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锚定“十五五”,以“大保护”思维守护古籍文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6:03 2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回顾“十四五”期间的古籍保护工作,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华古籍在传承和

魏崇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回顾“十四五”期间的古籍保护工作,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华古籍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深入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站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谋划古籍保护新篇章?9月5日,在202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迈向‘十五五’:全国古籍保护新征程”分会场中,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进行了主旨发言。近日,记者专访魏崇副馆长,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展望“十五五”时期古籍保护重点工作,分享应对新机遇与新挑战的新思考。

专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

锚定“十五五”,

以“大保护”思维守护古籍文脉

记者/王雪霞 刘晓立

1

面对新形势,

明确古籍保护历史方位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至今,古籍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到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再到党的二十大锚定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魏崇表示:“在总结工作、谋划新篇章时,要回到初心,充分认识到古籍保护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责任边界、能力边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魏崇强调,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要牢牢把握中央指导意见,充分认识国家赋予的责任,将文件中明确的任务作为重中之重,特别要做好古籍的抢救性保护与提高古籍保护水平等方面的工作,这其中包括古籍的基础性普查、古籍的文物定级,也包括提供古籍修复的科技保护支撑等。

2

回顾“十四五”,

成效突出 基础更加扎实

回顾“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成效,魏崇谈到,在全国古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古籍家底逐渐摸清,古籍分级分类保护体系逐步形成,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建设及相应的标准制定取得显著成绩,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成效突显,一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陆续启动,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古籍活化利用成效明显,古籍保护逐渐走进大众生活、走近校园学子。

全国古籍普查已完成270余万部,30个省区市完成辖区内90%以上汉文古籍普查登记,出版700余家单位的168余万条普查目录,在线发布319家单位94万条普查数据;海外中华珍贵典籍调查逐步深入,完成美国、日本等9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120余家机构的书目数据梳理。

分级保护体系持续完善,国务院已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3026部)、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多个省区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并命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带动全国1000余家单位改善库房条件,超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

▲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湖”字册修复项目入选“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秀项目”

古籍修复与科技融合提速,不仅完成《永乐大典》“湖”字册、宋刻《文选》等专项修复任务,修复破损古籍超445万叶,还建成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清摄影、修复用纸抄造等技术突破,提升修复科学化水平。

数字化建设让古籍“触手可及”,“中华古籍资源库”全国联合发布15.8万部(件)古籍,近三年访问量达3.5亿,国家图书馆超三分之二善本实现线上阅览;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一期已试运行,首批上线1.1万余种古籍资源,同时建成《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山海经》知识库等特色资源库,推出古籍数字融合项目。

▲“声流金石·纸落云烟”——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苏州)

活化推广拉近古籍与大众距离,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举办36场“册府千华”国家珍贵古籍展,“天禄琳琅”修复成果展等反响热烈;2019年起连续七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覆盖30余省100多个地区,线上线下参与超4亿人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古籍主题征文、推出《穿越时空的古籍》纪录片、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等线上活动,参与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广受欢迎,古籍活化模式不断创新。

人才培养筑牢发展根基,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与“师带徒+岗位研修”路径,设立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推进“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已在22个省份100余所高校开展百余场讲座。

3

面向新阶段,

把握“六大核心关系” 锚定规划方向

政策层面持续给予高度重视,但毫无疑问,在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魏崇坦言,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某些方面可以说挑战大于机遇。他分享说:一是“过紧日子”是长期要求,财政经费压减需要精准把握责任边界、能力边界,要更好把握“保重点,兼顾短期和中长期”,分清工作优先级;二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数字经济、数据资产、数据要素等推动社会发展,对古籍保护工作而言仍是挑战大于机遇。面对新挑战,在谋划“十五五”部署时,需要主动适应、积极破局。魏崇表示:“重点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这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大保护与小保护”的关系。首先要做好中央文件明确应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做好的围绕古籍保护的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扩展“大保护”工作,即涵盖不同行业体系等更广泛领域需要共同推进的古籍工作。“要明确哪些工作是我们必须带头做好的,哪些工作是要协调推进的。”

