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 |《学有所承:研究生毕业传承会撷英》顶尖科研团队的学术薪火与创新启示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8:00 1

摘要:作为科研传承的第一手记录,《学有所承:研究生毕业传承会撷英》正是一部汇聚了信息技术领域顶尖科研团队成长经验的传承之作——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这本书中将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身,试图说清那些非亲身经历而不可知的学术圈真相,道出科研成功和人才培养的真谛。

让书香与您常伴

卜东波 王元卓 盛强 等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技的长足进步得益于科研体系的成功,现代社会的发展史也是科研体系的发展史。

作为科研传承的第一手记录,《学有所承:研究生毕业传承会撷英》正是一部汇聚了信息技术领域顶尖科研团队成长经验的传承之作——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这本书中将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身,试图说清那些非亲身经历而不可知的学术圈真相,道出科研成功和人才培养的真谛。

本书作者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软件所、数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湾区大学等顶尖院校的资深导师与优秀博士和硕士毕业生组成。他们中既有深耕学术数十载的引路者,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在书中,他们以亲历者的赤诚,将学术生涯(尤其是起步阶段)的“不可言说”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字。

经标准化考试选拔出的孩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独立思考的创新型科研工作者?这其中要经历怎样的个人蜕变?让亲历者为你道来。

你会看到一群曾经和你一样站在看似平凡的起跑线上的年轻学子,如何用勤奋和智慧、热情与坚持,在历经探索的艰辛与突破前的迷茫之后实现高远的学术志向——那些深夜调试代码的挫败与不言放弃的专注、投稿被拒的自我怀疑和重新出发的坚韧,是科研人蜕变的必经之路。

这本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著作,或许不能让你一蹴而就,但会让你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读懂 “传承”“热爱”与“坚持”的意义——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给你继续前行的勇气。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研历史的忠实记录”——自 2017 年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前瞻研究实验室每年都举办一次“学有所承”研究生毕业传承会,由毕业生向在学同学分享经验、教训与感悟,共话学术与生活,多有真知灼见。毕业生和嘉宾老师们来自计算所、软件所、数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湾区大学等院校,源多流深,异彩纷呈。本书汇编了传承会上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以及导师们的深思良盼。

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早已智珠在握”辑录毕业生在科研选题、 提出思路、读文献、建系统、做实验、组会交流、写论文等方面的具体建议,迹近于“术”;第二篇“更悟学术道通” 辑录毕业生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包括方法论、心理调适、如何激发“心流”,还有“什么是格局”这样的思索,迹近于“道”;第三篇“验谈说与后学听”辑录圆桌对话环节上毕业生与在读同学们的对话,是答疑,是解惑;第四篇“雏凤清于老凤”辑录研究生的导师们的所思所想,是欣慰,是期盼。更有计算所李国杰老师、徐志伟老师和大湾区大学的李晓明老师倾情作序,其意拳拳,其盼殷殷。

学生写给学生读——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毕业生对在学同学讲述的心声;讲者皆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听者每每触物兴怀,倍感亲切。同侪自励,常常胜过师长之耳提面命、老生常谈。学术贵在累积,科研尤重传承。希望这本“科研历史的忠实记录”能有助于学术的传递,有助于后学者的承接,有助于科研的创新。

目录与试读页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与试读页

精彩篇章

在前三个篇章的研究生毕业感悟和圆桌论坛发言荟萃的基础上,在第四篇章“雏凤清于老凤”中,十余位计算机领域的耕耘者将数十年治学心得凝结于笔墨,让《学有所承》这本书不再只是一代学子的普通文集,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学术对话。这一篇章体现了本书是为所有科研道路上的探索者而作的宗旨——无论是初入实验室的新生、面临抉择的毕业生,还是寻求突破的成熟学者,都能从中汲取治学之道、育人之法与传承之力。

在第四篇章的开篇《溯源我的学术谱系》中,李国杰院士以三条学术谱线(师从华云生、夏培肃等)揭示计算机学科与数学和控制论等学科的深刻渊源,强调了“做到底”的科研韧性。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曙光超级计算机与龙芯CPU的推动者,亲自诠释了学术传承如缕无绝。紧接着,徐志伟教授在《长记脚下的路,永葆年轻的心》中提出精品教材“读三遍”的方法:通读构建体系、细读知行合一、精读内化思维。这位国科大“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设计者,鼓励后学“觉醒以笃志”,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白硕研究员的《计算之雅》为科研审美立下了标尺:从冯•诺依曼架构的简洁到Transformer的对称之美,他阐释了科研成果形式简洁性、跨领域穿透力和可扩展性的优雅标准。

