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河源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会上宣读了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第12批特级教师及2025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入选者表彰名单。今年,我市共有79人获省级表彰,其中南粤优秀教师4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特级教师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
让我们向所有的人民教师道一声
节日快乐
您辛苦了
9月8日,河源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会上宣读了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第12批特级教师及2025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入选者表彰名单。今年,我市共有79人获省级表彰,其中南粤优秀教师4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特级教师22人;另有12人入选2025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他们是河源教育战线上的优秀代表
今天
让我们走近其中4位教师
倾听他们的故事
也向所有奉献在教育一线的教师
表达由衷的敬意
01
特级教师、市一小校长 刘舒玉
廿六载探索“舒展教育”之路
从教26年,从初登讲台时迷茫的实习教师,到如今引领学校推行“舒展教育”理念的校长,刘舒玉的教育生涯是由无数温暖的瞬间、坚定的信任和持续向上的生长力共同写就的。
一束微光:
被恩师点亮的教育道路
26年前,初登讲台的刘舒玉,因接手一个“调皮班”而倍感压力,一度在办公室悄然落泪。“先苦后甜,这些学生将会加速你的成长。”河源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赖伟建的这句话,成为她那段迷茫岁月里的“定心丸”,为她注入第一道信心之光。
真正让她破茧成蝶的,是一场大赛。在一次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中受挫后,刘舒玉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任市三小德育处主任的游海燕却敏锐地察觉到她独特的共情力,主动咨询“要不要试试参加全市心理健康团辅大赛”。于是,通宵打磨教案、反复模拟现场……她最终摘得全市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团辅大赛一等奖。
“在我每一个艰难时刻,总有人伸出手,为我点亮一盏灯。”刘舒玉常常感慨,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正因曾经被照亮,她更懂得如何传递光明。
如今,已成为校长的她,始终将这份温暖与信任向下传递,让它融入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之中。今年,她获评广东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
一种教育:
先悦纳,再引导,让学生“笑着长大”
刘舒玉推崇“舒展教育”,其核心是接纳与信任。她曾在市一小二年级某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上遇到洋洋(化名)——一个情绪敏感、常常“放飞自我”的学生。一堂课上,洋洋打翻水杯,浑身湿透、情绪激动。刘舒玉没有批评他,而是蹲下来帮他擦桌子、晾衣服。她没有讲大道理,但洋洋却慢慢平静下来。
之后上课,洋洋仍会突然站起来或蹲下去,刘舒玉却总是找机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渐渐地,洋洋开始期待她的到来,甚至在楼梯口迎接她,向同学大声说:“我最喜欢她。”
“他数学思维好,特别喜欢画画,只是需要被真正‘看到’。”刘舒玉说。她与洋洋家长沟通时,对洋洋的闪光点如数家珍,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在刘舒玉看来,“让每名学生都可以笑着长大才是重要的”。
一所学校:
从课堂变革到“成长加油站”,守护差异成长
作为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刘舒玉将“舒展教育”理念在办学过程中落地生根。她推动学校建立“成长加油站”,为特殊需求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构建“五学”幸福课堂模式,成为新教师的入门指引;设计“453作业体系”,让“双减”真正落地。
近年来,市一小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刘舒玉常说:“校长不是官,而是服务者、引领者。” 每当她在操场望见学生奔跑的身影,或是听到老师们笑着说这节课上得不错,便觉得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值得。
“教育是一座花园。”刘舒玉说,“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季节,我们要做的,是相信他们终会绽放。”
02
薪火优秀乡村教师
源城区实验中学教师 郭雪辉
画地图带学生“走遍”世界
从2011年踏上讲台至今,薪火优秀乡村教师、源城区实验中学教师郭雪辉已从事教育工作14年。她笑称自己是个画地图的,用最朴素的板书、板图和板画,把远方的山川湖海带进学生的视野。她说:“我生在农村,也曾因为教育走出小县城。回来农村,就是希望帮助更多学生看见外面的世界。”没有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陪伴和一堂又一堂精心准备的地理课。
板书+板画:
把远方“画”进课堂
郭雪辉的地理课,是从一支粉笔开始的。
她不喜欢直接播放现成的课件,而是习惯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甚至是一条河流的走向。“板书、板图、板画”,这是她自创的“三板”教学法。教《东北地区》这一课时,她手绘出东北地形轮廓,标注出长白山、松花江等地,再配上当地实景视频。下课后,有学生兴奋地告诉她:“老师,我好像真的站在雪地里了。”
这种“笨办法”效果特别好。她所带的班级,中考地理成绩连续三年在县级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甚至特等奖。但她更在意的,是学生那句“老师,我好像去过了”,她认为这是对自己课堂最好的反馈。
一年的陪伴:
等一朵花慢慢开
除了地理老师,郭雪辉还有另一重身份——班主任。
她曾带的班有名学生小吴,长期抗拒在学校洗澡。郭雪辉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去了解原因。之后一年,她一点点教他如何自理生活,怎么使用热水器,怎么收拾衣物。慢慢地,小吴不仅习惯了按时洗澡,还开始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
在郭雪辉看来,教育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的事,而需要耐心和等待,“有时候,你要用一学期、一年,甚至更久,去等一朵花开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教育的接力跑
14年来,郭雪辉先后在龙川县、连平县、源城区的中学任教。
