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8年12月13日,是礼部选的一个良辰吉日,是农历十一月初一。在紫禁城西侧的西苑的仪鸾殿,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第一次接见各国驻京公使夫人们。
一、首轮夫人外交
1898年12月13日,是礼部选的一个良辰吉日,是农历十一月初一。在紫禁城西侧的西苑的仪鸾殿,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第一次接见各国驻京公使夫人们。
仪鸾殿建于1888年,是慈禧太后的冬季寝宫,1908年慈禧也是在那里逝世的。
在这之前稍早一些的5月份,慈禧太后就破例接见了德国的海因里希亲王,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当时担任东亚舰队司令,率领德国海军来加强青岛胶州湾的防卫。这是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的后果之一,迫于形势,慈禧破天荒的接见这位年轻的德国亲王,这也是慈禧第一次接见欧洲男性高级官员。
当时英国驻京公使窦纳乐的夫人,希望海因里希在觐见慈禧太后的时候,转达各国公使夫人们希望觐见太后并祝太后64岁大寿。随后,出于外交礼节,窦纳乐夫人也向清廷表达了同样的请求。
慈禧太后也很快答应了接见各位公使夫人。但是因为“百日维新”事件,接见这事拖到了当年的12月才得以实现。
而到了12月时,新任美国公使康格已当年于7月份上任,其夫人萨拉也赶上了年底的这次觐见。
牵慈禧手的是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萨拉
这次会见,在各国驻京历史上,也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因为在此之前,慈禧从来没有接见过任何一位公使夫人,而这次,不但答应了接见,而且是一次性接见所有的公使夫人。各国公使馆都十分兴奋。
总理衙门提前制定了详细的觐见礼仪及相关程序,提前送给了各国公使夫人。不过见面时各位夫人只行鞠躬礼,并没有下跪磕头之类的礼仪。
当时的清廷和上层也是因势而变,也并没有完全的守旧。
12月13日上午10点钟,总理衙门派出随员、马夫、轿子等,去迎接英、美、法、日、俄、德、荷等七国公使夫人。七国公使夫人在庆亲王奕劻等几名高官的陪同下到仪鸾殿内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翻译交公使夫人们逐一介绍给庆亲王,然后庆亲王再将夫人们介绍给慈禧和光绪。窦纳乐夫人代表各国公使夫人们宣读了祝辞,庆祝太后64岁万寿,并表示希望“东方人民和西方人民继续在彼此社交中越走越近”。
慈禧也表示:现在中外融洽,天下太平。我打心底里希望公使太太们在中国生活平安,万事如意。
之后,每位公使夫人逐一向前登阶,先给光绪鞠躬,光绪伸出手来示意平身和友好;然后又走到慈禧宝座前行礼,和光绪不同,慈禧伸出双手,把每位公使夫人的双手拢在自己手中,一边给她们每人的指头上套上一枚带着一颗大珍珠的沉甸甸的金戒指,一边和颜悦色地说“一家人,都是一家人”。
然后是用膳,由庆亲王和几位格格陪同。吃完饭后,慈禧又带着隆裕皇后来看望各位公使夫人。慈禧再次和蔼地对公使夫人们说“一家人,都是一家人”,把隆裕皇后介绍给夫人们。隆裕显得比较腼腆,不过康格夫人萨拉对她人印象很好。
饭后的节目是让公使夫人们观赏国粹京剧。听完京剧后,又回到偏殿用茶,慈禧也早在那里等候。
在各位夫人拿到自己的茶以后,慈禧起身走到每位夫人面前,举起茶杯自己先抿一小口,然后再把茶杯递给公使夫人,并且再次说“一家人,都是一家人”。然后又给了公使夫人们更多漂亮的礼物。——看在金戒指和礼物的面子上,各国公使夫人们估计也不计较慈禧的口水了吧。
整个接见的流程基本是按总理衙门先前制定的完成的,不过慈禧赏赐礼物、听戏以及听戏之后再次赐茶和礼物等环节则是慈禧临时决定的。以显示慈禧和大清的友好和“平易近人”。
这次接见之前,慈禧刚刚镇压变法运动不久,也完全控制了光绪皇帝,再次垂帘听政,掌控了大清最高权力。并且取消了变法期间的几乎所有举措,慈禧是比较高兴的,而光绪应该还沉浸在变法失败的阴影中吧,况且还被处死六个人,慈禧用六颗人头告诫光绪,谁才是大清说了算的人。
对于这次会见,光绪估计也提不起什么兴趣吧。
二、二轮夫人外交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清战败。随后,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自此,大清大势已去,之后无论大清朝如何努力和补救,也都没能挽救其颓败倒塌的命运。
