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想打造权威的形象,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贴上一层光鲜的学历标签。这人多次对外宣称自己是清华大学的硕士,而且在自媒体平台上,还经常以“清华教授”的名义亮相。
网络时代的造神
他想打造权威的形象,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贴上一层光鲜的学历标签。这人多次对外宣称自己是清华大学的硕士,而且在自媒体平台上,还经常以“清华教授”的名义亮相。
为了把这个形象捏得更立体些,他还讲了一段挺有传奇色彩的奋斗故事:本科直接被保送到郑州大学,之后靠着不服输的精神自学考进了清华,还曾在一家知名教育集团担任过高级项目总监。这一番操作下来,张雪峰的人设立刻高大了许多。
一旦专业的人设稳稳站住,紧接着就迎来了身份变现的时机,他的商业版图也迅速扩大,从高考志愿填报到研究生入学辅导,涵盖了学生升学的关键环节。这一切都利用学生渴望得到指点的心理,精准抓住流量,实现了流量的快速转化。
他推出的咨询服务价格不算低,比如定价差不多一万三的“梦想卡”和快一万九的“圆梦卡”,但依然很受市场欢迎,年收入达到几千万,在2024年的一次直播中,三小时内销售额竟然突破两亿,这一纪录也让人震惊。
爱国人设的树立
在靠认知差赚了不少学费之后,他还打算用另一种情怀套路来吸引流量。
在直播现场,他当众向员工坦言,只要我国实现某个重大目标,他就愿意拿出一亿人民币来捐。这份承诺挺大方的,为了表现出诚意,还特别补充了一些细节:先自己捐五千万,接下来在努力凑够另外一亿。
这番豪言壮语听着挺激动人心,实际上更像一张“空头支票”。不甩这个宏伟的目标啥时候能落实,就算真的落实了,张雪峰会把钱用到正道上吗,答案可真让人疑惑不已。
今年洪水肆虐的村庄数不清,给咱们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可为什么他就没电动作?如果真打算在军工这块下一番功夫,岂不是得提前磨刀,比方说战前准备充足,啥时候都能迎头而上,偏偏偏偏有那么个特定的时机,才肯出手,真挺让人捉摸不透。
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早在1996年,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于东来就把自己攒下的2万元捐给了中国航天基金会,用于国防建设。当时物价不高的年代,这笔钱无疑是他能拿出来的全部。
看看张雪峰以前的说法,这种激烈的表达其实不是头一次。他曾经讲过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观点,比如说日本是中国的一部分,甚至还公开喊话要在日本海投氢弹,搞出海啸和地震来。
放大镜下的人设
只要有人惹争议,网络的放大镜就会把他以前的事情一件件扒出来。
大家发现,张雪峰对外说的清华硕士身份到底是真是假,里面有不少疑问,而实际上,他的本科是在郑州大学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他因为38个学分没修够,最终也没拿到本科学位,只拿到了一张肄业证明,这就说明了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其实不算太出色。
就连大家现在都熟知的“张雪峰”这个名字,也有网友爆料说是借用了他大学室友的名字,这一切跟他费劲铺排的学霸、精英形象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在商业运作方面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旗下有一家公司曾被列入经营异常的名单。虽然他解释说是因为北京工作室的租赁合同到期,但这事儿无可避免地给他的商业信誉带来了一些阴影。
还有用户发现他出售的考研辅导资料里头有不少明显的错误,这也把他公司的专业水平差得很明显地暴露出来。离高考只有一周的时候,他突然宣布要暂停直播两个月,但家长们纷纷挽留,结果一周后他竟迅速恢复,甚至一口气开了15场直播。
实力硬才能身子正
这些消息一传开,大家对他的看法一下子全变了。曾经被当作楷模的权威形象,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彻底被推翻了。
他那一大把的商业成就,也有人说是在“收割智商税”,觉得他其实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黑钱。
张雪峰的事情就挺能说明,在这个网络时代,如果一个个人品牌是靠虚假或过头的内容堆砌起来的,到了最后,反倒是非常脆弱的。
随着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大家的识别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光靠炒作和“空话”已经难以长久保持影响力了。
来源:小熊娱乐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