郭雪辉主动把班级管理经验、地理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与其他老师分享。许多老师在她的指导下,陆续在市、县级教学比赛中拿到名次。“独行快,众行远。”郭雪辉说,“教育不是一个人跑得快,而是一群人走得远。”
她主持过市、县级课题,写论文、做微课,多次承担公开课和送教任务。但她始终觉得,所有的研究最终都要回到课堂、回到学生身上。“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今年,她入选了广东省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她说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扎根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老师,“是他们清晨陪学生早读,深夜批改作业,是这些人一起点亮了教育的灯。”她愿意继续做那个捧灯的人,守候每一朵花开。
03
南粤优秀教师
龙川一中教师 叶景青
白发见证17年育桃李成果
在龙川县第一中学,学生们总能在清晨的教室看到教师叶景青的身影;晚上10时,等学生回寝后他才离开校园。1982年出生的他,鬓角已染上星霜。这些白发,是他17年如一日深耕教学的见证。作为教务处副主任和物理教师,叶景青用行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尊敬。
任教母校:
一份朴素的家乡情怀
2008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叶景青面临人生选择。当时有前往惠州等城市工作的机会,但最终选择回到母校龙川一中任教。
“当时市领导带队到华南师范大学招聘,自己对家乡有感情,没想太多,就选择回来了。”叶景青说。从此,他将根深深扎在山区的教育事业中。秉承“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他积极探索适合山区优秀学生的教学方法。他经常对学生说:“心态决定人生,细节成就完美,规范赢得先机,拼搏走向成功。”在生活中,他要求学生自理、自律;在学习上,他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他从班主任做起,逐步成长为备课组长、科组长,最终成为学校首席教师。他的师父刘国华这样评价:“叶景青教学认真严谨,专注课改与教研,关心关爱学生,做班主任获得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生动课堂:
结合生活场景开展教学
叶景青的物理课从不照本宣科。他注重让学生理顺思维过程,从规律的需求、引入到得出,再到应用,层层推进。
他善于结合生活场景,让物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讲单摆时,他会结合摆钟的工作原理;讲圆周运动时,他以汽车转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坐车时遇到路面倾斜的感受。“叶老师给我们解答问题从来不是就题目讲答案的。”该校高三(13)班学生邓敏君说,“他注重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以点带面,从表面知识点深入到深层次的知识及逻辑关系。”
这种教学方法成效显著。2019届、2020届、2023届他所带班级高考成绩突出,全部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其中1人考入北京大学。
持续成长:
荣誉背后的不变初心
从教以来,叶景青获得了诸多荣誉:河源市劳动模范、河源市卓越教师、河源市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但在同事们眼中,他依然是那个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的“工作狂”。
教学之余,他持续钻研,在全国重点期刊发表论文5篇,参与论著1本,主持市级课题1个,参与省级课题1个和市级课题2个。2022年,叶景青还被选为市兼职教研员和市中心教研组成员。
“荣誉奖项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激励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和教研工作。”叶景青说,培养学生,塑造学生,把优秀学生培养得好上加好,这是我始终不变的追求。
04
南粤优秀教师
东源县特殊学校教师 朱莉雅
用音乐搭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近年来,河源教育领域涌现出一批批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东源县特殊学校教师朱莉雅便是其中之一。深耕特殊教育8年,她创新“唱游律动”教学模式,推动音乐教育与康复训练深度融合,以专业实践为特殊学生成长赋能。
创新教学模式
破解特教实践难题
朱莉雅本科专业是音乐学(教育),8年前的一次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志愿活动,让她坚定投身特教领域。当时,一名极少与人互动的儿童,因她弹奏的儿歌旋律而主动触碰琴键。这一细节让她意识到“音乐可以成为特殊学生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听力障碍且情绪敏感的学生抵触传统钢琴互动,为语言发育迟缓的学生改编儿歌两周还是收效甚微……”刚工作没多久,朱莉雅就遇到教学适配难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她决定尝试重构教学逻辑,创新推出“唱游律动”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康复与音乐并重”为核心,在课前开展“身心双评估”,针对肢体协调性弱的学生设定“律动练关节”目标,为情绪易波动学生规划“音乐平绪”方案。此外,她还在教学中改编经典素材,将歌曲《小星星》转化为“手指谣”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用欢快节奏搭配踏步、转身提升身体协调性。同时,引入奥尔夫乐器,通过击打响板、摇晃沙锤等方式,让学生在节奏感知中强化专注力。
构建帮扶体系
畅通校园与职场链接
为帮助特殊学生顺利跨越从校园到职场的鸿沟,朱莉雅构建“学业—技能—心理”三维帮扶体系。学业上,她以音乐为辅助工具,用“四分音符=1分钟”的节拍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计算,编创“整理收纳歌”强化家政服务知识。技能上,她模拟职场场景,将编织动作与古筝“刮奏”技法结合起来训练,为餐饮服务方向学生设计“礼仪律动操”规范职业行为。心理上,为每名学生定制“情绪音乐包”,收集其偏好的舒缓音乐或儿歌,指导学生通过哼唱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小华(化名)的就业经历,让朱莉雅倍感欣慰。小华刚去河源市博爱学校职高部烘焙专业学习时,既难以完成基础的面粉称量,又畏惧与人交流。得知情况后,朱莉雅为其设计“音乐+烘焙”专项训练,用“1杯面粉配2勺糖,跟着节奏记心上”的儿歌帮助其记住食材配比,搅拌面糊时播放舒缓音乐稳定其情绪,每次完成作品后,还以手鼓伴奏唱《小星星》的方式强化其成就感。如今,小华已能在面包店独立完成工作,还会主动向顾客分享制作心得,“面包是跟着音乐做的。”
朱莉雅表示,她将持续深化“音乐+特殊教育”融合实践,进一步推广成熟教学成果,助力更多特殊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顺利融入社会。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