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西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两省交界地带,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众多鲜活的民俗活动。其中,吕寨镇蒋庄、常庄两村联合举办的“三月二十八庙会”,历经数百年传承,早已超越单纯的祭祀仪式,成为集民俗展演、商贸交流、信仰寄托于一体的文化盛事,不仅是当地民众
临西县蒋庄常庄三月二十八庙会:传承百年的民俗盛宴与文化纽带
邓连朝
临西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两省交界地带,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众多鲜活的民俗活动。其中,吕寨镇蒋庄、常庄两村联合举办的“三月二十八庙会”,历经数百年传承,早已超越单纯的祭祀仪式,成为集民俗展演、商贸交流、信仰寄托于一体的文化盛事,不仅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坐标,更承载着冀东南乡村文化的集体记忆。
一、庙会溯源:从祭祀仪式到民俗聚合
临西县吕寨镇蒋庄常庄比邻而居,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村,直到目前还被人们成为蒋常庄。据两村老人回忆及地方史志零星记载,蒋常庄原来并没有这个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吕寨村农历三月二十七庙会,因为各种原因一度迁到蒋常庄。当时,还立了一桶碑,记载这一盛事,而且专门把永不征收地基税,即今天的落地税刻在了碑上。
清朝中叶至民国时期,随着冀鲁交界地带商贸往来日益频繁,蒋庄、常庄因地处交通要道(旧时为临西至德州的乡间古道),祭祀活动逐渐吸引周边商贩驻足。 常庄的张氏先人在庙会碑附近的大树下卖厚饼,其他姓氏的先人卖茶水,相得益彰,他们的生意都很兴隆。
新中国成立后,庙会的祭祀色彩有所淡化,但“三月二十八”的时间传统与“两村联动”的举办模式得以保留。改革开放后,随着乡村经济复苏,庙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覆盖临西县及周边清河、威县、夏津(山东)、邱县等县市的大型民俗活动,年均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成为临西乃至冀东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传统庙会之一。
二、庙会盛况:多维交融的民俗画卷
如今的蒋庄、常庄三月二十八庙会,以“文化为魂、商贸为脉、民众为主”,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活动体系,展现出传统民俗的活态魅力。
(一)民俗展演: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庙会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这些节目多由两村及周边村落的民间艺人传承,兼具观赏性与文化性。
戏曲曲艺类:庙会期间,两村会搭建临时戏台,邀请临西县及周边的戏曲剧团演出,河北梆子、评剧、豫剧是“常驻曲目”。其中,临西本地的“河北梆子”剧团最受青睐,《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戏台前常常坐满老年观众,孩童则在戏台周边嬉戏,形成“老幼共赏”的温馨场景。除戏曲外,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等曲艺表演也会在庙会一角开展,艺人用方言演绎民间故事,韵味十足。
非遗展示类:近年来,庙会还加入了“非遗元素”,临西剪纸、传统编织(柳编、草编)、手工面塑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剪纸艺人仅用几分钟便能剪出“福字”“生肖”等图案,面塑艺人则捏出“孙悟空”“十二生肖”等形象,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看,甚至参与体验,让非遗文化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景”。
(二)商贸交流:乡村经济的“活力纽带”
作为冀鲁交界地带的“乡村集市标杆”,蒋庄、常庄庙会的商贸功能从未弱化,反而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级,成为带动地方消费、连接城乡市场的重要平台。
农产品与农资交易:庙会期间,两村及周边乡镇的农户会带来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如临西特产的“富硒小麦”制成的面粉、优质棉花、新鲜果蔬等;同时,农具摊位也十分集中,锄头、镰刀、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一应俱全,满足春耕后的农业生产需求。许多山东夏津的商贩还会带来当地的梨、桃等水果,形成“冀鲁农产品互通”的格局。
手工艺品与日用百货:从传统的手工布鞋、绣花鞋垫,到现代的服装、玩具、小家电,庙会的百货摊位绵延近千米,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其中,临西本地的“手工编织篮”因结实耐用、造型美观,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而廉价实用的日用小商品,则吸引周边村民集中采购,满足日常需求。
特色美食与小吃:庙会也是“舌尖上的盛宴”,冀鲁风味的小吃在此汇聚——常庄的“驴肉火烧”外酥里嫩,驴肉选自本地散养驴,肉质鲜嫩;蒋庄的“炸糕”以黄米面包裹红豆沙,外炸至金黄,甜而不腻;此外,山东的“杂粮煎饼”、河北的“炒凉粉”“茶汤”等小吃摊位前,总能看到排队的人群,烟火气十足。
现代商贸新业态:近年来,庙会还融入了“电商元素”,部分当地企业和农户设置“直播带货”摊位,通过手机直播推销临西的特色农产品(如手工挂面、杂粮),让庙会的商贸范围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
三、当代价值:传统庙会的“新生与挑战”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蒋庄、常庄三月二十八庙会的价值早已超越“民俗活动”本身,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一)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1. 文化传承的“活载体”:庙会通过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等形式,让河北梆子、剪纸、舞龙等传统文化“活”在民众生活中,尤其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传统的机会,避免了文化“断代”。目前,临西县已将“蒋庄、常庄三月二十八庙会”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助力其传承。
2. 乡村经济的“助推器”:庙会不仅带动了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游客,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
3. 社会凝聚的“粘合剂”:庙会是两村“协同合作”的典范——从前期筹备(场地规划、安全保障)到现场组织(志愿者服务、秩序维护),两村村民共同参与,增强了村落间的凝聚力;同时,外出务工的村民多会选择在庙会期间返乡,与家人团聚,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的“情感纽带”。
(二)面临的传承挑战
1. “老龄化”与“断层”问题:庙会的核心参与者(如民俗表演者、手工艺人)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因外出务工或对传统民俗兴趣不足,参与度较低,导致部分传统技艺(如高桩舞狮、手工编织)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2. 商业化与“文化味”的平衡:随着庙会规模扩大,部分商贩为追求利润,引入了与传统无关的商品(如低俗玩具、劣质商品),甚至出现“占道经营”“哄抬物价”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庙会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活动品质。
3. 安全与管理压力:庙会参与人数多、场地分散,安全保障(人流疏导、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与管理难度较大,仅靠两村村民自发组织难以应对,需要更多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四、未来展望:在保护中创新,让传统焕发新生
为让蒋庄、常庄三月二十八庙会在新时代持续“活”下去,需要政府、村落、民众三方协同,在“保护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表达”。
强化“文化赋能”:进一步挖掘庙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编写《庙会志》、拍摄纪录片等形式,记录其历史与现状;同时,联合学校开展“庙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参与民俗表演、非遗体验,培养其对传统的认同感。
推动“文旅融合”:将庙会与临西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如运河文化、现代农业园区)结合,设计“庙会+乡村游”线路,吸引更多城市游客;同时,开发庙会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庙会纪念徽章、剪纸礼盒),提升文化附加值。
规范“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村落落实、民众参与”的管理模式——政府负责安全保障、交通疏导、市场监管,两村成立“庙会组委会”负责活动策划与组织,志愿者参与服务,确保庙会“热闹不混乱、商业不低俗”。
结语
蒋庄、常庄三月二十八庙会,是临西乡村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冀东南地域文化的“缩影”。它历经数百年风雨,始终扎根于民众生活,既承载着对过往的记忆,也孕育着对未来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唯有坚守“文化之魂”、创新“表达之形”,才能让这一百年庙会持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外界的“文化纽带”,为临西的文化繁荣与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邓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