魏崇以古籍数字化为例分析了“大保护与小保护”的意义。国家数据局按照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基础通识类、行业通用类、行业专用类三种数据建设的分类,“我们开展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也要分清哪些类型是国家图书馆重点要建设的,哪些类型是要通过全国来建设或者地方来建设的”。中国的古籍存藏量非常大,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明确投入重点和优先领域、发挥合力非常重要,魏崇认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应优先考虑纳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数字化和基础通识类古籍的数字化,地方建设的重点则可以着眼于地方特色文献和地方独有文献,包括专藏文献等,而专家学者也可以深耕垂直领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

二是“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古籍保护既要尊重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等基础性工作,要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又要结合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手段。魏崇以文创举例,原来都认为文创对博物馆、图书馆是一种辅助性、补充性的工作,但近年部分文博单位的文创破“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特别是传播好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承传播中成长为主流工作、重要手段。这方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有一些探索,包括举办网络小说征文活动,推出《穿越时空的古籍》纪录片、《重回永乐大典》微短剧等,这些创新模式也将在“十五五”期间持续深化,让古籍“活”起来。

三是“专业导向与大众导向”的关系。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和正在建设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为例:2016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性成果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上线开展服务,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通过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汇聚资源,至今,该资源库先后10次联合45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发布古籍影像数字资源超过5.2万部,全国累计发布总量超过15.8万部(件),通过开放共享满足专家学者对“刊布资源”的专业需求,其最大特点为原汁原味的“影像”以及“综合性”。而“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以纳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以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的古籍为主,带动全国古籍存藏单位纳入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大幅降低大众利用门槛,同时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其最大特点为“知识挖掘”与“知识关联”的知识服务大模型,目前该平台月点击量达百万次。“两‘库’在服务专业用户和大众读者方面相辅相成、各具优势。”

四是“古籍文物属性与文献属性”的关系。一方面,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2022年印发《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类文物定级指南》的要求,积极坚定推进古籍的文物定级,培训、指导相关工作。截至2024年底,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物定级备案共完成32671种30余万册(件),其中馆藏善本已完成全部定级,普通古籍、古代舆图、金石拓本、甲骨等稳步推进。全国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有序开展,北京、重庆、天津等省份完成部分古籍类文物定级备案。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籍不仅具有文物属性,更具备文献属性的特点,加强保护的同时提升利用效率,要在合法合规前提下保障有效利用。

五是“发挥合力与兼顾各方”的关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联动馆藏单位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同时应协同学术界、出版界、产业界共同推动古籍相关整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从国家珍贵古籍、通识类古籍入手做古籍工作,专家学者则深耕专业垂域,从不同角度提升古籍资源服务。同时,在持续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近些年的探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2024年6月,《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 合力赓续中华文脉》入选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目前开展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也调动了社会资金的资助和高校力量的踊跃参与。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辽宁站

六是“分布建设与集中服务”的关系。比如古籍的数字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头部效应”明显,从实际古籍建设的角度,是分布建设,以各个馆藏单位作为起点,但到最终服务的时候,很可能会集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平台,需要顺应技术与时代趋势,引导各地打破“资源独享”思维,推动数字资源向集中服务平台汇聚,让大众通过更便捷的入口获取古籍资源。

4

“十五五”谋划,

多项任务持续不断深耕

“十五五”期间古籍保护重点工作有哪些?魏崇强调,要继续服务于国家战略,同时要融入时代,做好古籍的大众传播、孵化利用、数字创新、价值挖掘。

首先,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中央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如继续加大古籍特藏普查力度和成果转换工作,做好汉文古籍普查漏补缺,推动碑帖拓本、古地图普查,推进《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出版;加强存藏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基层图书馆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微库房标准化建设项目;启动第七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与“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继续推进分级分类保护力度;协调推进民族地区、宗教系统古籍保护;推进全国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和摸底优先修复级别,探索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古籍保护修复深度融合;制定一系列古籍保护标准规范,等等,确保核心任务落地见效。

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参与古籍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形成版本、品种齐全的古籍基础数据,探索建立“中华典籍史库”,不断丰富拓展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推动古籍数字资源互联互通;加强古籍保护宣传推广,继续开展“册府千华”系列珍贵古籍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及中华经典传习所活动等品牌项目。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