时局图
1902年1月7日,慈禧和光绪以及部分皇室成员和随员,“西狩”之后重返京城。几天后,新任的六国公使在紫禁城第一次被慈禧召见,接见了公使之后,慈禧也表达了再次召见各公使夫人的意愿。
1月28日,所有外国驻京公使一起,从东华门入宫,至乾清宫觐见慈禧和光绪,这是自1861年以来第一次在这里召见各国公使。背景就是八国联军侵华,侵华军人已经在这里拍照留念了,哪里还有颜面和神秘可言呢。
据当时英国新任公使萨道义回忆,太后看上去有些激动,眼里好像含着泪水,平静地就1900年的事件和各公使道歉。
这次召见各国公使无论对于清廷,还是对于慈禧和光绪个人而言,都是莫大的耻辱,但大清除了向列强示弱和表示顺从之外,也无计可施。
紧接着慈禧就开始了第二轮的夫人外交,并且比之前扩大了规模。这次不但接见公使夫人们,而且公使馆武官的夫人以及她们的孩子们都在接见范围之列。
1902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人传统的“小年”。接见定在这一天,也有普天同庆的意思。
康格夫人萨拉现在成了各国驻京公使夫人中资历最久的人,而且之前也被慈禧接见过。
这次接见的地点,是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这是自雍正以来大清历代皇帝召见群臣和处理政事与休息的地方,可见清廷良苦用心。
萨拉也能算是慈禧太后的老熟人,而且也只比慈禧小七岁,大致也能算是慈禧的同龄人,并且她也是这次公使夫人们的领班。
在这次召见中,庆亲王贵为王爷,是跪着接过太后给各国公使夫人的答复,然后交给萨拉。
用膳时,慈禧在吃饭的偏殿内提前等候各位夫人,在见到萨拉时,亲切地喊萨拉“康太太”。慈禧还把萨拉的双手握在自己手中,忽然哭了,悲从中来,表示“中国会保护外国人的,希望以后也做朋友”。又从自己手指上取下一枚带珍珠的金戒指套到萨拉手指上,从自己手腕上取下一副精美的镯子套到萨拉的手腕上,另外还给在场的每位太太和他们的孩子以及翻译们每人一份贵重的礼物。
在吃饭时,这次陪同的不仅有庆亲王的几位格格,而且还有隆裕皇后。而慈禧也亲自陪同,并且特意坐在萨拉的旁边,还向萨拉敬酒。在用茶时,慈禧太后双手端起茶杯,递到萨拉手中,并亲切地举到萨拉嘴边。
而这一切,被当时的中方翻译,新任的驻英国公使张德彝看在眼里,他当时是跪在地上担当翻译工作的。他给慈禧当过若干次翻译工作,应该还是第一次看到老佛爷这么细心地招待外国客人。
张德彝心里应该是很悲凉的,他很清楚,同为皇室,英国皇室成员是断然不会这样对待大清国的公使夫人的。
2月27日,慈禧再次召见驻京公使夫人,和2月1日那次相比,更为随和,慈禧把公使夫人们请到了自己的火炕上。因为慈禧给的礼物太多,以至于各位公使夫人特意对清廷说别再给礼物了。可能收的都不好意思了。
不过慈禧还是悄悄地把一块玉石雕刻成的精美男孩像塞到了萨拉手中,并示意她不要声张。在这次觐见中,萨拉发现慈禧甚至在学习英语。在萨拉看来,这是中国在发生改变,并愿意进步的表现。
应该说,慈禧的夫人外交,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公使夫人们的友好,多多少少会通过各国公使传递回国内,传递给西方各国。
萨拉以及各国公使夫人们在连续两次受到慈禧接见后,也想回请一次。上报到皇宫里,慈禧太后很快就批准了。在当年3月份,由萨拉牵头,在美国公使馆内邀请11位格格和福晋赴宴,慈禧太后的干女儿,恭亲王的长女荣寿固伦公主即“长公主”带领。
这批中外太太们一起喝茶、唱歌、听钢琴演奏以及观赏照片,而且这些格格和福晋们还第一次在美国公使馆内照相,这对于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清贵族妇女们来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了。
1903年12月26日在美国公使馆内格格和福晋们,中间就是“长公主”,后排中间的是慈禧的翻译裕德龄
不久之后,这些大清贵族妇女又回请萨拉。于是在这场夫人外交中,中外双方贵妇们有来有往,渐渐成了老熟人,双方对对方的印象都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公使夫人们走进格格们的府邸,格格们也和公使夫人们学习外国的语言。
三、夫人外交的延续
在这种氛围之下,慈禧甚至允诺了一件更大的事情,就是允许萨拉给她绘制一幅油画,把她的形象推向全世界。
萨拉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我一直对那些插图报纸中的可怕与不公平的有关慈禧太后的讽刺画感到震怒”,她要通过油画“让整个世界看到多的真实的慈禧太后”,萨拉给慈禧找来的是美国年轻女画家凯瑟琳·卡尔。
