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苏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其使用的某品牌手机在正常播放视频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正在观看视频的男童手部、下肢受伤。该事件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涉事品牌方尚未对外作出正式回应。
近日,江苏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其使用的某品牌手机在正常播放视频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正在观看视频的男童手部、下肢受伤。该事件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涉事品牌方尚未对外作出正式回应。
手机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正因其高度普及与频繁使用,许多人逐渐忽视了其背后可能潜藏的安全隐患。其实类似的事故并不鲜见:2024年广东一名女子因充电器整夜未拔导致手机爆炸;2025年贵州一家庭因使用手机充电器为玩具电池充电,引发电池热失控并最终点燃沙发,酿成祖孙三人不幸遇难的悲剧……这些由手机或其配件引发的安全事故,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每天捧在手心的手机,并非想象中的“绝对安全”。
那么,手机为什么会爆炸?
绝大多数手机爆炸事故的根源,都指向其内部的锂离子电池。当电池发生“热失控”(Thermal Runaway)时,会触发剧烈的化学反应,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热量与气体,从而导致起火甚至爆炸。可能引发热失控的因素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内部因素包括生产缺陷所致的内短路,以及因材料杂质或不当使用引发的“锂枝晶”(Lithium Dendrite)生长,进一步诱发电短路;外部因素则包括挤压、穿刺等物理损伤。此外,随着使用时间延长,电池逐渐老化,电极结构衰退、内阻增加、材料降解,其热稳定性也随之下降,甚至在较低温度下也可能触发热失控。以上提及的江苏手机事故原因需等待品牌方检测公布后才能知悉。
为提升手机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我国已建立多项标准与认证体系。例如,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4943.1-2022《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引入了安全工程理念,提出能量分级,全面考量电子产品在电击、着火、过热、声光辐射等六个方面的风险,并明确了相应防护要求与试验方法,推动安全防护朝着精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自2023年8月1日起,市场监管总局将电子电器产品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以及电信终端产品配套用的电源适配器/充电器纳入CCC认证管理范围。相关产品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与电磁兼容测试后方可上市。此前,GB 31241《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技术规范》也从2014版更新至2022版,反映出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安全要求的持续提高。
不仅手机电池,电动车的动力蓄电池也受到严格监管。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2020版修订后)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从原来“在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报警信号”调整为“不允许起火或爆炸(仍需报警),且排放物不得对乘员造成伤害”,并进一步明确了测试电池的温度条件、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及整车测试环境。此外,新标准还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以全面评估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这一系列标准也反映出国家在电池安全方面持续加强监管的决心。
尽管手机已成为日常必需品,但公众对其使用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例如,“手机要充到100%才对电池好”这一说法至今广为流传。然而,据央视网科普,这一观念已经过时。目前智能手机普遍采用的锂离子电池,其寿命实际上与充电周期相关——每完成一次100%的电量消耗,即视为一个循环。循环次数越多,电池寿命衰减越明显。因此,“多次少充”其实是更适合现代手机的充电习惯。此外,不论何种电池,过度充电都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引发爆炸。一般情况下,合格充电器会配备防过充保护电路和多重安全装置,但任何保护都不是万无一失的。若充电器的保护机制失效,或电池本身存在未被发现的质量缺陷,就有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我们不应过度依赖设备的自我保护机制,原装充电器也并非绝对安全。
我们应如何更安全地使用手机呢?
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尽量避免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充电,高温易引发电池过热,低温则可能导致充电缓慢;
2、避免长时间充电,即使充电器具备防过充保护,电路失效或电池缺陷仍可能引发意外;
3、避免在床上或枕头边充电,以免手机散热不畅导致过热,或引燃周边易燃物使火势蔓延;
4、充电时尽量避免通话或运行高耗电应用,防止设备过热;
5、务必选择正规品牌且具备CCC认证的产品及配件。建议优先通过官方或授权渠道购买。挑选时,注意查看机身是否印有清晰的“CCC”认证标志,并检查是否附有完整的中文标识,包括制造商、型号与额定电压等关键信息。收到商品后,可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官方渠道,核实CCC认证信息的真实性;
6、一旦发现电池鼓包、异常发热、电量骤降或频繁自动关机,应立即停用并送修;
7、避免手机受到强烈碰撞或挤压,以降低内部短路风险。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手机爆炸虽属小概率事件,但每起事故都在警醒我们:便捷的背后,是精密而脆弱的平衡。在现有的质量监管体系下,这类事故往往是用户使用习惯与锂离子电池技术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现代智能手机已内置多重安全机制,但它们在保障安全方面并非绝对可靠。目前,监管更侧重于通过市场准入标准来提升整体行业的安全水平。但对消费者而言,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念、密切关注设备状态,并选择合规配件,才是日常中最直接有效的风险防范方式。
多一分留心,少一分风险!规范的日常用机习惯,就是最好的安全守护。把这份关怀传递给身边重要的人吧~
内容来源:《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封面:平台图源
来源:中国标准化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