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法官,李大爷和大刘又在地里吵起来了,两人手拿锄头和镰刀对峙,说谁也别想种这地!”电话里传来村民刻不容缓的急切声,珲春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刘哲捏了捏眉心——这已是近两个月来第三次接到这二人的冲突电话。
“刘法官,李大爷和大刘又在地里吵起来了,两人手拿锄头和镰刀对峙,说谁也别想种这地!”电话里传来村民刻不容缓的急切声,珲春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刘哲捏了捏眉心——这已是近两个月来第三次接到这二人的冲突电话。
剑拔弩张:田间地头的“土地之争”
赶到田埂时,熟悉的场景再次上演:李大爷蹲在老朱家的承包地头,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判决书,嘴里反复念叨“老朱欠我的钱不能黄”;大刘则守在刚播下种子的田垄旁,举着泛黄的租赁合同,红着眼眶喊“我五年租金全付了,凭啥他说种就种”。
各执一词:两份“凭证”的较量
案情并不复杂:因老朱欠钱不还,李大爷将老朱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支持了李大爷的诉请。因老朱没有其他可执行财产,李大爷的胜诉债权指向老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大刘的租地合同签在法院查封前,且已耕种第四个年头。李大爷的胜诉债权与大刘的土地租赁权在此碰撞。
第一次调解在田埂上。没等刘哲把法律规定讲清,李大爷就抡起锄头要翻地,大刘举着铁锹上前阻拦,双方差点动起手来。刘哲当即夺下农具,把两人拉到地头,掰开揉碎讲“租赁权在查封前受保护,待租期届满法院会依法处置承包地”,可李大爷梗着脖子喊“我的血汗钱不能等!”,调解不欢而散。
第二次调解选在村委会,刘哲特意请了村支书一起劝说。他先给李大爷算“冲动账”:“现在强行占地,大刘的青苗损失得您赔,等明年租期一到,法院依法执行,保障您的权益。”可李大爷拍着桌子站起来:“等一年?我怕夜长梦多!”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法理共情:化解纠纷的“金钥匙”
这第三次,刘哲没急着讲法,而是先蹲在李大爷身边,指着地里的青苗说:“大爷,您看这玉米苗刚露头,要是真动了手,大刘这半年的辛苦就白搭了,他也是庄稼人,不容易啊。”又转头对大刘说:“你记不记得上次大爷来法院,揣着馒头蹲在门口等,他那钱是给老伴看病攒的,急着要回来也是情理之中。”
见两人脸色稍缓,刘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执行计划:“我知道您信不过‘等’,所以我把到期后的执行步骤都列好了——到期前一个月,我会提前联系评估机构;到期当天,咱们就启动拍卖程序;不管结果如何,每一步都让您俩看着,我全程盯着。”他又看向大刘:“这地您安心种,到期咱们按计划来,保证李大爷的钱有着落。”
握手言和:田野间的司法温度
李大爷摩挲着判决书上的红章,沉默了许久,抬头看向刘哲:“刘法官,为了这事你跑过来三趟,我信你能办好。就再等一年,到时候可不能食言。”大刘也松了口:“只要按计划来,保证我好好种地,到期绝不赖着。”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刘哲看着李大爷把判决书小心翼翼折好放进兜里,看着大刘转身回田埂查看青苗,心里踏实了不少。三次调解,从剑拔弩张到各退一步,靠的不只是法律条文的清晰,更是一次次蹲在地头的倾听与共情。执行也不是简单粗暴的财产划分,而是让胜诉者愿意等,让承租者安心种,把矛盾化解在当下,把执行承诺写进群众心里——这便是基层法官最实在的司法为民。
案例来源| 刘 哲
编辑 | 孙宏泉 初 审| 郑遵桥
复审| 李 雪 终审| 王 莉
往/期/回/顾
REVIEW
来源:珲春市人民法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