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严守“非农化”“非粮化”底线的同时,破解农业规模发展受限、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难题?近年来,平阳县产业科技团队主动破题,聚焦种养模式创新,以“设施番茄-鲜食玉米”轮作和“油稻稻”多熟制为突破口,用科技赋能农业,不仅在田间地头写下“增产增收”的答卷,更让农户算
如何在严守“非农化”“非粮化”底线的同时,破解农业规模发展受限、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难题?近年来,平阳县产业科技团队主动破题,聚焦种养模式创新,以“设施番茄-鲜食玉米”轮作和“油稻稻”多熟制为突破口,用科技赋能农业,不仅在田间地头写下“增产增收”的答卷,更让农户算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账”,为全县农田种养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平阳县番茄主产区多位于粮食功能区内,“种番茄就难种粮,要种粮就少收菜”的矛盾长期困扰种植户。为此,县产业研究院组建专项技术团队,重点攻关“设施番茄-鲜食玉米”轮作模式,从品种选育到技术优化全程发力:引进玉米新品种开展耐高温筛选试验,反复打磨轮作栽培技术体系,最终筛选出温科糯6号等3个适配大棚种植的耐高温玉米品种,并编制出完整的设施番茄-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以前大棚只种番茄,收完一茬就空着,总觉得地力浪费。现在按技术团队教的轮作玉米,番茄产量没减,每亩还多收600多公斤玉米,纯收益多了1500块!”海西镇金川家庭农场负责人站在100多亩示范基地里,看着刚采收的鲜食玉米,脸上满是笑意。这份“一棚双收”的实效,让“粮经双赢”从概念变为农户手中的增收成果,也为平阳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除粮菜争地问题外,冬闲田闲置、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足,也是平阳农业发展的“痛点”。为激活冬闲田生产潜力,县产业研究院将“多熟制甘蓝型油菜的品种引选”列为重点项目,全力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一年多来,技术团队踏遍田间,累计引进6个优质早熟油菜新品种,在不同乡镇开展试种、抗逆性测试与产量对比,最终筛选出2个适宜平阳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品种——它们耐迟播、稳产性好、早熟性优,完美契合“稻-稻-油”多熟制需求。团队还在山门镇建立20余亩“油稻稻”测试网点,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数据监测,明确品种选择、播种时间、田间管理和采收周期等关键技术参数,初步形成“油稻稻”多熟制技术标准。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示范推广2000多亩,亩均增产40斤,累计新增收益40万元。
眼下,平阳县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的探索仍在继续。为进一步满足农户对高产出、高收益的需求,团队已启动“虾—稻蟹(虾)”综合种养技术、山区(半山区)“粮-菜”轮作技术等新项目研究,计划通过构建多熟制、多品种、多生物的种养体系,打破传统种养局限,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最大价值,也让更多农户的“增收账”越算越厚,为平阳农业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宽广的道路。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