30多件教学用具供学生和自己使用,还巧妙地将田间食材融入日常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中,他力求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知识点,教导学生精益求精,其所带班级班风优良,多次获评“星级班集体”荣誉称号。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是罗国永一直坚持的教学信念。10年农村教学生涯,他面向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开展200多次家访。学生谭国伟至今难忘:“当我家庭变故萌生辍学的念头时,罗老师连续一周每天放学后来到我家,对我进行开导,用他自己磨刀的故事开导我。”最终,罗国永联系到爱心企业资助,让谭国伟完成了学业,并获得了就业岗位。
2010年,罗国永来到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任教。15年来,他年均授课400课时,并与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助力学生就业率达95%。
罗国永说,自己的菜刀还全程“参与”了《开平风味菜烹饪》等3门校本课程的开发,见证了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与“双精准”专业的建成。在它的陪伴下,罗国永近几年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技能大赛奖项6个、市级奖项12个。2020年,罗国永的学生张振鸿参加第三届粤港澳粤菜师傅技能竞赛。赛前,罗国永用这把菜刀示范每一个细节,陪他打磨“盐焗乳鸽”菜品,最终帮助他获得三等奖。
罗国永还牵头建设粤菜师傅烹饪名师工作室,让粤菜文化深入人心;面向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群体,开设粤菜烹饪课程,累计培训学员超1000人;针对餐饮企业员工开展技能晋升培训,帮助200余名厨师获得职业等级晋升。
如今,这把菜刀依然在罗国永手中闪烁着光芒。在罗国永看来,只要自己还站在讲台上,他就会继续用这把菜刀,为学生演示“工匠精神”。
04
新会区崖门镇三村小学
语文教师钟小英
一辆自行车,驶出乡村教育路
教龄:33年
家访次数:2000+
在钟小英家的杂物房里,有一辆锈迹斑斑的老式自行车,静静地倚在墙角,仿佛诉说着33年的光阴故事。“我是1992年3月参加工作的,33年来一直在新会区崖门镇的乡村小学任教。而这辆自行车,也陪伴我走过了28个春夏秋冬。”钟小英说。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天天骑这辆旧自行车?’”钟小英总是笑着回答,“我会告诉他们,农村的巷子窄,骑自行车家访最方便。”为了让学生坐得更舒服,她还在车后座上细心绑了一个棉花坐垫。于是,放学后的乡间小路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钟小英骑着自行车,后座载着学生,车筐里装着作业本,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前行。
“老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孩子做个好人,是我最看重的事。”曾经,她每天清早骑自行车去叫醒一位总是迟到的学生,日复一日,终于帮他改掉了迟到的习惯。
有一次,一位在国外工作的学生深夜打来电话,激动地说:“钟老师,谢谢您。小时候您总教我堂堂正正做人,我记住了,不然可能就误入歧途了。”钟小英听后久久无言,心中暖流涌动,“想不到多年前的一句话,自己的学生一直记在心里”。
2020年9月,钟小英调至崖门镇三村小学。因为离家远,她不再骑那辆咯吱作响的自行车,但育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她从班主任转型为德育工作者,响应上级号召,将心血倾注于劳动教育。
“大地上有课堂,田地间有学问!”钟小英带领全校教师开垦荒地,创建劳动基地,每班分得一块“自留地”,由学生自主决定种植作物、参与管理。她设计日记、绘画等跨学科课程,组织举办“收获节”,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意义。她还整合乡土资源,将崖门特产“甜水萝卜”引入校园,引导学生开展研学、编写教材、邀请农民授课,最终成功种出一亩多的甜水萝卜。“以劳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她的语气中充满期待。
33年来,钟小英从青丝到白发,从班主任到德育工作者,从教学骨干成长为区域带头人。她所带的班级屡获“文明班”称号,她本人也被评为“江门市优秀辅导员”“新会区名班主任”等。但她最珍视的不是证书和奖章,而是一批又一批学生长大成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不是奔跑,是点亮。我愿做那个守光的人。”钟小英说。
05
江门市培英实验幼儿园
高级教师李淑贞
一枚扭扭棒戒指,见证“蹲下来”的爱
教龄:28年
指导教师:2000+
主导设计亲子阅读游戏案例:10+
在江门市培英实验幼儿园老师李淑贞家中的储物柜里,有一枚特殊的手工戒指——明黄色扭扭棒绕成圈,顶端粘着个心形粉绒球,粗糙却充满童真。“李老师,我一个,你一个,以后回来探望你的时候,我们要一起戴上哦。”这是4年前一个大班孩子毕业时送给她的礼物,她揣了4年。
28年的幼教生涯中,李淑贞收到过无数这样的“不起眼的礼物”。“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不一定会记住幼儿园的老师,但这不代表他们忘本。我会珍视孩子当下说的每一句话,喜欢他们送给我的每一份小礼物,因为那一刻,是他们真心想跟我分享的。”
1997年,李淑贞幼师毕业,开始了幼教生涯。28年来,让她坚定走下去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一个初入园不会吃饭穿衣的孩子,第一次独立吃饭;一个怯生生的孩子,第一次清晰地说出“老师好”;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说,长大后也要成为老师。“我的工作很平凡,就是蹲下来,陪着一群又一群小孩慢慢长大。”李淑贞笑着说。
28年过去,江门幼教变了样,从重视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作为培英实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她践行“守护天性,回归真实”的办园理念,为孩子创造更多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倾听他们的心声,追随他们的思维,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成长,守护孩子最本真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人的成长轨迹也在不断变化,教育方式必须随之调整,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的幼教人。”李淑贞说。
这份“蹲下来”的耐心,李淑贞传给了青年教师。作为“青蓝工程”导师,李淑贞深信“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李老师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和毫无保留的分享,帮我突破难点。当我产生焦虑时,她会耐心开导,帮我调整心态,增强信心。”青年教师江茜说。
摩挲着掌心的手工戒指,李淑贞笑着说,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后,自己没多想别的,只希望继续做那个“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老师,拉着年轻教师的手往前走。
今天
是第41个教师节
让我们一起说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