而在见到凯瑟琳后,慈禧对这位美国的“柯姑娘”(根据其姓氏Carl的发音)印象很好,而卡尔对慈禧印象也很好。在说服慈禧接受绘制油画时,她的翻译裕德龄也做了不少工作,还向慈禧展示了柯姑娘给自己绘制的小幅油画,以说明这位“柯姑娘”可以胜任此项工作。
美国年轻女画家凯瑟琳·卡尔
在1903年8月以后接下来的九个月之内,这位画家共给慈禧绘制了四幅巨型油画。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三幅已经下落不明,最终在1904年4月20日,凯瑟琳完成了最后一幅油画,也是慈禧最满意的一幅。
这幅油画高2.845米,宽1.626米,画上的慈禧显然比真人更年轻更漂亮,非常端庄,脸庞明亮,画上写着“大清国慈禧皇太后”。这幅油画在1904年举办的“圣路易斯博览会”上进行展示,立即成了博览会的一个亮点。
无论是画中慈禧本人的形象,还是满是中国风格的楠木木框,都成了西方人谈论的焦点,这是慈禧本人的形象第一次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而那个年轻的画家凯瑟末·卡尔在回到美国后,在纽约出版了一本题为《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的自传,讲述了在慈禧太后身边生活和绘画的经历,这位“柯姑娘”在她的艺术领域的巅峰之作恐怕就是慈禧太后的油画了。
“柯姑娘”写的回忆录
博览会结束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代表中国政府,将慈禧太后的巨幅油画赠送给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致辞中,梁诚说:“皇太后陛下的肖像当成为美国政府的财产,用来纪念她对美国人民幸福与发展的永恒的祝愿。”这幅油画现收藏在赛克勒艺术馆内。
慈禧油画像收藏在美国赛克勒艺术馆内
四、回天乏术
只是,无论慈禧如何在国际上立人设,无论如何努力地走夫人外交路线,无论怎么讨好这些外国公使夫人们,无论怎么在国际上推广传播自己的形象,于当时的大清已经于事无补了,也无法改变她自身弄权与腐败的种种问题,她统治了四十多年的大清,已经积重难返了。
大清对太平天国运动、对后来的捻军进行的残酷镇压;
在各地发生的教案中,一味的袒护国外传教士,不惜损害国人的利益;
对鸦片的态度,时禁时放;
在抗法援越战争中,大胜之后签署的屈辱性的条约;
在朝鲜发生内乱时,大清政府和军队在朝鲜的表现让日本人看清了的大清的实质;
随后在中日甲午战事时,惨遭失败;
在戊戌变法时,慈禧和朝廷起初同意变法,但看到个人权力可能失去时,满清小圈子利益可能受损时,又对维新派血腥镇压;
在义和团运动时,需要义和团“扶清灭洋”时,就放手让他们搞定“一龙二虎十三羊”,不需要义和团时,就和外国军队联手镇压义和团,把自己所有的决策错误全部让一个民间组织来承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不管不顾先跑了,一点脸面都不顾了。
正是慈禧和清廷高层一次次的背信弃义,长期地内耗内乱,高层行政上的左右摇摆,在一次次的内耗中把仅有最后的尊严都丢光了。
1908年年底,慈禧和光绪双双驾崩,溥仪继位,是为末代皇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携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寿终。
末代皇帝溥仪
在甲午战败及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和大清始终都没能明白一件事,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是靠这种吃吃喝喝的外交得来的,而靠打打杀杀拼来的。这种“打打杀杀”并不只是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经济、外贸、科技、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体现在真正的为国家的老百姓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才是一个有为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只是,大清的确已经无能为力,不是不能为,最有可能的是从根本上就不想这么做。洋人可以是自己的主人,而治下的百姓永远是奴隶。不把治下百姓当人的大清,不亡,没天理。
来源:热爱生活的二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