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踢得难看却出线了,这种‘窝囊式晋级’到底算不算进步?”——看完昨晚西安那场0比0,很多人心里憋着这句话。
“踢得难看却出线了,这种‘窝囊式晋级’到底算不算进步?”——看完昨晚西安那场0比0,很多人心里憋着这句话。
开场前,朋友圈刷屏的是“只要不败就能去卡塔尔”。
听起来像数学题,做起来像走钢丝。
澳大利亚少了头号射手塞戈契奇,可他们替补席上还坐着身高1米95的中锋,平均体重比中国队重7公斤。
硬碰硬?
不,安东尼奥直接摆了五后卫,把“守”字写在了战术板上。
细节挺有意思。
转播镜头给到场边,助教拿着平板不停画线,提醒边后卫汪士钦别压过半场。
第27分钟,澳大利亚一次反击从抢断到射门只用了6.4秒,比官方统计的7.8秒还快,李昊飞身扑出后,整条后防线集体双手下压——不是庆祝,是让心脏别跳太快。
那一刻,你能感觉到“怕”字写在每个人脸上。
中场休息时,央视解说说了句大实话:“控球率28%,射门1比7,但比分0比0,这就是战略成功。”听着别扭,却真实。
球迷群里有人吐槽“踢得像2004年的国足”,可2004年我们至少还能进八强。
现在?
能出线就烧高香。
下半场王钰栋那次单刀,其实越位了半个肩膀。
VAR没画线,裁判也没吹,他自己先减速了——年轻球员的本能反应:别冒险。
换作武磊,可能先抡一脚再说。
这就是差距,也是现实。
补时最后三分钟,澳大利亚角球砸进禁区,李昊双拳击球后撞在立柱上,躺了十秒才爬起来。
全场三万多人的嗓子眼,那一刻是哑的。
没人喊“进一个”,都在默念“别丢”。
终场哨响,替补席冲进场内,像赢了世界杯。
可镜头扫过看台,很多球迷没笑,只是长出一口气——解脱大于喜悦。
数据网站赛后更新:中国队三场小组赛跑动总距离比利物浦上赛季平均少9公里,但高强度冲刺多了12次。
翻译成人话:平时练体能不系统,关键时刻靠肾上腺素硬顶。
这种踢法,去亚洲杯正赛能撑几场?
晋级了,但问题没解决。
进攻套路单一,定位球战术全靠蒙,前锋背身拿球就丢。
更麻烦的是,这支U22混编了03-06年龄段,有人踢中甲,有人刚升上一线队,节奏完全对不上。
安东尼奥赛后采访说“10月、11月要补课”,可成年队那边也在抢人,到时候能凑齐主力都难。
想起2018年U23亚洲杯,中国队小组赛三连胜出线,结果八强战被卡塔尔绝杀。
那次也是“看起来很美”。
现在这支队伍,防守确实更硬了,但进攻退步了。
足球不是比谁能挨打,是比谁进球多。
今晚的0比0,像一张勉强及格的试卷,老师批语:下次别只写“解”字。
球迷离场时,广播放着《追梦赤子心》。
有人跟着哼,有人摇头。
一个穿10号球衣的小孩问爸爸:“我们算赢了吗?”爸爸想了想说:“算没输。”这句绕口令,大概总结了整个夜晚的情绪。
来源:阿胡聊体育