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盘到算法,从票证到指纹:一个中国家庭70年的购物清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8:36 2

摘要:而回首过去70年,这辆中国家庭购物车装载的商品始终在变,供销社里,只有糖果糕点票才能换来孩子心爱的零食;国营商场内,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是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超市收银台,扫码枪的“滴”声,取代了算盘珠子的碰撞。

如果穿越回70年前,你最需要什么?不是钱,也不是手机,而是粮票、布票、火柴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质极度匮乏,每一项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购买,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纸片,成了无数中国家庭购物车里的“通行证”。

而回首过去70年,这辆中国家庭购物车装载的商品始终在变,供销社里,只有糖果糕点票才能换来孩子心爱的零食;国营商场内,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是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超市收银台,扫码枪的“滴”声,取代了算盘珠子的碰撞。

再到如今,千万个手机屏幕亮起,直播间里的购物车,正载着云南咖啡、新疆葡萄干,和五常大米在云端相遇。

从算盘到算法,从票证到指纹,购物车里的商品在更迭,但关于温饱、关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未变。

从每人每年只能分到1.5米的布票,到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突破5亿元,让我们一起回顾这70年来,中国人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1962年秋天,周恩来总理宴请张爱萍、钱三强、邓稼先等两弹研制专家,可说是宴请,由于粮食紧缺,饭桌上每人只分了一块油饼,一碗烩菜,中间摆着一个砂锅,里面也只有几个肉丸子。

在饭后,秘书说道:“总理请客是自费,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一两粮票。”

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故事,就算贵为共和国总理,也要为粮票发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等物资还是稀缺资源,因此,1953年中央决定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发行,自此拉开了长达40年的“票证经济”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曾有2441个地区,发行过上万种粮票,城镇居民需凭粮食户口等手续,到国有粮店兑换。当时,粮票是按年龄和工作性质分配的,定额最高的重体力工人,每人每月的粮食供应也不过45斤。

那些年,紧缺的不仅是粮食,几乎每一样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购买,大到缝纫机、自行车、小到一根针线、一盒火柴。可以说,每一张票都来之不易,甚至关系到人的生命。

2004年春晚小品《粮票的故事》就曾演绎过这段历史,爷爷总是千百遍地讲起,多年前他捡到一张30斤的粮票,随后又物归原主,孙子不理解爷爷为何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正如他不知道,在那个年代,30斤的粮票是多么的珍贵。

粮管所退休职工郑玉明正在为孩子们讲解市场流通粮票故事。图源:视觉中国

经济发展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商品市场也开始活跃,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1979年,全世界最大的烤鸭店“全聚德烤鸭店”和平门分店在北京开张;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办爱国建设公司”成立;香港商人霍英东也提出要在广州盖起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

《经济学人》在年终报道中统计道:“1979年,中国制造了3.34亿条麻布口袋,8.5亿个白炽灯泡,18.6万辆摩托车,130万台的电视机产量更是比1978年增长了157%。”

1980年1月18日,商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11月1日,电视机也被允许“敞开供应”。那一年,全国共卖出了1.69亿双皮鞋,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人中,有一个人拥有了皮鞋。

到了年底,家庭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这“四大件”的比例由1952年的0.5%提高到24.5%。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从此之后,各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票据,从人们的生活中一一消失。

9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引起了不少西方企业的关注。

1992年,法拉利公司为了宣传汽车,在北京的亚运村会展中心举办了一场展卖会,当时上海职工的平均工资是356元每月,国内的“万元户”都十分罕见,因此法拉利公司对卖出产品并不抱什么希望。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位名叫李晓华的41岁商人以13.4888万美元的“天价”买下了这辆豪车,随后他还兴奋地将车开去了天安门,并在那里拍照留念。

后来,李晓华在天安门前的照片,还被制作成了巨幅画像,放在了法国巴黎机场和里昂广场,在那张照片下面,法国人为他写了一句话:“一个来自东方国家的挑战者”。

来自东方国家的奇迹还在持续发生。1995年,第一家家乐福超市在北京北三环东路开业,那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卖场,人们蜂拥而至,创下一天几百万的营收,曾经的高管回忆起那种火热的场面,“每天收市时,货架全是空的,供应商连夜送货都不能保证第二天货架重新满上。”

从“买豪车”到日常生活,丰富的外国商品涌进来,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新的零售业态让逛超市慢慢成为了一种家庭生活方式,遍地开花的百货大楼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而当互联网浪潮渐起,购物的边界被进一步扩宽——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创立,一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正式开启了中国电商时代的新纪元。5年后,转型线上零售的京东加入战局,以自营物流撕开市场缺口。

又是5年过去,2009年夏末,刚刚成为淘宝商城总经理的张勇在办公室里和团队交流:“11月份干点啥,把成交往上拉一拉。”选中11月是因为,10月有国庆黄金周,12月有圣诞节,11月是空白。

就这样,“双十一”这场对中国消费影响深远的大型促销活动诞生了。第一年,27个品牌参与双十一后,仅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了0.52亿元,而在第二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36亿元。

随着京东、拼多多等平台陆续加入,“双十一”这场大型促销活动逐渐演变成全民参与的狂欢节日,也见证了中国人购物方式的逐年变化——从“一票难求”的分配制,到大型商超的繁荣,再到人人都推起了一辆满载的“虚拟”购物车。

2024年11月13日,在湖北省恩施市传化公路物流园,快递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分拣。图源:视觉中国

2015年,正在欧莱雅柜台做导购的李佳琦,凭借出色的推销能力风生水起;在广州开网店的薇娅却在严重亏损的关口苦苦坚持;也是那一年,张庆杨在快手注册账号“疯狂的小杨哥”,发布搞笑视频,积累了大量粉丝;而辛有志也已经入驻YY直播平台,展露头角。

就在一年后,几人同时迎来了命运的分野。

2016年,是公认的直播带货元年,导购平台蘑菇街率先上线直播功能,随后淘宝直播上线,国人的购物方式,再次迎来颠覆性变革。

淘宝很快培育出了薇娅、李佳琦两大直播顶流,腰部及中小主播更是不计其数,京东随后入局,快手和抖音两大短视频巨头,也从最初的短视频带货,逐步更迭到了直播带货。如今,董洁与章小蕙更是成了小红书的带货顶流。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5.1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105万,占网民整体的48.2%。这意味着在上网的网民中,有一半曾经通过直播进行网购。

由算法重构的直播间,更精准地踩中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一些数据痕迹被转化为用户画像,平台据此调整选品策略、优惠力度,甚至主播的讲解话术。当算法比用户更懂自己,直播间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交易,而是技术与人性的深度交锋。

2025年4月,美团正式上线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提供平均30分钟送达的配送服务,这也标志着即使零售业务正在填补传统电商的空白。

自此,消费者可以早上在京东超市囤完米面油,享受美团闪购30分钟送来的冰啤,下午去山姆拍268元的澳洲牛排,晚上蹲直播间抢39元的生巧,购物渠道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从粮票时代的定量供应到算法时代的精准推送,从供销社的长队到直播间里的“秒杀”,购物车里的变迁也记录着时代的更迭。

这辆装满商品的中国家庭购物车,始终在时代浪潮中前行——有时很快,有时很慢,但车筐里那份对于更美好生活的期待,从未改变。

来源:中部城市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