计算所所长陈熙霖研究员在《毕业寄语》中,以“反向传播”比喻人生成长,寄语学子“终身学习、勇闯无人区、合作分享、正直善良、胸怀大志”。这位计算机科学的权威以温润的笔触平衡理想与现实。胡伟武研究员的《为什么报考国科大》从“三个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需求、经济主战场)展现科教融合的魅力,这位龙芯CPU研制领军者强调“国家责任”是科研的永恒底色。包云岗研究员在《毕业季,和大家聊聊“精神力量”》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自己的成长轨迹诠释了“信念的力量”与“干一行爱一行”的实践哲学,这位RISC-V开源芯片推动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王元卓研究员的《计算所人的传承》梳理了计算所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提出了“源头创新”模式。这位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的科学顾问以“正气、大气、骨气”概括科研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的龚新奇教授的《在传承与碰撞中锤炼论文的写作之道》则聚焦学术表达,总结出了“规范、韧性、创新、反思”四要素。这位生物信息学理论专家的箴言皆来自论文修改的血泪经验。

曹娟研究员在《关于伯乐》一文中,从欧阳修荐才的故事中提炼出伯乐应具备“成事之才、容人之度、正直担当的品质”。这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安全专家呼吁“识拔贤才”是传承的核心。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专家,迟浩研究员的《在传承中触摸学术的温度》通过细说“学有所承”毕业传承会的活动案例,展现了科研团体的人文温度。代锋研究员《给刚进实验室的新生的三句话》直击科研入门的痛点及对策:“角色转换、勤于记录、方向坚定”,这位计算机视觉专家的建议朴素却字字珠玑。

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兴武教授的《践行科教融合》分享了“教学反哺科研”的实践感悟,这位组合优化专家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讲台与实验室可以相互成就。 在压轴的《大师启示录》中,卜东波研究员以图灵奖得主的成长故事为例,总结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好奇心、洞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四大品质。这位计算机算法专家鼓励读者在创造规则中成为大师。

教育家点评

IEEE Fellow、

澳门大学第八任校长赵伟教授:

翻开这本书,一个个鲜活的科研故事跃然纸上:实验室里师徒间的思想碰撞、失败中磨砺出的坚韧品格、传承与创新交织的动人篇章……掩卷沉思才惊觉,原来科研的真谛藏在这些细节里——不是对成果的盲目追逐,而是对科研人才的精心培育。当我们以培养人为核心,那些闪耀的科研成果不过是水到渠成的馈赠。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你打开理解科研本质的大门,见证智慧与精神如何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计算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孙凝晖研究员:

本书是一本文集,作者主要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和导师们,书中所写不是常见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教材,而是做科研、念博士的所思所感、所得所失,读来十分有趣,百分真实,万份惊喜。研究生真乃藏龙卧虎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教授:

“薪火相传,学有所承”,不仅是知识、技巧、方法的传承,更是思维、价值、文化的传承。创新源于传承,传承促进创新。在传承中反思、感悟、提升,体现了教人求真、追求卓越、青出于蓝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了科学研究学思践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彰显了科学研究工作者一代又一代接续奋进、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这一好做法点赞、加油!

作者简介

全部作者

导师作者:李国杰,徐志伟,白硕,陈熙霖,胡伟武,包云岗,王元卓,龚新奇,卜东波,曹娟,迟浩,代锋,刘兴武

毕业生作者:白龙,孙志豪,刘佳乐,李瑜,闵越聪,杨光,杨传广,张远,张昕荻,张雪遥,张曦珊,邵泽志,陈建贵,陈彬,承书尧,范志华,郭佳宁,赵荻,钟重阳,谈虎,盛强,魏征,魏国正,路徐鹏凯

卜东波,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设计、糖结构鉴定)、计算机算法等。在Nature子刊、AC、NAR、RECOMB/ISMB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算法讲义》;带领六名小学生组成小SIGMA数学特别兴趣组,讲授数学思维和计算思维,并与之合著《少儿计算思维养成记——六个小孩的编程学习笔记》。

王元卓,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处处长。第十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杰出会员、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入选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20年、2022年两次入选“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手绘科普图书《科幻电影中的科学》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十大科普图书等二十余个奖项。担任电影《流浪地球2》、电视剧《三体》科学顾问。

盛强,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多模态虚假与伪造内容检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安全治理。2023年博士毕业于计算所前瞻研究实验室,导师为曹娟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计算所所长特别奖、卓越之星等荣誉。

编辑推荐

这部文集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传承之力。从李国杰院士“一代一代把学术传承下去”的嘱托,到徐志伟教授“永葆年轻的心”的期许;从包云岗研究员“信念的力量能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的感悟,到卜东波研究员“计算机的魅力在于创造规则”的洞见——这些金句不仅是对学术道路的指引,更是对科研精神的礼赞。正如龚新奇教授所言:“学术之路道阻且长,唯愿后辈学人既能恪守规范之严谨,亦不失破界创新之锐气。”

愿每位翻开此书的读者,都能在这些文字中触摸到学术的温度,让智慧的火种在心中燃烧得更加炽热。

来源:书香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