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的军舰能把海岸线封得死死的,飞机天天在头顶扔炸弹,咱这边好多士兵手里的步枪还是老式的,甚至还有土枪,工业底子薄得可怜,连像样的炮弹都造不出来多少。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明明难到心脏都快被压瘪了,却又隐隐觉得“这事肯定能成”?
看群里聊抗战,有人感慨“3000年农业国差点被工业国日本灭掉”,这话像往心里泼了半盆凉水——
真的,那会儿的差距大到能让人瞬间陷入绝望。
日本的军舰能把海岸线封得死死的,飞机天天在头顶扔炸弹,咱这边好多士兵手里的步枪还是老式的,甚至还有土枪,工业底子薄得可怜,连像样的炮弹都造不出来多少。
北平、天津、上海……大城市一个接一个丢,夜里躺床上,好多人都忍不住想:“咱们会不会真就这么完了?”
但另一个声音却像团火,能把那股绝望的寒气烤得暖烘烘的:“看看《论持久战》就明白,小日本根本灭不了中国!”
这不是瞎喊口号,是真把局势看透了。
教员说,日本是个小国,资源少得很,战线一旦拉长,它肯定撑不住;
中国是大国啊,地大物博,人又多,只要把战线铺开,慢慢跟它耗,准能把它拖垮。
你想啊,咱有黄河长江当天然屏障,有秦岭太行把国土分成块,日本占了城市,占不了广大农村;占了东部,西部还有大后方等着呢。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压根就没打算认输!川军穿着单衣、背着写着“死字旗”的背包出川抗日,东北抗联在零下四十度的深山里啃着树皮打游击,连普通老百姓都把家里最后一碗米送去给军队当军粮……这股“天塌下来也不服输”的劲儿,就是那团最亮的“火焰”。
其实啊,这种“一半海水(绝望)、一半火焰(希望)”的感觉,不止在抗战时才有,放到今天,也和咱每个人的生活紧紧挂钩。
现在年轻人老说“卷”,说“看不到希望”,这股子“窒息感”,像不像当年那种“绝望”?
工作难找,房价高得吓人,压力大到喘不过气,好像生活这架机器一个劲儿推着人往前跑,可就是看不清前路在哪儿。
但你再仔细看看,咱们国家搞科技,从芯片被人卡脖子,到现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能在世界上领跑;普通人创业,从直播间里卖货的小镇青年,到一头扎进乡村搞振兴的大学生,不也是在“看似没机会”的局面里,一点点找突破口、往外闯吗?
抗战那时候,先辈们面对的是亡国灭种的生死危机,他们能在“差点被灭掉”的绝望里,靠着“持久战”的智慧和“死也不投降”的韧性,把希望给熬出来。
今天咱们没那么凶险的事儿,但生活里的“小绝望”也不少啊,可咱们也有“新的持久战”要打——
和自己的惰性斗,和眼前的困难耗,就像当年中国能把日本拖垮一样,咱们也能把生活里那些“烦人精”(比如焦虑、压力)给熬过去。
所以你看,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老故事,它是活的。
当年那“绝望与希望拉扯”的劲儿,现在还在咱们身上重演,只是换了个模样。
想明白这一点,再遇到难处,或许就能想起当年那些在绝望里硬要点燃火把的人,然后拍拍自己的肩膀说:“怕啥?慢慢来,能成。”
来源: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